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资源问题的论述

对于煤炭 汽油方面的论述

从我国自身的能源矿产资源来看,煤炭资源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石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而起步相对较晚的天然气资源则给我国能源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能源问题:煤炭、石油与天然气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消费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9.7亿吨标准煤,较之上年大幅度增长,增幅为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尚不及美国的10%。但如果按照如此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下去,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将会愈发清晰:能源问题将会严重遏制我国的经济发展。
煤炭资源:能源老大地位不容置疑
煤炭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第一大能源,不论是在能源的生产还是消费领域,煤炭始终占据70%以上的比重。根据有关权威部门论证,最近几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构成中的比重为65%左右,即使是到了本世纪中叶,这一比例仍旧会达到50%以上。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煤炭都是我们经济发展所依靠的基础能源,煤炭工业会越来越显现出无以替代的战略地位。
我国煤炭产量受总体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影响颇大。在上世纪末的几年里,我国煤炭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经营秩序混乱,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行业整体亏损,这使得1999年底,全国累积关闭矿井3.1万多处,压产2.53亿吨,当年我国煤炭产量降至10.5亿吨,煤炭工业一度陷入困境。而自2003年以来,我国煤炭经济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可喜局面,2003年至2004年,我国煤炭产量分别达到16.7亿吨和19.56亿吨。
煤炭的重要性也是由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的天然储量所决定的。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天然气相对贫乏。最新资料表明,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储采比(现在发现的储量与目前年产量相比)为93,占化石能源的90%以上。按同等发热量计算,相当于目前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总和的17倍,足可见煤炭资源在我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煤炭还具有煤类齐全,品质优良的特点。煤炭种类从褐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布,其中褐煤占保有储量的12.69%;低变质烟煤占保有储量的42.46%,是燃料、动力用煤和生产煤气的优质原料。煤质总体上讲较为优良,特低硫煤和低硫煤占总量的半数以上,且煤炭储量中以中高热值和高热值煤为主,低热值和中低热值煤则很少。
但是,我国煤炭资源的地域分布却极其不均衡。在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探明保有煤炭储量占全国煤炭储量的90%以上,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贵州、云南、安徽六省(区)储量占储量总数的77.6%,而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粤等14个东南沿海城市的储量,仅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5%左右。从而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这恰与我国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煤炭基地远离煤炭消费市场,促使我国形成了西煤东调、北煤南运的煤炭消费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较低的煤炭价格水平,使煤炭行业一直处于微利和亏损的边缘,其中自建国以来有25年全行业亏损。据统计,1985年-2003年,仅补贴煤矿亏损一项中央财政就动用了512亿元资金,使得国家负担沉重。较低的煤炭价格,也导致煤炭行业竞争力下降,煤炭企业很难积累起建设及开采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企业缺少了应有的活力。
国家曾实行的低煤价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用煤企业节约了成本,使企业在能源成本上降到最低,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不节约使用煤炭资源的态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煤炭利用率很低,浪费情况十分惊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电力、冶金、建材、化工四大主要耗煤工业对煤炭的旺盛需求(2004年四大工业耗煤量分别占我国煤炭产量的32.2%、10.1%、9.2%和4.6%),有力拉动了我国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2001年,我国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商品煤综合售价为150.59元/吨,以后几年持续上涨,到去年为止,售价已经达到206.54元/吨,上涨37%以上。
煤炭价格的上涨无疑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多好处。煤炭价格回归于煤炭资源的本身价值,对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激活煤炭企业经营活力使企业走入良性发展轨道、改善煤矿安全条件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都十分有利。
由于煤炭资源内需的增加和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加剧,我国煤炭净出口量今年会有所减少,但价格随着国际煤炭价格的上涨而有所上扬。我国煤炭出口量占煤炭生产总量的5%左右,主要出口市场有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印度、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虽然我国煤炭行业这几年总体形势看好,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煤炭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某些条件的制约。首先,我国煤矿高沼气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很多,而且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这类矿井的比例还可能进一步加大。还有矿井高水压、高地温、高地压的问题也日渐增多,这些都会给我国矿井带来安全隐患。此外,煤炭的开采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却也与煤炭资源的西多东少、北丰南贫形成反向分布的格局,所以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的将面临水资源缺乏的严峻问题,且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中西部矿区的缺水问题将日趋严重。
石油资源:国内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
2002年,我国原油消费量达到2.457亿吨,排名一跃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4年消费量更是接近3亿吨。建国以来,我们的石油工业曾有着让人自豪的光荣历史,经过石油工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如今,经济的发展又使我们遇到了十分迫切的问题,对石油进口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以及对国际石油供应的担心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保证石油的供给则需要我们加以特别的关注。
