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知己的故事

只要是知己,无论中外皆可(急用)
谢谢了!!!!!!!!

管晏列传〉为《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邓以赞,牛运震,李晚芳等人曾指出〈管晏列传〉属於「小传,别传体」,「别一格文字」,「变体」,可见其在体例上的特殊性.〈管晏列传〉对於管仲,晏婴的政绩记载,多属纲要的略叙,结果的陈述,而全文叙事的重心在於二人的生平轶事.司马迁主观拣择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晏婴礼贤越石父与识拔御者之管,晏轶事,藉以彰显「知己」之主题.而〈管晏列传〉所阐扬的知己主题,除了管仲与鲍叔;晏婴与越石父,御者间的友朋相知之外,也涵盖了齐桓公与管仲,齐景公与晏婴间的君臣遇合.结合司马迁的生平,可见〈管晏列传〉的知己主题,反映出其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司马迁将管仲,晏婴写成合传,乃因二人同属春秋时代齐国重要政治人物,皆为政治思想家,而友朋相知,君臣遇合的知己之情,更是管,晏二人合传的重要内在联系.
关键词:司马迁,知己,晏婴,管仲,管晏列传
一,前言
《史记》一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其中列传占了《史记》篇章的一半以上.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曰:「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指出「列传」乃记历史上以义自持,卓荦非凡,立功扬名的重要人物.七十列传首篇为〈伯夷列传〉,伯夷乃商末周初人,〈伯夷列传〉之后,续以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晏婴两位名相之传记——〈管晏列传〉.周初至春秋列国扶义俶傥之贤士名臣不知凡几,而司马迁独於伯夷之后,直接管仲,晏婴,而不为他人专立一传,其中原因可能由於其他人物史料疏略,难以立传,但不可否认的,这样的取舍与安排,凸显了管,晏二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反应出二人在司马迁心中的重要性.
列传以志人物为主,所传人物的言行事迹应是文章的重心所在,但〈管晏列传〉的写法显然有别於此,邓以赞曰:「数语尽管仲履历,后却以仲言,赞鲍之知人,以评论阐仲之功业,只是小传,别传体.」牛运震曰:「管晏齐名臣,事迹繁众,铺叙则伤於冗,约举则病其漏.此传善用隐括法,而脉理浅深特历历,是太史公别一格文字.」李晚芳曰:「传者详其平生言行而著之,以传其人之谓.〈管晏传〉不然,亦史公变体也.」所谓「小传,别传体」,「别一格文字」,「变体」,都指出〈管晏列传〉有违常例的特殊性.因此〈管晏列传〉对於管,晏事迹的取舍拣选以及司马迁撰述本文的真正用心,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二,史料取舍与知己主题
司马迁自述撰作〈管晏列传〉之因由曰:「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所以将二人合传写成〈管晏列传〉.既然「齐桓以霸,景公以治」,那麼管仲与晏婴辅政的治绩应是本篇列传的重点所在.但是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司马迁叙事的重心并不在此.
〈管晏列传〉共可分为三部分:管仲传记,晏婴传记,司马迁之论赞.在管仲传记部分,有关管仲政绩之记载如下:
管仲既用,任政於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此外,「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乃是引录《管子 牧民》的文句,可以作为管仲的政治思想,而与其政绩有关.细读以上有关管仲政绩的记载,可见多属纲要的略叙,结果的陈述,至於管仲如何辅佐齐桓公齐民修政,富国强兵以称霸诸侯的过程,则多略而不谈,而这方面的内容可於〈齐太公世家〉等篇章中找到相对完整详尽的记载.而整篇〈管晏列传〉中有关管仲政绩较为具体的记载,是以「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沬之约,管仲因而信之」,印证管仲执政善於权衡,斟酌政务的轻重缓急,转祸为福,变败为功,以使诸侯归附齐国,但在〈齐太公世家〉中,上述三则事例的始末又有更加清楚的交代,阐明管仲巧妙地将桓公袭蔡伐楚的出师之名,由个人私怨转为天下公义;於帮助燕国逐却山戎后,割地与燕,使齐国的国际形象由气焰高张,威震诸侯的强权之国,转为济弱扶倾,谦抑重礼的礼义之邦;与鲁国於柯地会盟时,劝谏桓公履约践诺,使桓公由反覆无常的小人转为讲信修睦的君子.
