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多替对方着想?

如题所述

多替对方着想,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尊重与友谊,能协调人际关系、凝聚人心、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更多机会。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牲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号叫。绵羊和乳牛很不以为然:“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小猪听了回答道:“你们也不想想,他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捉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因为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绵羊和乳牛就很难了解小猪的感受。人也是一样,虽然同样生活在这世界上,但因为见识、经历、位置的不同,对于对方情况就不一定完全了解,当然不能知道对方的心里感受。甚至包括在一起生活多年的两口子,也是这样。

一个男人每天辛苦工作,而老婆却整天呆在家里。他心理不平衡了,就向上帝祈求,要求与妻子互换角色。上帝满足了他的愿望。

第二天一醒来,男人就变成了妻子。先是很早起床,为丈夫孩子准备早点,帮孩子穿衣服,喂孩子,然后送孩子去学校。返回家后,洗衣服,然后去超市采购,接孩子回家;然后准备午餐。

下午,先送孩子上学。回家后,给地毯吸尘,除尘,清扫,擦洗厨房的地板;然后再接孩子回家,辅导孩子做作业;而后又开始准备晚餐,吃完晚饭,又开始收拾厨房。一切搞定之后,才有点时间看电视。

这么累了一天,他终于理解到,妻子每天真的很辛苦。就再次祈求上帝将他换回丈夫的角色。结果上帝说:“可以啊,但是你不得不再等上九个月,因为昨晚,你怀孕了……”这个男人晕倒了!

要为对方着想,就得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各种问题。过去的“将心比心”,现在的“换位思考”,其实就是开导我们要多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要理解对方的想法,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特别是对方在失意、挫折、伤痛的时候,千万不能熟视无睹,甚至幸灾乐祸,而是多关怀、多帮助。

拿破仑在一次逃命时,藏在了一个毛皮商人的一大堆毛皮底下!当拿破仑躲过士兵的搜捕后,毛皮商向拿破仑胆怯地问:“当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拿破仑愤怒地向毛皮商人说:“你竟然对拿破仑皇帝问这样的问题?警卫,将这个不知轻重的人带出去,处决了!”可怜的毛皮商人,心顿时凉透了,无奈、恐惧、绝望一下子堆满了心头……

过了一会儿,拿破仑才笑嘻嘻地对他说:“现在你知道我那时是什么样的感觉了吧?”

多替对方着想,古往今来很多伟人都这样告诫过我们。比如孔子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其实,不一定像拿破仑戏耍商人那样,非得要交换一下位置才能够体谅到对方的心情。人心是相通的,想想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那么,你就在那种情况下,去怎样对待别人。

一家工厂被大火烧得精光,全厂3000名员工面临着集体失业的危险。然而,老板却宣布下个月全体工人继续领工资。3000名员工听到这消息后都欢呼雀跃,并积极投入重建工厂之中。

工人们在临时搭建的厂房中,启动重新购置的机器,恢复了中断的生产线。每日的产量是大火之前的两倍。工人们昼夜不停地卖力气干活,恨不得一天工作25小时。半年之后,公司便重新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厂房,而且效益大增。

这个老板很聪明,他知道这个道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替人着想也就是替自己着想。

一位流浪画家请求为爱因斯坦画像,得到的回答是:“我没有时间。”画家说:“但是我需要画你来为自己做宣传,我才能挣钱吃饭啊!”“哦,既然这样,”爱因斯坦回答说,“那我当然可以坐下来让你画。”

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爱因斯坦都知道为一个普通人着想,可见这不是傻子的行为,而是信任人、尊重人的举动。多替对方着想,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尊重与友谊,能协调人际关系、凝聚人心,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更多机会。

祸从口出,要好好说话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在生活中重要的工具。一个人如果口无遮拦、出言不逊,那就容易造成关系不和,就会四处树敌,因此,好好说话是很重要的。

伊索还在做奴仆的时候,一天,主人要宴请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吩咐伊索做最好的菜招待贵宾。伊索收集来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舌头,准备了一席舌头宴。

开席时,主人宾客都大惑不解,伊索说:“舌头能言善辩,对尊贵的哲学家来说,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菜肴吗!”客人们都笑着点头称是。

这时候,主人或许是刁难伊索,又吩咐他:“我明天要再办一次宴会,菜要最坏的,你准备什么菜呢?”伊索幽默地说:“还是舌头宴,假如一个人用心险恶、语言龌龊,那么就会祸从口出,难道不是最坏的东西吗?”

如此回答,语惊四座,哲学家们开始对伊索刮目相看。

语言的力量是千万不能小瞧的,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大到了“一言兴邦”的地步。

1967年,一名以色列女孩当选了“世界小组”,那时阿拉伯和以色列打仗打得不可开交。因此很多人都劝告以色列女孩:“你的国家正在打仗,那么一个小国,随时会被吃掉的!你回去多可怕啊,不如留在美国吧!”

谁知这女孩却在电视上发表谈话:我出来竞选世界小姐就是让世界知道,以色列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的祖国正在艰苦奋战,希望全世界的人民支持我们国家的独立!现在我的国家正在打仗,我一定要回去,为祖国而战!

女孩说到做到,第二天就坐飞机回国了。因此,全世界的人对以色列刮目相看:以色列人真了不起!而且,以色列的军队也军心大振,他们像疯了一样,七天时间就把阿拉伯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

语言同样是把双刃剑,既可“一言兴邦”,也可“一言丧邦”。

当年,鲁定公见到孔子,就问他“一言丧邦”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当然是真的啊,如果一个国君昏庸无能又刚愎自用,胡乱发号施令,下面的人不敢违抗,那么久而久之,国家不就接近灭亡了吗”

言语是人与人之问沟通的桥梁,是人在生活中重要的工具。也许因为“说话”太容易了,所以,很多人口无遮拦、口若悬河,或者夸夸其谈,或者信口雌黄,或者挑拨离间……很少在说话之前考虑过,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该怎么说想说的话,所以,说话的结果往往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就拿《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来说吧。他可是三国里面的一个很聪明的人物,他才华横溢、智识过人。当时是在曹操的手下当官,被“委以军政钱粮之重”。但最终因为不会说话而惹来了杀身之祸。

最初,曹操在点心上写“一盒酥”,杨修看见了就自作聪明,迫不及待大声嚷嚷,让众人将点心分着吃了。后来,杨修昕到晚上的口令是“鸡肋”后,就四处招摇,让士兵们趁早卷铺盖准备撤退。如此自以为是,不仅透露了军事机密,而且还动摇了军心,所以让曹操很生气。再后来,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时,本来就没他杨修啥事,但他却去瞎掺和,帮曹植在曹操面前煽风点火。结果惹得曹操极其不爽,大骂到:老匹夫,竟敢欺负到我的头上来了。因此最终杀掉了杨修。

古人说:“诚于中而形于外”,意思是对他人的真诚尊重要从谦恭的言辞上表现出来,言语是一个人内在德行的外化表现。一个人能够从诚敬的内心中,自然流露出以礼待人的言语,就能够使得家庭和睦,增进同事关系,减免人际关系冲突。

反之,“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一个人如果口无遮拦、出言不逊,那就容易造成关系不和,就会四处树敌,因此,好好说话是很重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