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古钱币名称及意义

如题所述

这枚钱是秦朝的半两钱,从右向左读,半两钱是秦国的货币,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货币。“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奠定“圆型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使用统一货币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所以秦半两在中国钱币史上意义非凡呢。在秦朝统治中国十六年之后,汉朝建立,从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全国的统一货币仍然是半两钱,通常称为“汉半两”。
汉半两钱前前后后铸行过五次。刘邦时期
刘邦时的半两又称为“荚钱”或“榆荚半两”,这种钱法定重量为三铢(约2.1克)即秦半两的四分之一,实际上民间私铸的钱绝大多数都不到三铢。到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就明令禁止民间私铸伪钱。
吕后时期
吕后时期所铸的半两钱的重量是八铢和五分。吕雉亲政后鉴于钱币太重而不方便行用,钱轻了又有损于币制,于是在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铸行“八铢半两”。这种八铢重的半两钱是把减重较少的半两定为铸行货币的标准。这比当时的“榆荚钱”增加了五铢重。汉八铢半两的特征是体大肉薄、背平无文,钱文书体扁平,已经有隶书的趋向,钱直径2.8—3.2厘米,重4.8—5.5克,为汉半两中最大者,其制作也较整齐。此钱行用不久,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改铸为小的榆荚钱牟利。高后六年不得不停铸而改行“五分钱”。“五分钱”实际重量只有2.4铢,仅是秦半两的五分之一,是汉初“荚钱”的再现。
汉文帝时期
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铸行“四铢半两”,简称“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汉文帝铸行四铢半两适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持续了三四十年没有改变过。文景时期铸钱致富最突出的有吴王刘濞和财过王者的大夫邓通,一时间“吴邓氏钱布行天下”。汉初对铸钱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许民间私铸,这种政策老百姓是沾不到光的,只能有利于贵族、豪强和富商们。权贵富商既占有矿(铜)山,又拥有劳动力,还有雄厚的资本和专门的技术,开放私铸,使他们成为直接受益者[1]。
景帝时期
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景帝采取削减诸侯王国官吏等措施,把王国的行政大权收归中央,在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颁布了“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的法令,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郡国是直属中央的,由中央委派官吏管理。这样,西汉政府才初步控制了铸币权。西汉昭帝铁质“半两”钱币,方孔圆钱,直径2.3厘米,铁质铸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1
此为汉半两,非秦半两。区别在于两字秦中间是两个人字和现在的“两”很接近。汉半两两字中间是一横。秦以前货币刀、布、贝、环形、圆形、鱼形、桥形、戈形等各地都在使用流通不便而且难以等值兑换。从秦开始全国统一原型方孔钱方便携带寓意天圆地方国运与天地同齐,而且有记重为半两便于兑换。
第2个回答  2014-01-28
半两钱,秦朝铸的,有好几种,钱越轻年代越晚,你这个是中国历代方孔圆钱的始祖,也就是说这种钱是第一枚方孔圆钱,后世封建王朝除了王莽新朝以外所有的钱币样式都是仿照他来的。这种钱之前中国币制很乱,各种形状的钱混乱不堪
第3个回答  2014-01-21
这枚古钱币名称半两,意义不大,属仿秦大型半两.
第4个回答  2014-01-28
这个是秦朝时期用的古钱 就是跟现在的一块钱面值一样就是计数的一种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