而就晏婴传记而论,全文共有323字,其中只有「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於齐」,「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二节共53字,述及晏婴的从政风范与政治地位,所占比例不到传文的六分之一,而且同样属於纲要的略叙,结果的陈述.而在〈齐太公世家〉中,有关晏婴辅政的具体政绩,可就详尽多了.依据该文记载:齐灵公时,晏婴劝谏灵公不该逃往临菑以避战祸,灵公不从,导致晋兵包围临菑;齐庄公时,晏婴劝谏庄公不应接纳晋国大夫栾盈,庄公不听,终为栾盈所欺,败於晋师,而当崔杼徒属弑庄公后,晏婴不畏崔杼强权,伏庄公尸而哭,崔杼立景公为齐君,晏婴不顾崔杼,庆封之权势,不肯参与誓盟;齐景公时,晏婴使晋,认为齐国终将归田氏所有,并与景公至鲁国问礼,而当彗星出现时,景公以为灾异内心忧惧,晏婴劝谏景公应薄赋敛省刑罚以得民心.此外,〈司马穰苴列传〉中亦载有晏婴向景公推荐田穰苴为将.
司马迁为管,晏二人立传,而二人一生事功,仅用寥寥数语轻描淡写带过,曾有论者对此深表赞赏,例如李景星曰:
〈伯夷列传〉以诞胜,〈管晏列传〉以逸胜.惊天事业,只以轻描淡写之笔出之,如神龙然,露一鳞一爪,而全神皆见.岂非绝大本领!
又如吴见思曰:
管仲,晏子,是春秋时第一流人物,功业烜赫一时,操觚之家,不知当如何铺叙,史公偏只用轻清淡宕之笔,而以秀折出之,月影花香,另是一种境界.
又如吴汝纶曰:
管仲既任政以下,叙相齐谋略,全用虚叙行文,绝骏迈.
司马迁以略笔虚写,轻墨淡彩的作法,概括管,晏的丰功伟业,而不处处泥於事例的详述与史实的徵引,别有一种清空高远,俊逸潇洒的行文风格,所以李景星誉为「如神龙然」,吴见思以「月影花香」拟之,而吴汝纶则直呼「绝骏迈」.然而是否真能达到「露一鳞一爪,而全神皆见」的效果,使人藉由〈管晏列传〉以了解管仲,晏婴烜赫卓绝的具体事功,恐怕相当为难,这与读者设想经由最密切相关的〈管晏列传〉,以得知管晏事功的预期心理,是存在著相当程度的落差的.
经由〈齐太公世家〉等相关篇章的详细描述,管仲,晏婴在齐国的政绩与地位,才得以充分彰显.管,晏的事功,并未详叙於〈管晏列传〉中,而是呈现於〈齐太公世家〉等篇,这是《史记》「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所谓「互见」结构.司马迁为「齐桓以霸,景公以治」的管仲,晏婴立传,并不详尽铺陈二人的显耀功业,而须藉由〈齐太公世家〉等其他篇章之互见,才能一窥二人之事功,如此虽可避免史事的重覆记载,但为内政,外交上都享有崇高地位的重要政治家写传,重心却不在其政功勋业,乍看之下,不免有遗珠之憾.
司马迁具备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敏锐的心思,宏观的史观,而为管,晏二位春秋名臣立传,照说不应如此疏漏,况且既然管,晏的事功可於〈齐太公世家〉等篇互见,那又何必再为二人单独立传 其中原因应是司马迁别具深意,另有用心,欲藉〈管晏列传〉表述某种理念,吐露某种心声.司马迁本人曾就〈管晏列传〉的取材,叙事标准,於篇末论赞中有番简要说明:
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指出经由研读《管子》与《晏子春秋》鞭辟入里的论述,而想知人论世,於是为二人立传以见其行谊,至於取材的标准,不录《管子》,《晏子春秋》众所周知的著作内容,叙事的重心在於管仲,晏婴的生平轶事.只是有关管仲,晏婴的生平轶事何其多,如《韩非子》载: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於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齐桓公喜好穿著紫衣,百姓蔚然从风,造成紫帛价格飙涨,经由管仲的献策导正,上行下效,遏止了衣紫的风尚.司马迁於〈管晏列传〉之论赞中曾引《孝经 事君章》语称颂管仲,曰:「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而上举轶事正可作为有力注脚.又如刘向〈晏子叙录〉曰:
内能亲亲,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晏子衣苴布之衣,麋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齐人以此重之.
