晋察冀根据地 资料! 急!!! 好的必采约!

如题所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它位于华北的北部,包括当时热河、察哈尔省的全部、河北省大部、山西省东北部、绥远省东部和辽宁省西部广大地区,处于华北抗战最前沿的重要位置,曾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中共六中全会扩大会主席团致晋察冀边区电》,1938年10月5日)。 
  抗战八年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对战略反攻及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收复东北失地起了"前进阵地"的作用,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粉碎日军对边区的二十五路围攻,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阶段。 
  七七事变后,1937年8月,八路军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和中共洛川会议决定,从陕西出发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发动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9月下旬,八路军总部到达晋东北前线。以罗荣桓为首的一一五师工作团即往晋察冀三省交界区发动群众。9月24日,毛泽东指示:"山西地方党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于五台山脉。……该处应设置军政委员会一类的领导机关,应选择能独立领导党政军各方面之干部"(《毛泽东对恒山、五台等地工作布置的指示》,1937年9月24日)开辟工作。此后9、10月间,八路军在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机场等地的一系列重大胜利,拉开了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序幕。10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在《关于冀察晋绥军事部署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平绥以南、同蒲以东、正太以北、平汉以西为晋察冀军区,以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聂荣臻受命之后,率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约三千人分兵挺进敌后开辟工作。与此同时,中共北方局也派王平、李葆华、刘秀峰组成晋察冀临时省委,配合八路军部队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发动群众。11月17日,太原失守的前一天,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公开宣告成立,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下设四个军分区。随后,中共晋察冀省委也在阜平正式成立,黄敬任省委书记。至此,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四条铁路干线之间的晋察冀边区中心根据地初步形成。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从山西五台移驻冀西阜平。11月24日至12月22日,晋察冀军区部队打退了日军二万余人对边区的八路围攻,歼敌千余人,使根据地在敌后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冀中平原根据地也开辟起来。石家庄沦陷后,原在冀中的中共平汉线省委奉命西迁阳泉与一二九师会合,下属保东、保南两特委合并为中共保属省委,继续坚持冀中。中共中央派红军团长孟庆山到冀中任保属省委军事委员,着手组建省委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10月14日,在国民党军败退的时候,吕正操(中共地下党员)率东北军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回师北上抗日,改六九一团为"人民自卫军"。10月底,人民自卫军攻占了高阳城,与保属省委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会合,迅速打开了创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局面。12月,人民自卫军奉命赴平汉路西晋察冀军区整训。从此晋察冀边区山地和平原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保属省委领导的人民武装至此统编为"河北游击军",孟庆山为司令员。1938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河北平原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并肩战斗,收编和解决了冀中许多游杂武装和汉奸土匪武装,2月又北上开辟大清河以北平、津、保三角地带,4月粉碎了日军对冀中的第一次春季"扫荡",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第一次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召开,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边区政府初设晋东北、冀西两政治主任公署(晋东北政治主任公署不久改为专署),4月1日又设立冀中政治主任公署(后改行署),从此边区行政趋于统一。 
  1938年4月,北方局派彭真到晋察冀省委主持召开了边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4月21日至5月1日,冀中区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后冀中省委改为冀中区党委,黄敬为书记。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为三纵队和冀中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为副司令员,孙志远为政治部主任,下设四个军分区(后又增设第五军分区)。至此,边区党、政、军组织统一健全起来。 
  为开辟冀热察边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晋察冀军区派邓华支队进入平西,建立了四个抗日联合县政府和党的工作委员会,使平西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为挺进冀东、平北建立了前进基地。5月,根据中共中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它位于华北的北部,包括当时热河、察哈尔省的全部、河北省大部、山西省东北部、绥远省东部和辽宁省西部广大地区,处于华北抗战最前沿的重要位置,曾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中共六中全会扩大会主席团致晋察冀边区电》,1938年10月5日)。
抗战八年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对战略反攻及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收复东北失地起了"前进阵地"的作用,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粉碎日军对边区的二十五路围攻,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阶段。
七七事变后,1937年8月,八路军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和中共洛川会议决定,从陕西出发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发动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9月下旬,八路军总部到达晋东北前线。以罗荣桓为首的一一五师工作团即往晋察冀三省交界区发动群众。9月24日,毛泽东指示:"山西地方党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于五台山脉。……该处应设置军政委员会一类的领导机关,应选择能独立领导党政军各方面之干部"(《毛泽东对恒山、五台等地工作布置的指示》,1937年9月24日)开辟工作。此后9、10月间,八路军在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机场等地的一系列重大胜利,拉开了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序幕。10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在《关于冀察晋绥军事部署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平绥以南、同蒲以东、正太以北、平汉以西为晋察冀军区,以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聂荣臻受命之后,率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约三千人分兵挺进敌后开辟工作。与此同时,中共北方局也派王平、李葆华、刘秀峰组成晋察冀临时省委,配合八路军部队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发动群众。11月17日,太原失守的前一天,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公开宣告成立,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下设四个军分区。随后,中共晋察冀省委也在阜平正式成立,黄敬任省委书记。至此,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四条铁路干线之间的晋察冀边区中心根据地初步形成。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从山西五台移驻冀西阜平。11月24日至12月22日,晋察冀军区部队打退了日军二万余人对边区的八路围攻,歼敌千余人,使根据地在敌后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冀中平原根据地也开辟起来。石家庄沦陷后,原在冀中的中共平汉线省委奉命西迁阳泉与一二九师会合,下属保东、保南两特委合并为中共保属省委,继续坚持冀中。中共中央派红军团长孟庆山到冀中任保属省委军事委员,着手组建省委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10月14日,在国民党军败退的时候,吕正操(中共地下党员)率东北军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回师北上抗日,改六九一团为"人民自卫军"。10月底,人民自卫军攻占了高阳城,与保属省委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会合,迅速打开了创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局面。12月,人民自卫军奉命赴平汉路西晋察冀军区整训。从此晋察冀边区山地和平原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保属省委领导的人民武装至此统编为"河北游击军",孟庆山为司令员。1938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河北平原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并肩战斗,收编和解决了冀中许多游杂武装和汉奸土匪武装,2月又北上开辟大清河以北平、津、保三角地带,4月粉碎了日军对冀中的第一次春季"扫荡",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第一次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召开,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边区政府初设晋东北、冀西两政治主任公署(晋东北政治主任公署不久改为专署),4月1日又设立冀中政治主任公署(后改行署),从此边区行政趋于统一。
1938年4月,北方局派彭真到晋察冀省委主持召开了边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4月21日至5月1日,冀中区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后冀中省委改为冀中区党委,黄敬为书记。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为三纵队和冀中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为副司令员,孙志远为政治部主任,下设四个军分区(后又增设第五军分区)。至此,边区党、政、军组织统一健全起来。
为开辟冀热察边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晋察冀军区派邓华支队进入平西,建立了四个抗日联合县政府和党的工作委员会,使平西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为挺进冀东、平北建立了前进基地。5月,根据中共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