我国自己的石油生产这几年增长缓慢。资料显示,自95年以来,我国国内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为1.7%左右,而与此同时,石油的需求年均增长则达6%。可见,我国石油产量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石油需求的增长要求,石油供给的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的石油生产呈现东部油田减产、西部油田发展缓慢、海洋石油产量不高的总体状况。以2004年上半年为例,我国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原油产量下降了3.5个百分点,作为第三大油田的辽河油田也减产2.5%,而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虽在增产,但也仅仅增产了0.2%,东部油田的稳产越来越难。同时,海洋和西部的部分油田产量也有所下滑,致使去年上半年我国原油产量增幅下降。近年来,我国石油新建的生产能力难以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挖潜增效”早已成为老油田的生产口号。
据《中国油气矿源勘查前景展望》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下半年,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150亿吨左右,仅占世界最终可采石油资源的4.8%,人均拥有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人均产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
而且我国石油资源的赋存条件较差。陆上约有36%的石油资源分布在高原、黄土塬、沙漠、山地、沼泽和滩海等非常恶劣的环境中,还有56%的石油资源量埋藏在2000~3500米之间,此外西部石油资源埋深则以大于3500米 的为主。就油质来说,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16%以上都是非常规的重稠油,海上石油中的重稠油比例也很大。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埋深更大且质量更差的难以动用的石油资源。所以石油的赋存特点就决定了我国大部分石油的勘探开采成本普遍较高,优势并不明显。
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2003年的36%上升到了2004年的44%。这个数字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是25%和28%,增长速度很快。2004年进口石油已达到1亿吨以上,而在1999年仅为4000万吨。所以国际上石油价格的上涨给我国带来的冲击很大,目前我国日需石油约630万桶,其中有200多万桶依赖于国际市场。也就是说,如果石油价格维持在50美元/桶左右的高位,那么相比于两年前的35美元/桶价格来说,我国每天要多付出大概3000万美元。
较多的依赖进口使我国石油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因为我国进口的石油有一半左右来自中东,而美国通过控股或参股的方式对这些地区加以控制,有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以达到控制中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的目的。此外,我国进口石油的海上运输同样受制于人,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公司的油运业务大部分是由外国航运公司所承运,因此一旦遇到不可抗拒的风险,我国石油能源的供给将会变得非常被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2
中国资源现状可以有两句话可以概括,一从中国的历史和资源应用的效果来看资源利用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提高。二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从单位的GDP能耗来说,我们从1980年到2000年,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20年期间,我们累计下降64%,而世界同期的平均水平是下降了19%,OECD国家下降20%,也就是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取得了明显结果。但是,从2002年开始,单位GDP能耗出现上升。
我们来说一下万元GDP的用水量。在1980年的时候,万元GDP的用水量是9800立方米,到了2004年我们的万元GDP用水量只有448立方米,下降的非常的明显。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引起用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用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的比重由1980年的83%下降到了64%,用水结构发生的明显的变化。第二,从工业用水来看,实现增产不增水。特别是在1999年到2002年期间,工业用水量是零增长,尽管这个期间工业增加值增长很快。
从上面一组数据可以支持刚才我说第一个结论,从历史来看,中国的资源利用有明确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突出,挑战依然严峻。主要的问题概括下来有三点: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八个主要耗能工业,单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了40%以上,而这个八个主要工业部门占工业GDP能效的73%;第二个例子,我们的粮食作物平均水分生产率,一立方米产多少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个百分点。另外,我们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比如建筑节能、建筑高能耗问题十分突出。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2~3倍。我认为在这样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初期发展中,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来再改变现在所付出的代价和难度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问题,近年来的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刚才谈到能源的密度,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了增长。也就是说,在2002年的时候一直到现在,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大于GDP增长的速度,在1980年—2000年的时候,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不到0.5,现在超过1。电力消费的弹性系数,从2000年开始就大于1,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资源总量是居世界第三位置,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是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国的淡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的淡水资源量将会越来越少,我们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列入严重缺水国家。从2002年开始为什么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快于GDP,最重要的问题是产业结构的发生了一些明确的变化。
大家可以看到,重工业的比重前些年快速增长,到2004年重工业已经超过6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3%,63%中近3/4是来自于重工业。从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来看,产品能耗不是提高了,而是在逐渐下降,产品的能源消耗还是在提高。因此,近几年造成资源需求快速造成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是结构性的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因此,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改变这样偏离资源节约方式轨道的发展方式,要在经济结构上做大文章。
第三个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的损害,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目前已经存在着环境“透支”,以二氧化硫为例如果中国的城市空气质量都能够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二氧化硫空气质量应该在1200万吨左右,我们去年已经超过了2000万吨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预计2020年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达到3100万吨~3900万吨。环境约束非常明显,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怎么办?中国政府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带有长远意义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控制人口、环境保护一道作为新时期基本国策。并把这样原则体现在政府各项工作当中,包括政府规划、产业政策、标准等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