叙述晏婴节俭自持,并不贪求个人享乐,而将俸禄用以接济亲戚贤士.这则轶事正可印证,阐扬〈管晏列传〉中晏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的节俭风范.但是以上两则轶事司马迁皆舍弃不录,所以可见〈管晏列传〉中所载之管,晏轶事,应有司马迁个人的主观拣择标准,其间鎔铸著他的理念与情感,而非泛泛抄录,杨慎就曾指出:「晏子之事多矣,而太史公详载此,有深意焉.」我们详加审视,不难得知〈管晏列传〉所载之管仲,晏婴轶事,共同指向「知我」,「知己」这一主题.
先看〈管晏列传〉中的管仲轶事,记载内容在於管仲与鲍叔牙间的深厚交谊.司马迁於介绍管仲的字号里籍后,就直接切入管鲍之交:「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叙述鲍叔深知管仲的贤能,始终善待管仲,并於公子纠争位失利被杀后,推荐身陷囹圄的管仲予齐桓公.之后又以管仲个人自述的方式细数二人之交情: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藉由管鲍合夥作买卖而管仲图利自我,管仲为鲍叔谋事未成,管仲从政频遭革职,管仲参战屡次逃逸,管仲未如召忽般於公子纠被杀后尽忠殉难等五件事情,不厌其烦地陈述鲍叔如何慧眼独具,不受世俗大众普通价值观的左右,而能多方设身处地为管仲著想,体谅管仲的身世与遭遇,洞悉管仲的心意与抱负.而五组排比句型的连续使用,五段鲍叔不以我为如何,知我如何的叙述模式,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最后归结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加重语气强调「知我」之情的可贵.
〈管晏列传〉记载的晏婴轶事共有两则,一为晏婴拔擢越石父为上客,内容如下: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戹,何子求绝之速也 」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
越石父身遭缧绁之苦,晏婴晓悟越石父的贤能,而以左骖马赎归,偶然的知遇之情令越石父视晏婴为「知己」,然而晏婴之后的冷淡无礼,又令越石父深感有志难伸,於是请求离去,最后晏婴虚心改过,礼遇越石父为上宾.这段轶事点出知己之间贵在推心置腹,相待以礼.其中越石父所言「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道出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知己息息相关,於不知己者面前,常受委屈,遭贬抑,而有幸遇到知己者,就能伸展抱负,成就自我.而另一则轶事为晏婴推荐御者为大夫,内容如下: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闚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先由御者之妻的眼光,对比晏婴与御者迥然有别的形象与性格:晏婴身材矮小,高居相位,谦卑自守;御者身材高大,为人车夫,志得意满.接著叙述御者诚心接纳妻子的劝诫,卑逊收敛,晏婴发觉御者之谦抑向贤,於是推荐其为大夫.御者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晏婴能够察觉御者的改变并洞悉其中的缘由,可说是御者的「知己」,而御者能获晏婴推荐担任大夫,正是越石父所谓君子「信於知己者」.
经由〈管晏列传〉中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晏婴礼贤越石父,晏婴识拔御者,可见司马迁精心选录三则管,晏轶事,充分表露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知己」,「知我」的情感线索贯串三则轶事,成为〈管晏列传〉的主题,这是〈管晏列传〉真义之所在,也是司马迁用心之所在,李晚芳亦曰:「两传皆以志友道交情,曰知我,曰知己,两篇合叙联结之真谛也.」正因如此,所以〈管晏列传〉中不多谈管,晏二人的丰功伟业,并且认为《管子》与《晏子春秋》二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不对管,晏二人之著作多所著墨.而在叙述管仲的轶事亦即管鲍之交时,鲍叔始终伴随管仲出现,两人的叙事分量可说无分轩轾,而有知人之明的鲍叔更有凌驾管仲的趋势.在叙完管鲍之交后,司马迁更写道:「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颂扬鲍叔的谦冲雅量与悠长德泽,而鲍叔的「知人」比起管仲的「贤能」,更受世人敬仰.
