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群艺馆的经历

如题所述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宁波的农村俱乐部陷入低谷。
1963年至1966年初,文化馆采取点面结合方法,促使农村俱乐部再度兴旺。这些俱乐部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广泛开展了家史、村史、社史教育和讲革命故事活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65年,宁波地区召开首届农村俱乐部代表会议暨观摩演出,有22个农村俱乐部演出了小型多样的节目,并推荐16个俱乐部的10个文艺节目,参加了省农村俱乐部代表会议暨观摩演出。
1966年8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市文化馆的一批领导和业务骨干被戴上走资派、文艺黑线干将等罪名而横加批判,有的被调离文化馆,有的送斗批改干校,文化馆的业务工作瘫痪,农村俱乐部、农村剧团被否定。1969年随着“清改”运动结束,文化馆改建为宁波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70年省革命委员会要求各地“学习、演出、保卫”革命样板戏,宁波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便将普及革命样板戏当作头等任务来抓,这时一些被调离文艺岗位的干部又返回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由于当时只搞样板戏“一花独放”,强调“三突出”创作原则,使宁波市群众文化艺苑呈现枯燥、冷清、单调局面。1971年成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30周年征文办公室,征文范围包括戏剧、曲艺、文学、摄影、美术等门类,通过征文活动使文化馆的领导、辅导力量得以加强。
1972年下半年,宁波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又复称宁波市文化馆。同年12月上旬,在余姚召开群众文化工作会议,并观摩龙南公社同心业余文宣队演出。
1977年11月,省文艺创作节目调演大会在杭州举行,尔后,宁波市文化馆组织各县文化馆派业务干部深入工厂、农村,广泛发动,使俱乐部稍露生机,创作、演出活动也渐趋活跃。
1974年受小靳庄经验影响,宁波市文化馆也--度掀起唱忠字歌、跳忠字舞之风,但因业务干部普遍对此反感,多作消极应付,为时不久,也即自行消失。
1978年镇海县划归为宁波市管辖。同年底,在宁波市文化馆基础上建立了宁波市群众艺术馆,设创作、文艺、基层、后勤4个组,附设业余文艺学校1所,编辑出版《宁波文艺》和《宁波演唱》。文艺组兼管农村文化,规定每人抓2个点。
1979年7月,宁波地区群众艺术馆建立,设摄影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文艺创作4组,创《憨园》、《文学作品选刊》、《戏剧》等刊物。1983年10月地市合并,并称宁波市群众艺术馆,设办公室、戏剧曲艺组、音乐舞蹈组、美术摄影组、综合组 (抓基层群文网络建设、业余文艺学校),后因以文补文工作需要,又增设经营部。
1984年春节搬进县学街群艺馆新大楼。每晚大楼灯火辉煌,群众文化空前繁荣。
1993年位于郡庙旁的宁波市群艺馆大楼被拆迁,暂迁入秦家祠堂。同年10月增设少儿部。
1994年底宁波市群艺馆与展览馆合并,一套班子二块牌子。馆址迁入药行街117号展览馆大楼。市群艺馆当时在职干部职工59人,离退休人员20人,专业技术人员44人,其中副研级4人,馆员16人,助馆、管理员24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波市群艺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率先在全市推出具有开拓意义的各类文化项目与活动。相继开设了宁波历史上首家舞厅,宁波市第一座镭射卡拉OK歌厅,举办了宁波市首届“最佳节目主持人”大赛,1991年宁波国际旅游文化节民间文艺大会串踩街活动,1992年《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演唱大奖赛。这些项目与活动因具有一定创新性,吸引了当地不同层次、年龄、口味的人们。1995年“富兰达杯”中国国际标准舞第九届全国锦标赛的成功举办是提高群艺馆在全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的重要契机。此后,承办大型城市文化活动,成为宁波市群艺馆的一个明显特色。1997年-2001年连续五届宁波国际服装节、2000年“新世纪、新宁波”大型城市文化庆典、省、市运动会开幕式广场文体表演、2000年全国体育大会开幕式文体表演等大型城市文化活动的承办经历,使群艺馆不但赢得了五届服装节先进集体,两届组织工作奖、省及全国体育大会(运动会)优秀组织奖、两届中山广场文化活动先进单位、优秀组织奖等荣誉,对全馆综合实力的提升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00年“新世纪、新宁波”大型城市文化庆典活动,名列全省优秀广场文化活动评比榜首。另一方面,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2001年社区文化艺术月、1997年至2001年的中山广场文化活动等众多文艺活动,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的素质,提升了宁波的美誉度,为全市社区文化与广场文化的普及与开展发挥了示范和导向作用。2001年社区文化艺术月举办期间,适逢中央十余家知名媒体在甬采访,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记者竞先报道的焦点。 以冲刺“群星奖”为目标,宁波市群艺馆采取有力措施,出精品,出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