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怎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题所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自然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是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重要基地。在教学中,我着眼于自然小课堂,放眼于自然大课堂,努力挖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因素,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疑问乃创新之始
“疑问”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能诱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自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素质。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教师的一问一答。在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少数教师也喜欢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对于常常提出问题的学生不感兴趣,甚至讥讽挖苦,时间一长,学生不敢质疑,即使有疑也不敢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如学习《信息的传递》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爸爸出差外地,我们怎样通知他赶快回来。学生纷纷说出了各种办法,如发电报、打电话等,还有的学生提出:“我能不能一边打电话还能看到爸爸,给爸爸发一个E-mail可以吗?”“到哪儿去发呀?”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根据现代信息传递的一些方法,勇于质疑,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质疑
教师在学生敢于质疑的基础上,必须培养他们善疑。小学自然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很广,而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或现象感兴趣,但是由于知识面窄,在他们的大脑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适当点拨、启发,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可以在难点处、困惑处、无疑处、关键处质疑,可以在课文开头质疑,也可以在课文中间或结尾处质疑,从而提高他们的质疑水平。如学习《保护大自然》一课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看了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提出下列问题:1、我国的环境受污染了吗?2、环境污染严重吗?3、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自然呢?4、大自然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在讲到“环境亮出黄牌”时,为了让学生认清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我讲了一个故事。题目是“从卫星照片上消失的城市。”和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二、动手为实践之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这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动手,才能让学生思维的结果得到强化。
在小学自然课中,安排了一些学生动手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实验”、“思考”小栏目及“制作”内容,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在动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主动动手活动中,思维会随之展开,这样才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才会进一步被激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习《纸风车》这一课时,有一个拼图游戏:要求学生把课本最后一页的“中国政区拼图”剪下来,剪成各个省级行政区,然后以比赛的形式把打乱的省级行政区重新排列。目的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初步了解我国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和相互位置。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动手拼图的积极性,以至于活动结束后,他们兴致还很高。针对这一情况,我对学生说:你们能不能自己动手,绘制一幅中国政区图?学生们立即行动起来,有的学生用白纸覆盖在中国政区图上来描,有的学生照中国政区图来临摹,其中一个学生创造性地用各色橡皮泥在玻璃板上拼成了一幅“中国政区图”。这足以说明,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动手能力是不能忽视的。
三、自然大课堂是创新和实践之源
小学自然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自然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必须引导学生走向自然大课堂,参加必要的自然实践活动。因为能力是在自然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又是在自然实践中得以表现的。恩格斯指出:“人的智慧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去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自然常识的理解,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自然常识,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必须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组织,也可由学生分组组织,也可个人实践调查。活动前教师要确定活动的目的要求,活动的内容,然后再组织好活动的信息反馈。总之,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