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扩展资料:

赏析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山中多寺观。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

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

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 ,而程千帆《 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

"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

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 ,有时看不到 ,明月时隐时现 ,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

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01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造成空间的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时内心的憧憬和喜悦,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既传达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时内心的憧憬和喜悦,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2-01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
第3个回答  2018-11-29
喜爱峨眉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第4个回答  2019-10-27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扩展资料:

赏析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山中多寺观。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

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

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 ,而程千帆《 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

"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

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 ,有时看不到 ,明月时隐时现 ,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

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