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文学,何为禅?禅是怎样影响文学的?

如题所述

  在我看来 禅是悟 文学也是悟 这是禅与文学最大的共同点
  禅的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禅宗是中国佛教最为显赫的宗派之一。禅学不仅是一门高深的佛学,更由于后世诸多文人骚客,古圣先贤的参禅悟道而发展为一种人生的哲学。禅门以不着语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
  成佛为宗旨。即心即佛,一切现成。归结到一点,即对于悟的强调。如我辈这般粗浅的俗人,要做到真正的悟是不可能的。况且文漫的主题毕竟还是文学,而不是佛学。且让我避开自己一知半解的禅学话题,只从禅与文学嫁接的枝上拈一瓣香,以品味透着无穷禅意的文字馨香吧。
  禅宗对中国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个极有魅力的话题。其中禅与诗的关系尤其引人注目。
  从表面看去,禅与诗是不相干的,前者属于人生哲学,后者属于艺术。但它们都注重对宇宙本体的直觉,注重对人生充满生机的领悟,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于是,二者便自然地有了沟通。北宋末年的吴可有《学诗诗》三首,以禅喻诗,即旨在揭示二者的联系。诗云: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了便超然。(之一)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之二)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之三)
  第一首强调学诗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修养过程,将整个身心寄托于此;当你从恍惚中清醒过来而达到悟之境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信手拈来,即超然境地。第二首强调诗人自身独创性的重要,如同禅宗绝不迷信佛祖和经典一样,诗人也不能陷于因袭模仿的泥淖,哪怕是对诗圣杜甫,也要勇于超越。第三首标举圆成,推崇自然、完整的诗境,也与禅宗“若论佛法,一切现成”的见地一脉相承。
  以禅喻诗是一个方面,以诗入禅又是一个方面。如日本著名的禅学研究者铃木大拙博士所说,禅在诗中比在哲学中更容易找到它的表现形式。因为,禅不是知性的,而是知觉的、直感的,禅对诗的偏好,也就难以避免。禅学中的有些公案本身就是引人入胜的诗,或展现了明澈新鲜的诗境。
  禅是离语言对待的,是不可说的,一说即不中;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也更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握,形成危害众生的工具。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 因为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谓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 古代禅师的棒喝,那是在教禅;禅者的扬眉瞬目,那也是论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在参禅,赵州八十行脚,这是在修禅;

参考资料:http://women.sohu.com/2004/03/18/38/article219483898.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