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为何战败?

如题所述

破仑折戟滑铁卢

狭窄的战场:滑铁卢的战场太狭窄了,它的纵深不过3公里多,最大的宽度一共只有6公里多。一条大道将其切断分成为两部分,在南面的艾南斯高地的两边,有一道低矮的不规则的山岭,在北面又有另外一条更低的山岭——布南尼。
对等的兵力:英军统帅威灵顿的手下有步兵4.9万多人,骑兵1.2万多人,炮兵5000多人,火炮156门。拿破仑方面步兵为8.4万多人,骑兵1.5万多人,炮兵7000多人,火炮246门。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最后的哀叹:当日下午6时,夕阳照着山坡。拿破仑将他手下的4000名近卫军统统投入到进攻中。这些官兵冒着英军的炮火,奋力拼杀,终于占领了山脊。就在这当儿,英军统帅威灵顿指挥近卫军扑了上去,残阳夕照之下,法军血肉横飞。目睹拿破仑惨败的威灵顿流着眼泪说:“胜利是除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

“眼下一切都完了!”拿破仑哀叹道。到了晚上9时,拿破仑只好带着1万名残兵败将,且战且退,往巴黎逃去。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的滑铁卢发生了世界近代史上著名的会战,拿破仑所率法军被英国、普鲁士联军击败,这位世界史上的著名统帅随之以退位结束了政治生涯。

如今在风光秀丽的比利时,最有名的旅游胜地是滑铁卢。除了少数英国人还缅怀本国名将威灵顿,个别德国人还知道扭转此战局面的普鲁士名将布吕歇尔,大多数游客是来凭吊失败于此的拿破仑,犹如中国人讲起楚汉之战多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所叹息。

■拿破仑司令部旧址的望远镜、军刀和行军床引来不少怀旧幽情

滑铁卢是布鲁塞尔以南20公里的一个小镇,往南5公里外芳草萋萋的绿地中,隆起一座50米高的小山,是当年英军核心阵地,沿226级台阶可走上顶端一览战场全貌。山顶有一尊威灵顿用战场上废铁铸成的“滑铁卢雄狮”,而参观者最注目的还是南部那幢红顶黄色的二层小楼,即拿破仑司令部旧址,里面陈列的望远镜、军刀和行军床引来不少怀旧幽情。

旧址旁有一个圆桶形纪念馆,环形墙壁上由法国画家所绘百米壁画堪称欧洲美术史上一绝。其色彩鲜艳,人马栩栩如生,再加上油画前面辅以类似真实景物的泥塑,倒卧的人马、丢弃的兵器和践踏的枯枝败草等经灯光辉映,使人真有身临昔日战场之感。

恩格斯曾称赞拿破仑“甚至在遭到失败的进军中也是一位伟大的统帅”,滑铁卢之战也是典型例子。1815年3月拿破仑从流放地突然登陆法国南海岸,不费一枪一弹,便在民众和军队欢呼声中进入了巴黎,赶走了波旁王朝重新当上皇帝。被他打怕了的整个欧洲马上宣布,拿破仑是“人类的敌人”,英、俄、奥、普的70万军队从四面八方向法国进攻。此刻拿破仑只有不足20万正规军,有一部分被国内旺德等地叛乱牵制,仅12万人可机动。在分兵抵御毫无希望的形势下,拿破仑坚持有机会就向敌军进攻以求得歼灭的原则,绝不消极防御坐等挨打,在6月14日跨过比利时边界向英、普军进攻,从而引发滑铁卢一仗。

四天后的决战结局,却是拿破仑失败,这并非攻势防御的原则有错,而在于战争舞台上的条件已非昔日可比。那位欧洲史上最大的军事天才,再也无法导演出胜利的剧目。

■哀号之声不绝于野,成为滑铁卢战场的最后景象

对6月18日拿破仑在滑铁卢指挥的失误,百年来许多史论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都争论不休。从事件本身看,一代名帅确是因许多偶然因素,才输给了二流将领威灵顿和布吕歇尔。

拿破仑的原计划是先以自己12万军队消灭8万普鲁士军,再打7万人的英军。16日这天,他在林尼歼灭了布吕歇尔所率普军2万人,自己损失万余人。如不是内依元帅所部迟缓,此仗有可能达成全歼,这样他集中局部优势各个击破的计划便会实现。

次日,拿破仑可能是出于偶然,违反了由他自己提出并让后代军事家赞叹不已的一项原则——

全部军事艺术就在于集中兵力。他从本来就不足的军队中分出3.6万人,由格鲁希元帅率领追歼不知逃到哪里的普军,自己率7.2万军队向布鲁塞尔进攻。此时拿破仑老的精锐士兵要么倒在西班牙游击队枪口下,要么葬身于莫斯科西面的冰雪中,军中多是新兵。因兵力和武器都不占优势,想速歼构筑了阵地的威灵顿所部英军,只有靠拼命一搏。

6月18日清晨,拿破仑平生最后一次检阅了军队,士兵们高呼“皇帝万岁”,士气之高昂又像回到了奥斯特里茨会战的热烈情景。接着,法军向滑铁卢开始猛攻,英国步炮兵以密集火力迎击,苏格兰骑兵跃马反击突入之敌。激战至下午3时,连续冲击的法军终于部分突破了敌阵,等待普军增援的威灵顿已感失望,便在司令部中命令军官们都到第一线,“让大家都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已经没有援军了!”