三,友朋相知与君臣遇合
〈管晏列传〉透过管鲍之交,晏婴提拔越石父与御者,彰显「知己」的主题.而这种知己之情主要是指友朋之间的相知,司马迁以此弘扬友道,歌颂友谊之可贵,陈仁锡即曰:
〈伯夷传〉,忠孝兄弟之伦备矣,故〈管晏传〉於朋友之伦,三致意焉.
汤谐亦曰:
列传首伯夷,次管晏,世序故也.然伯夷,叔齐,所全者君臣父子兄弟之伦,而〈管晏传〉独於朋友之道三致意焉,维持人纪之义备矣,作史者其有忧患乎!
指出列传首篇〈伯夷列传〉,次篇〈管晏列传〉,除按时代先后排序外,更因司马迁心系人伦纲纪之维护,所以〈伯夷列传〉阐扬君臣,父子,兄弟之伦,而〈管晏列传〉阐扬朋友之伦.
然而〈管晏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除了呈现在显而易见的友朋相知之外,也涵盖了君臣之间的遇合,只是这方面的内容较为隐微难见而已.〈管晏列传〉曰:「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虽然简单几句带过管仲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但也透露出桓公具有容人雅量,不念旧恶,大胆起用管仲,诚心接纳管仲之计谋,桓公,管仲的君臣遇合终成霸业.而有关桓公与管仲之君臣遇合,在〈齐太公世家〉中则有更加清楚的描述.文中记载当公子纠,小白分由鲁,莒争相返齐登位时,管仲曾带兵阻拦小白,并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以贻误管仲,因而率先返齐继位,是为桓公.之后桓公致书鲁国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可见桓公对管仲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而当鲍叔向桓公推荐管仲曰:「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桓公居然能够欣然接纳建言,进用管仲,当管仲返齐后「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桓公於管仲辅弼下成为诸侯霸主,管仲的睿智贤能自不待言,但也须取决於桓公一方,尤其在君权至上的时代,积极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为,成就非凡事业,关键更在於君主的知与不知,用与不用,当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何人可继任相位,管仲对曰:「知臣莫如君」,更是直截了当点明君主的能知与臣子的得用之密切关系.所以尽管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晏列传〉语),但也须遇到能知,能用的君主,才有一展长才的机会.桓公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忘却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干而委之以重任,并且虚心纳谏,而管仲也真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於进谏,多方劝说,以端正桓公的言行.桓公,管仲二人堪称互为知己,君臣之间的遇合成就了显赫的霸业.
同样地,晏婴贤能聪慧,本於忠诚处处体察景公的不当言行与政策,并且敢於直言极谏,不惜「犯君之颜」(〈管晏列传〉语),而齐景公亦能知晓晏婴的忠直,具有听谏,纳谏的雅量,不以为忤,而能顺从晏婴之劝诫讽喻.《晏子春秋》一书屡见景公如何晏子谏,景公问如何晏子对以如何的记载,晏婴援古取譬,动情善诱,论事说理,勇於犯颜谏诤,而景公亦能深明晏婴进忠补过的一片赤诚,对其包容,理解,器重与信任.当景公听闻晏婴死讯时,仓促,悲切地前往奔丧,伏尸哭号曰:「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泆而不收,怨罪重积於百姓.今天降祸於齐国,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矣 」感念晏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的督责谏诤,而景公与晏婴平时君臣之间的相知相得更是溢於言表.此外,景公曾於晏婴死后十七年,对弦章说:「章,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这不仅是忠臣难求的慨叹,更是知己难遇的感喟.所以景公,晏婴二人亦具知己之情,彼此相知相惜,推心置腹,君臣的遇合终使国政臻於治平之境.
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不假威力以九合诸侯,是仁德之功业,肯定管仲於公子纠死后,隐忍受辱,进而协助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泽被后世.但也指出管仲器小: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 八佾》)
批判管仲的奢侈越礼显得器量褊浅,格局卑狭.孔子是以不得俭,不知礼为管仲器小之因,然而司马迁於〈管晏列传〉论赞中则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认为孔子批判管仲器小,在於管仲不能激勉桓公建立比霸业更高一层的王业.此论曾引起学者异议,中井积德曰:
是论未得孔子之旨,孔子只以其易盈为小器也.
