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邦杀功臣,这个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如题所述

对刘邦而言,除掉异姓王自然是对。因为除去一个有势力的人,那对皇权有威胁的人就少了一个。而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对错与否却难下决断。


大家都知道刘邦出身草莽,是依靠身边的这些功臣们拿下天下的。然而在称帝后,刘邦先后斩杀臧荼、韩信、彭越、英布和韩王信这几位异姓诸侯王。这看起来像是刘邦过河拆桥,恩将仇报。但一个个去探寻这些诸侯王的死因,我们能得到更深的理解。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各地英雄豪杰皆揭竿而起。一时间,烽烟四起,天下大乱。秦小吏韩广被派往燕地行安抚之职,结果受到当地贵族的热情拥护。之后韩广成了被众人高高捧起的韩王,而臧荼正是他的部下。

汉元年(前206),项羽分封天下。因为他担心燕地旧贵族们不忠,故而借口臧荼劳苦功高,而将臧荼封为燕王,将韩广封为辽东王。韩广不服,拒绝迁走,结果很快被臧荼杀害。臧荼因而占据了燕地和辽东一带。


汉三年(前204),眼看刘邦得势,臧荼果断选择投降刘邦。后来刘邦花很大力气消灭项羽旧部。臧荼心生恐惧,担心刘邦对自己下手,便决定先发制人,起兵谋反。于是刘邦顺水推舟,对项羽的这个旧将大开杀戒。

而韩王信,也和臧荼一样,算是面对潜在的威胁"主动出击"。韩王信也叫韩信,不过不是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相关的韩信。他是战国韩襄王的孙子。刘邦因为他勇武过人、为自己平定了十几座城池而将他封为韩王,且把靠近匈奴的战略要地作为韩王信的封地。

然而后来韩王信被匈奴包围,竟然多次向匈奴示好,好似要背叛刘邦。刘邦本来还派兵援助韩王信,只是派使者谴责了韩王信的出格。结果韩王信因为担心刘邦诛杀自己,干脆投靠了匈奴,和刘邦倒戈相向。

韩王信不但自己反叛,还撺掇陈豨一起投靠匈奴。最终,汉朝大将柴武奉刘邦之命在参合城将韩王信杀死。

就以上两人来看,他们一开始都不是刘邦阵营的人。因而刘邦容易对他们起疑,他们也担心刘邦对他们下手。

相互猜忌,最终得来的就是反叛,就是诛杀。刘邦杀这两人,一方面是他们谋反后确实会危害大汉,一方面也是杀鸡儆猴,震慑其他后来投靠刘邦的人。

而韩信、彭越和英布,则是连环事件。陈豨反叛后,刘邦亲征。而韩信称病不跟随,彭越也称病,只派手下前去支援。韩信此时已站在陈豨一方,私下和陈豨密谋。结果他被人告发,吕后和萧何遂将他骗进宫并杀害。


而彭越则是有部下劝他谋反,但彭越不愿意。可还是有人以此为由,诬告说彭越站在陈豨一方。刘邦这时候作为帝王,哪怕心中相信彭越的忠心,也不得不做出表示。刘邦把此事交给官吏,要求按法度处理。彭越当死,但刘邦还是饶了他一命,将他贬为平民流放。在流放途中彭越偶遇吕后,向吕后求情。结果吕雉把人带回洛阳后,劝刘邦杀了他,以绝后患。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吕后派人再次诬告彭越谋反,彭越因而最终被杀。

而英布看到韩信、彭越相继被杀,为了保命,干脆也起兵谋反。最终,英布也被除。

从这三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刘邦必须采取手段稳定国家。因而谋反的韩信和英布不得不杀。另一方面,刘邦处在权力中心,受到其他势力的影响,不得不做出一些取舍。韩信和彭越最后都死在吕后手里,而非刘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7
怎么说呢,无关对错,因为他想坐稳帝王的宝座,就必须要保证所有大权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坐稳,自己的皇权稳固,而且他杀的都是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都不是自己嫡系。其实吧,一朝天子一朝臣,不都是这么过来的么。
第2个回答  2020-10-07
这个做法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如果当时功臣想谋反的话,杀他确实是有必要的,稳住自己的江山。
第3个回答  2020-10-07
对,如果不杀掉那些功臣,他们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颠覆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