傍晚,拿破仑亲率近卫队冲入英军纵深,在此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法军右翼突然传来炮弹的轰鸣和骑兵的呐喊——布吕歇尔率3万普鲁士军赶来参战!拿破仑仍下令继续进攻,并期望追击普军的格鲁希元帅也能随后赶到。直至天黑后的最后一分钟,他还在等格鲁希元帅,哪知道此人因迷路已无法赶到战场。

入夜时,普军冲破了法军右侧,拿破仑手下失去控制的部队向南四散奔逃,直至第二天才被收容起来,却因丢失了全部大炮难以再战。战场上遗弃下2.5万名死伤的法国军人和2.2万名死伤的英普联军官兵,哀号之声不绝于野,成为滑铁卢战场的最后景象。

在联军追击下,6月21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次日宣布退位。成千上万民众围住叶利赛宫高呼:“不需要退位!皇帝万岁!”此时还可动员起充满崇拜之心的百万民众,有希望重演1793年打退外国干涉军那一幕,已自居帝王之列的拿破仑却说:“我不想率领贱民”。他在去美洲之时被英舰截获,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那岛上,1821年在那里死去,据现代医学考证是由于王党分子的慢性化学毒杀。

如果从滑铁卢的局部再瞻望全欧洲,可看出失败的偶然因素只带有战术意义,并不能改变整个战略走向。当时,连续26年的战争已使疲惫不堪的法国无力对抗整个欧洲的进攻,拿破仑即使在滑铁卢打赢,也会在别的地方输掉,幸运之神最多能给他拖长一点时间。

■进攻顶点的总结,验证了从伟大到荒谬只差一步

最全面总结拿破仑战争经验的,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他由此在名篇《战争论》中提出“进攻顶点”的原则,认为任何进攻都应进行到力量能确保成果的时候便停止,否则形势会发生剧变,进攻者就背上了难还的债务。中国的老话“适可而止”和“功成身退”,恰恰也蕴含同样的意思。拿破仑曾取得了远超过此前的名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和菲德列大帝等世界著名统帅的战绩,却不知停顿,攻俄前甚至说再过五年就会是世界的主人。最后他激起全欧洲与己为敌,先陷于西班牙游击泥潭,再败于莫斯科,功业终结于滑铁卢。

像这种超过“进攻顶点”不自知以致走向反面的例子,在世界上许多政治家、军事家身上也一再重现。拿破仑在征俄惨败时说过一句名言:“从伟大崇高到荒谬可笑,其间只相差一步”。历史上不少有辉煌成就的伟人,恰恰都是迈过了这小小的“一步”。看来,无论从事军事、政治活动还是搞经济,都要尊重客观实际,量力而行,人们从滑铁卢的悲剧中大概也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6
  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连年征战,经济困难;
  国内人民的厌战;
  被奴役的各国人民反抗;
  外国势力的联合绞杀。
  二、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出生在法国科西嘉岛,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1804年5月18日,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称帝。他多次击败保王党的反扑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颁布的《民法典》更是成为了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蓝本。他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
  三、功绩:
  对法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并颁布了《拿破仑法典》,为后世制定法律做了典范;
  他把法国大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推广到了全欧洲甚至更多地方,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教训;
  打击了很多欧洲国家落后的统治阶级势力,间接地帮助了那里的革命势力;
  建立了法兰西大学,为法国培养了许多进步人才;
  拿破仑承认农民土地私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经济的发展;
  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7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7-18
一、原因:
1、不知晓敌方是由五国组成的、总兵力达82万并且制定了详细作战方案的强大部队;单是在圣让山对峙驻扎的英军10万兵力就大大超过拿破仑带领的7万人,而且英军老早就据守于此,以逸待劳。
2、不知晓或者小看了敌方统帅无论是英军威灵顿还是普军布吕歇尔都是对付法军颇有经验的将领。正如拿破仑后来向人承认:“威灵顿治军之才与我不相上下,还具有小心谨慎的长处。”结果,拿破仑极度藐视敌人,认为还是象他年轻时代一样是与二流对手较量,形成的思维定式,十分牢固,不能因人而变。到了同高手威灵顿、布吕歇尔决一雌雄必须小心才是,他却无法做到。直到他毁了自己,也毁了法国,他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敌军将领的本事。
3、不知晓作战地形。拿破仑率军来到圣让山,盲目自信,自以为在普军大队人马到来之前,一定能击败威灵顿,就加强了中央阵地的攻击。结果,当马队进攻时,不了解山前有陷坑般的天然山谷,大队人马冲进里面,遏止不了,自相倾轧,死伤无数。当法军实施炮火轰击时,威灵顿把部队布置在山脊后,士兵倒地避弹,等法军逼近时,居高临下,用猛烈的火力将其击退,并用骑兵冲击法军,将其赶下山坡。战斗经常处于胶着状态,死伤甚众。
4、不知晓自己一方的实际状况。拿破仑本人在长期的斗争中确实具有非凡的见识和精力,但是,他往往以为他手下的将领也同他一样神通广大。结果在滑铁卢战役中,他的想当然全部成了幻想和泡影。在滑铁卢战役中,双方伤亡都很大,到了当天下午3时许,双方主帅都焦急。都在急盼自己的增援部队的到来。拿破仑满以为自己手下的将军肯定会先来一步。然而,他怎知道由于法将格鲁希行动迟缓,竟被布吕歇尔逃脱,前去支援威灵顿。而他的另一部下赖伊元帅错误地把英军运送伤员的车向后疾驰,认为是英军已经败退,即令骑兵追击,错过了增援拿破仑主攻的时机。由此,造成普军的大队人马先行到达,双方兵力对比悬殊太大,联军发起反攻,拿破仑大败,被迫逃回巴黎。从此他的政治生命结束了。
二、简介:
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意大利语: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仑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
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