俞正燮曰:
太史公谓管仲不能勉齐致王,盖本孟子.按:周之僖惠,未比殷纣,齐桓之德,不及文王,文王久始得之,奈何欲以齐桓夺周祚 管仲反坫,塞门,三归,官事不摄,自谓功成,身泰意侈,即是器小.自古未闻以不能谋反叛逆訿诋人者,故知器小是侈泰也.
诚然,孔子本意是以易盈侈泰指责管仲器小,而司马迁熟稔儒家经典,尊崇孔子人格,评论人物史事常以孔子之言为依归,照理说,不应误解孔子本意,也不致於以未能篡夺周祚责备管仲.仔细推敲这段文句,留意贯串〈管晏列传〉全文的「知己」主题,可知司马迁应是基於「知己」观点而提出批判,言下之意,乃是认为「管仲,世所谓贤臣」,「桓公既贤」,管仲既是贤臣,桓公又为贤君,君臣遇合,互为知己,这是历史上不可多得,令人称羡的契机,然而管仲不能把握良机辅佐桓公臻致王业,而只称霸诸侯,因此显得器度偏狭.

参考资料:http://www.baidu.com/search/zhidao_help.html#n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16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 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俞伯牙的老师连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侯,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连成划船离开了。 过了许多天,连成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 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俞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 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 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 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 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 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
第2个回答  2007-02-15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第3个回答  2007-02-15
平生最爱东坡文字。十来岁时,在昆明乡下,初读前后赤壁赋,那是父亲要求我们背的。文中情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使人如置身其中;议论虽不太懂,却也易读易背,好文章总是容易记得。后来又迷上了东坡诗词,也深慕东坡为人。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玩味了几十年,到现在才
真的体会了那份量。苏东坡除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外,还留下了造福百姓的各种工程,我觉得他真是了不起。其实我的了解很不全面,今年初始,读了林语堂著《苏东坡传》,才了解到他伟大人格的精髓。
写古人的传记,很难。我们没有见过传主,不认识他,只能凭借文字材料,这就要用得准确。最怕的是,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连编带造,幻想丰富,写出来的是传记作者想象的人物,和传主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这本《苏东坡传》也是凭材料写的,但它把握了材料的真意,(好在那时还不需要现在这样深奥的“辨伪学”) 一幅幅历史画面都是真实可信的。一部好的传记需要驾御材料的本领,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见识,甚至显示出他自己的人格。
林语堂的名字也是大家熟悉的。惭愧得很,我以前以为,他只是写点中国文化给西方人看,小说也不见得是上乘。可是这本《苏东坡传》,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不只是他坎坷的遭遇,也写出了他的精神,他的性格。没有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写不出的。读完这本书,我对书的作者深生敬意。
苏东坡关心人,关心民间疾苦,这是他一生的底色。书中举出他的三件事情,说它们是人道主义的表现。他被贬谪黄州时,对当地百姓因贫穷而杀死婴儿的情况深为惊骇,写信给太守,呼吁制止杀婴。他在信中叙述了杀婴的情况,并作出建议:“公更使令佐各以至意,诱谕地主豪户。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绸之。人非木石,亦必乐从。但得出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也。自今以往,缘公而得活者,岂可胜记哉!”
