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10kv配电网中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常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如题所述

因为“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属于小电流接地”,其优势:结构简单,运行方便,不需任何附加设备,投资省。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是我国10kV配电网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式。
该方式在运行中,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流过故障点的电流仅为电网对地的电容电流,其值很小,此时虽然健全相电压升高,但系统还是对称的,故可允许带故障连续供电一段时间(规程规定为2小时),相对的提高了供电可靠性。若是瞬时故障,一般能自动消弧,对于永久性故障,需装设绝缘监察装置, 以便及时发现单相接地故障,迅速处理,避免故障发展为两相短路,而造成停电事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04
这是因为在这种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如果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系统的相电压和线电压仍然是平衡对称的,流过故障点的接地电流是电容电流,其数值不大,一般不致于能形成稳定的电弧燃烧,而且能迅速自行熄灭,此时电网仍可继续运行,无需令断路器跳闸,所以规程规定允许带故障运行1--2小时,以便寻找接地线路,消除故障,而不引起对用户供电的中断。但是这种异常运行的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在2小时内还不能消除故障,则应设法转移对用户的供电,并将故障的线路切除。
所以这种供电方式的可靠性相对而言是比较高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