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全诗如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如下: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作品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1

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出处: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原文节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扩展资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这首词,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词中有两句话暗示了写作背景。一句是“可怜白发生”。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写此词时已年近五十,因此作者叹道“可怜白发生”。当然,可怜的不仅是年近五十,更重要的是,此时,作者被迫赋闲家居。

作者不仅是一名词人,更是一名金戈铁马的爱国武将,他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但不断遭到主和派的排斥和诬陷,于淳熙八年被人弹劾罢官。此时,年事已高,又被迫闲居,心中又怀着理想,因此也只能做梦罢了。另一句便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关于这首词所描写的场面,一种观点认为是作者追忆年轻时的经历,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作者回忆梦中情景。我们以为,看作一种梦境更为妥当。南宋社会朝廷上下文恬武嬉,抗战气氛十分暗淡。

作者写作此词时,距离“隆兴和议”已有二十四年,距离作者赋闲已有七年,这对于一位力举抗金、愤慨于“剩水残山无态度”的爱国英雄来说,面对报国无门的现状,也只能以梦境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渴望。

因此,“醉里”与“梦回”,实际上是词作内容的一个重要背景,词中所描写的场面,是醉梦中的场景,是梦醒后的一种回忆。

第二,词中有着怎样雄壮的场面。词的上片写军旅生活,五句话写了五个场面,都十分雄壮。场面一,“醉里挑灯看剑”,“挑”与“看”两个动词写出端庄和凝重,“灯”与“剑”两个物象表明壮心犹存,但“醉里”的情态则有些“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悲戚了。

场面二,“梦回吹角连营”,梦醒时分,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士气高涨,军心振奋。场面三,“八百里分麾下炙”,写宴饮,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场面热烈而又豪迈。

场面四,“五十弦翻塞外声”,前一句从“形”着笔,这一句从“声”入手,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将场面写得十分壮观。场面五,“沙场秋点兵”,再现词人立马阵前、肃穆威严的形象,突出这支队伍士气高昂的赫赫军威。

五句话,五个场面,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从内到外,都极雄豪,都甚壮美。词的下片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物写战斗场面,分别是“马”和“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这里,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场,但从“的卢马”飞驰和“霹雳弦”巨响的侧面描写中,我们能读到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这是一场旌旗招展的胜利。词的上片和下片,从军旅生活写到战斗场面,威武雄壮,寄托着作者的凌云之志和报国之心。

第三,词作表达了词人怎样悲壮的理想。辛弃疾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描写之中,同时,也毫不避讳的直接点了出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想替君王完成国家统一大业,赢得生前功勋身后美名。

辛弃疾作为一名爱国将领,一心报国,渴望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但他的这个理想并不能实现。如前所述,南宋朝廷多为主和派控制,辛弃疾空有一腔报国热情而不能施展。

且,此时作者已年近五十,因此,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痛苦着,不禁感叹“可怜白发生”,只能将雄壮的场面和对胜利的渴望寄托在“醉梦”之中了。

作者有理想,有统一天下的抱负,有雄壮之心,但,却面临着来自社会和自身条件的巨大障碍,这样的雄壮的理想,也只能落得个悲壮的结局罢了。

雄壮的场面,悲壮的理想,辛弃疾赋此壮词寄给志同道合的陈同甫,悲慨感叹,互相勉励、宽慰而已,壮志难酬,壮心仍不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1

意思: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出自宋代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释义: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1-05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写出了战场的壮观景象以及辛弃疾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4
马儿跑的就好像传说中的的卢马一样快,弓箭开弓射箭的声音如同雷霆一般惊人。
这种古诗词的翻译应该很好查啊,还用跑来知道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