元佑七年,南方连日大雨,洪水成灾,百姓无衣食,在雨中奔走。而因为青苗法的关系,他们还背负了很重的债务,债主是朝廷。东坡亲眼看到这种情景,夜不能寐,接连七次上表太皇太后,请求宽免贫民的债务。这七次表章可以看作一个文件。
他被贬海南,遇赦回到北方时,知道章?获罪流放,他给章?之子的复信如下:
“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主上至仁至信,草木豚鱼所知。建中靖国之意可恃以安。所云穆卜反复究绎,必是误听。纷纷见及已多矣,得安此行为幸。见今病状,死生未可必。自半月来食米不半合,见食却饱。今且连归毗陵,聊自憩我里。庶几少休,不即死。书至此,困惫放笔,太息而已。(1101年)六月十四日。”要知道章?迫害元佑党人最厉害,把苏东坡一直放逐到海角天涯的琼州。旅途中,多次刁难,不准坐船,经过恳请才能坐一段,还要限定时间。到达目的地,又不准住官舍,东坡不得不结茅而居。连最初允许东坡暂住官舍的太守也被革职。现在,章?获罪,也被放逐。东坡对他的态度是何等的宽容,充满了同情关心。“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得安此行为幸”,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林公说这三个文件,是人道精神的三个文献。东坡的人道精神还有多方面表现。诸如修水利,建医院,舍药方,赈灾等。几乎贯穿了他为官和被贬的全部生活。
书中还着重指出了东坡的民主精神。在他给门人张耒的一封信里,他说:“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草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又在给太皇太后的上书中说:“人虽能言,上下隔绝,不能自诉,无异于马。”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说出来,有关方面听不到,人不如马。如果根本没有说话的权利,岂非更不如马。他和司马光的意见不同,但都不要求别人“从己”。自由发表意见,不算民主,必须要能自己自由发表意见,又能尊重别人发表意见的权利,才是民主。有一位年轻人问我:“西南联大的时期,三校合作无间。那些人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怎么能彼此合作?”我高中毕业那年,正值西南联大解散,我只是联大附中的学生,但因父兄辈在世者渐少,便也常被问及当时情况。我想,先生们大多对中西方文化都有了解,有很高的素养,知道民主的真谛在不只发展自己,也要尊重别人。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不仅要做到少数服从多数,还要做到多数承认少数的存在。如果多数要消灭少数,就算不得民主。这种精神千年前的东坡已经具有,是何等的可钦敬。
东坡的乐观态度给后人精神的净化和鼓舞,在这本书中也得到很好的表现。无论是在黄州的穷乡僻壤或是在惠州瘴疠之地,甚至在大海的那一边的琼州,居无屋,食无米,却还兴致勃勃地和人谈神说鬼。在惠州,曾建议修建公共水利;在琼州,自己造墨,几乎把房子烧了。
东坡在黄州住了四年,又被调来调去,被任命为登州(今蓬莱)太守,只做了五天,就应召进京。这样短的时间里,他还向朝廷建议更改盐税。可惜出自何处,现在我记不得,也无力查,此传未提此事。这在东坡的诸多功绩中,也许不足道,但这也是一件为百姓造福的事,所以当地居民一直怀念他,编出了九朵莲花的传说。说是八仙过海的时候,来了九朵莲花,其中一朵是为东坡准备的,可是他没有去。看来,大家都觉得东坡是应该飘飘然坐在莲花上的。
从书中记述看到,东坡有多位女性知己。他得到几位皇后的关注,尤其是英宗的皇后,也是神宗的皇太后,又是哲宗的太皇太后高氏,极欣赏东坡的才华。东坡的政绩大多得到她的支持。东坡的原配和继配,两位王夫人都很贤德,侍妾朝云,虽然没有得到夫人的名分,在东坡生活中却有极重要的地位。以前以为她是杭州名妓。此传中说,她是苏夫人在杭州买的小丫鬟,进府时只有十二岁。曾见东坡一篇文字,说朝云入府时并不识字,大概是丫鬟较确切。不管她的出身如何,朝云极美且有慧根,是无疑的。秦观说朝云“美如春园,目似晨曦”。《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论到异气凝聚,从而产生一些不平凡的人物,也提到朝云,把她和薛涛、崔莺莺、卓文君并论。朝云随侍东坡,远涉蛮荒,身染疟疾而亡,惠州现有朝云墓,上有一亭,名为六如亭。我曾想为朝云写一小说,题目就叫做《六如亭》,也曾想写一篇《五日太守》,讲登州事。像我的许多胡思乱想一样,只在脑中驰骋,永远不得出世。
林公写到东坡停止呼吸,便停了笔,没有写他葬在何处。我偶然得知,东坡和子由葬在河南郏县,今属平顶山市。不知什么缘分,他们长眠在那里。我很想去瞻仰,不过看来是无望了。现在只能在室中行走,以几步路当作万里之行。
环顾陋室,斑驳如抽象画的北墙,悬有东坡手书(拓片)“海山葱?气佳哉”那首诗,尚称平展的南墙挂着高尔泰兄书写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词是我点的。案上摊着《黄州寒食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手里再拿着这样好的《苏东坡传》,我还有什么不知足呢。
本书原著是英文,林公的英文当然是十分漂亮的,可惜我不能读了,这是永远的遗憾。

我看过一段风景,它的名字叫美丽。

红尘知己—暗夜故事

让我说些什么吧,可是我知道自己嘴拙,那么就让我写些什么吧,把那些想你的,写出来。
你相信不相信,有一种感觉叫思念,它比爱还要来得强烈。请你原谅我,原谅我又一次使用了“爱”这个神圣的词语。我相信,你至少有和我一样的感觉。那是一种夜半无人私语时的心灵上的相通吧。我一直是这样认为。我一直在想,你是怎么样的一个女子呢?是怎么样的一个女子才能够有这样的凄凄切切欲语还休的感觉呢?可是,我知道,你就是你,一个我生命红尘中的过客。
其实,一个人生命中总要有这样几个人,才算是精彩吧。几个亲人,几个爱人,几个知己。我今天不要说亲人,也不要说爱人,我只说一说知己,说一说一世红尘中可以相扶相知相识的红尘知己。
你有没有想过,有这样几幅美丽的风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江南绿柳,塞北银妆,南海碧潮,高原雪山。
再把镜头拉近些,两个人并肩坐在长椅,抬头仰望,星汉遥遥,银河熠熠,流萤飞舞,虫草轻鸣,忽然一有颗流星不经意地印入了眼帘,却引起一阵地雀跃,她拉着他的手,纤指点点,顺着她的手指的方向,他侧着身子,一眼望去,却已经失踪那短暂流星的身影,只看着细月如眉,勾起天南海北知愁客的一番相思。但他们两个却不是一对恋爱的人儿。
或者是月落如金盆的一个夜晚吧,不要问我为什么总把故事放在晚上,我也说不清楚,可能是我们都是夜的儿女的缘故吧。还是这样的一对身影,静坐在杨柳河畔,望河面航船过往,星星点点亮起一串串家的光明,偶或有微风轻掠,吹来了嫚歌阵阵,也吹乱了秀发丝丝,还不是那种天阶夜色,却也正是心有灵犀。他遥手一指,顺着望去,却是雾水蒙蒙中,一轮黄月冉冉升起,透过水雾的月晕圈圈,五彩纷纭,华美瑰丽。她顺从地依着他坐下,听河水泛歌,看月如金盆,感觉他的心这样近地靠近她,甚至感觉到他的心跳的节奏,就如一首深深的老歌。于是她感觉到一种东西在心里一点点生长起来,那个东西叫幸福。然而,他们两个却不是一对恋爱的人儿。
又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吧。这样的一夜应该是细雨凌乱,但却纷纷点点,落得恰到好处,应该还有一阵阵泥土浸泡过透过雨气里的清香,如果是近海,那还有一些海风带来的,远远飘过矮山密林,飘进你的睡梦中的一股海的气味的。路上应该有一排排暗红色的街灯,这样的夜里没有星,没有月,但是,却可以眯起眼睛来,透过红色的灯光看那雨箭斜斜射将下来,一点一滴,一滴一点,似在向你争争讲着一个又一个关于夜的天空的故事,然而你却听不见吧。因为她的快乐的奔跑,畅快的笑声,已经让你高兴起来,似乎这一夜的细雨飘飘只为印衬着她的快乐,你的快乐。她快乐起奔跑起来,呼喊起来,但你却只可以微笑着跟在她的后面,感觉着她的快乐,默然不语,你可以陪着她一路走下去,在细雨淋漓中象是两个长不大的孩子,跟着快乐走下去。你可能感觉到,感觉别人的快乐,也是一种幸福。然而,他们两个却不是一对恋爱的人儿。
是夜吧,没有了雨,没有了星,没有了月,阴霾的夜色里,孤单的街灯下,她也许正依偎着他,他会递过去一副四面印着蓝色碎花的手帕,她会默然拭去挂在眼角的一滴晶莹的泪滴,然后赧然牵出一丝苦笑,他会摇摇头,伸出手来拢一拢她凌乱的长发,然后拉着她的手,坐在那条桃木的长椅上,什么也不说出来,她也许会一滴滴泪,一滴滴泪牵牵扯扯,断断续续,他会是一个很好的听客,不时把手帕递给她,也会偶尔穿插一两句,她会在他说话的时候,凝视着他的眼光,然后在他亲切的目光中,感觉到有一种流动东西在心中汇聚,那个东西应该就是爱。然而,他们两个却不是一对恋爱的人儿。
还是一个夜,在暗夜里,会有一束柔黄的灯光剌透这暗的夜幕,会有一股温馨的气味牵挂起你暖暖的感觉,你会看到厨房里飘起的油香中的一个美丽,你会看到书台边页页翻阅着文字中的一个美丽,你会看到规整的房间里吸尘器的运动中的一个美丽,你会看到淡香清茗中对斟对饮的一个美丽,你还会看到轻轻道声再见后转身远去的一个美丽。你也许还会感动在她这些美丽中,也许还有一点点幸福的感觉在心中荡漾。然而,他们两个却不是一对恋爱的人儿。
也是一个夜晚吧,这一夜的风景就不会再有那样美丽的恬静,至远的宁静。这一夜也许会有一场豪雨,淋漓尽致毫无保留,然而也许这样的一个夜里你会孤单一个人静静坐在没有灯光,没有音乐的空房里,你也许会想到很多,也许什么也不会想起来,你也许会燃一根烟,然后看着烟头的火光一点点,一点点黯淡下去,化灰,成尘。哦对了,也许你根本就不吸烟,到不是你不会,是因为你不会在一个应该静夜单思的空间中来破坏气氛,你也许会一直呆坐在没有电,没有光亮的空空的房里想一些什么,或者是什么都不想象。这个时候,也许会有一个电话传来你正要想着儿的声音,于是心中淡淡升腾起一种喜悦,本也无意闲敲棋子,却正偶然巴山夜雨。你也许会聊了那些许多许多的话,然后直到把一张电话卡打空,却意犹未尽。听着电话里传来的忙音,一下子从淡淡的喜悦中回味过来,余韵竟然如此绵长,你就会感觉到她确确实实地存在的理由。然而,他们两个却不是一对恋爱的人儿。
可能是最后一个夜晚了吧。那天会在你一个人静坐饮荼的时候,传来了笃,笃笃的轻缓有至的敲门声,你不用多想,就会猜到来的人是谁了。然而当你微笑着把门打开的时候,却发现她竟然满眼含着泪水,一脸冤屈的表情,你会这让把她让进房子里去,然后沏一杯荼,再准备好一两条手巾,然后扶她坐在藤椅上,你会先让她痛快地哭一场,然后听她絮絮叨叨讲着她的故事,也许其中你会偶尔插入一两句,但无非中嗯,啊,哦之类的简短的语气词来帮助她来过渡,告诉她你一直在听着她的哭诉。也许她会真的很激动,也许她会放纵地扑到你的肩上痛不失声,但是,你应该把你的肩膀让出来一片空间,让给她来依靠,你应该让她感觉到,在什么时候,都还有这样的一处肩膀,可以承担起她的落寞,她的痛苦,她的眼泪。也许很久很久了,她会很累很累了,她也许会依着你的肩头轻轻睡去,你会靠着长椅,看着她那娇好的面容,抬起手来,轻轻为她拭去睡梦中挂在眼角的一滴晶莹的泪珠,你明明知道这并不是为你而落,但你还是就这样,将身子靠在椅背上,一动也不动,承载着她的睡梦,一同沉沉睡去,梦中,也许会有她的美丽出现,也许会感觉到另外的一种幸福。然而,他们两个却不是一对恋爱的人儿。
说了这么多夜里的话了,我知道你可能都已经不再喜欢了,但是我还想说一说什么,可是,却不知道下一步从哪里说起来才好,所以我只好告诉自己,留着吧。那些美丽的花朵,在等待着一个季节的来到。也许我还会这样一点一滴给你讲下去,也许不会再讲下去了。然而。我要你知道,在谁的一生中,都会有这样的几个红尘知己的。这里会有你,你那里可会有我?
第4个回答  2007-02-15
我先标个记号,下次写上答案,我知道有个艺术家和砍柴人的知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