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文豪陶渊明

讨论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俗语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田。这并非说隐于田者为小隐,隐于市者便为大隐。而是说的是人的心境。如若心隐则即使闹市也如归隐田园,而若心喧即使归隐田园也如在闹市般不得宁静。而陶渊明正是那种心隐,人也隐的人,是位隐于田的大隐。他的诗自成一格,宁静且志远,诗如其人也。

我们就来具体解读陶渊明的人格魅力。陶渊明的诗词清新自然,像春雨后泥土的芬芳,不带一丝的娇柔之情,感情真挚质朴,且让人回味无穷。这里举他的《杂诗.其一》品读。“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力,岁月不待人。”此首小诗直率,坦白,且经得起人咀嚼。前四句是由一个具体物象所引起的对人生深深的思考。“尘”,眼前之景,信手拈来。把人生比喻成浮尘,随风飘散,又飘落,而这粒埃尘经过风霜雨雪,早已不是刚腾起的那粒尘埃了。此四句言人生之可贵,需珍视之。后面的“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体现了陶渊明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观, 即众生平等。这也和他生长在一个玄学佛学氛围有一定关系。即使他看不上这样一班谈玄人物,即使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在儒学。这句诗文表达的意思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人无贵贱之分”的意思相仿。换而言之,既然都是兄弟,既然人无贵贱,当然也就没有了等级制度,更无压迫和被压迫,统治,被统治之念,完全的“共产主义”境界。“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这让我想起了他的后辈,以“斗酒千金”的豪言闻诸于世的李太白先生。“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高兴,愉悦的时候,就要尽情的欢乐,尽情的放纵。尽情的让心跳荡,让心激动。人生毕竟短暂,可贵。但是这种激动,这种欢乐是否是该任意为之,是否是成天沉醉于温柔富贵之乡呢?答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这为我们敲响了深刻的警钟。年轻力壮的青年人正是风华正茂的读书的年龄,可是本该用功念书的他们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沉醉于霓虹闪烁的华光之中。究竟谁之过?“岁月不待人”,的确,待到酒醒时分,早已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就是陶渊明的质朴的本性,使得他的诗词浑人天成,丝毫没有造作之感。

再来说说陶渊明的豪放。大家不要认为田园派的诗词只能说说“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风光。在陶渊明的笔下也多豪情之作。他的豪言,他的壮志绝不输于他的小辈李白。这里举几个例子。在陶渊明的《杂诗.其四》中说到“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大丈夫生来就该志在四方,就该去建功立业的。而即使自己真的已经苍老了,可自己的心依然年轻,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渴望能够报效祖国,报晓朝廷,建立功业。“不知老”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已经苍老了,而是心里的暗示。一种情绪,如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栃,志在千里”。又如《三国演义》中的蜀国老将黄忠,以白发之年勇冠三军。此夫尚能逞廉颇之勇,何况常人。《杂诗.其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四句是回忆,回忆少年时的志向,可见这样的一个志向深深的烙于心中,虽“此已非常身”,可心中的一簇火焰已被点燃,无奈何岁月流逝,白发不饶人,可依旧“不知老”。回忆,借以前的自己抒发现在自己的熊熊烈火般的感情。那么以前的自己又是怎么样的呢?是豪气万丈的,是气吞四海的。就像展翅飞翔的鹏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再举一例,《咏古.其八》“少时壮且历,抚剑独行游”。根据题目非自身的写照,但却传情,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于少年刚猛者之气概为之向往,因为自己年少时也曾拥有。“少时”表达此刻诗人已经年老,坐在凳上回忆。“抚剑”这个词很有深意。抚剑是此刻的一个动作,宝剑依旧寒光耀眼,可是物是人非,抚摸宝剑的人还是同一个人,可是一个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是两鬓霜白的老年。而宝剑象征着的则是大丈夫的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老人抚剑也不完全是触景生情,而是心中有所思,寄情于物。

陶渊明除了仗剑披发的豪情外,且是一位多情的公子。对家人的感情,对朋友的关切,对情爱的渴求。这三点可归纳为亲情、友情、爱情,情情连一心。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感情的全部精华,而渊独占之。先说说他的一篇祭文《祭从弟敬远之》。其中有这么几句“曰仁者寿,窃独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见欺”,“曰”,这里指的是“孔曰”即孔子所说的。孔子,在古代具有神一般的象征意义,就好像曾经某个时代所流行的“我向毛主席保证”,“我向党保证”一样。孔子所说的,就是真理,就是治世名言。孔子说,仁慈的人会长寿。“我”指自己。陶渊明本是非常相信孔子的真理的,可是事实却证明孔子说的不对。那这个事实是什么样的事实呢?“仁者”的结果是“寿”,可是,自己的从弟却并没有长寿。可从弟得言行符合一个仁者得要求。换而言之,自己的从弟是个仁慈的人。这一句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仁慈的人,不得长寿,陶渊明借骂孔子这样一个圣人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无限的伤感,不愿从弟的离去。对朋友的情意同样可以从他的一些诗中看出,例如他的《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物各自归,闲暇辄相思。想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记,力耕吾不欺。”这哪里是写诗,完全是在说话一般。平淡之极,绝妙之极。把对朋友真挚的情感隐藏在一切平常的生活,活动之中。再如《答庞参军六首并序.其三》“一日不见,如何不思”,仿诗经《王风.采葛》中的“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对庞参军的思念之情,感情之真挚。哪像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总显得略微的有些虚假。我依稀仿佛记得太白写诗送汪伦时,仅与伦相见此一面。难道真的是知音如此的好求呢?还记得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谈到知音难觅,自己苦无知音。“几十年的生命都在寻找友情,难道一个也找不到?找到了,而且很多,但一个个到头来都对不上口径,全部都错位了的友情。”(余秋雨《高山流水》)。可见,李太白的一面“知音”,最多也是个错了位的友情。又如《答庞参军并序》诗中云:“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怎能说的清楚,道的明白。而此次还没有分别,已经盼望下一次的聚会。但是,这里却用了一个疑问“来会在何年?”,的确,来会在何年?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再次的相见。言期限的不确定。或许几年,或许永远也见不到面了。比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殷切、乐观多了一层的悲凉之情。《答庞参军并序》,写于陶渊明的晚年,也就不难理解他的这种愁绪了。陶渊明一生集中的爱情的诗作一首也没有。但他也有一些极零碎的作品。如在《闲情赋》中有“十愿”:“愿在衣而为领,承划首之馀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握而辍音。”这是一种无法被抑制住的爱意,但却又是一种爱而不能的愁绪。人类有一种很奇怪的思维:越得不到的事物,越想得到。越得不到的事物,越是魅力四射。但是当真正得到的时候,也就是厌烦的开始。这“十愿”中还有许多有哲理性的语句,与本文所述无关,因此不再展开解读。此赋的主旨或许真的如陶渊明在其序言中所言:“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此文与陶渊明其它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此赋多用比兴手法,以及对《诗经》、楚辞的继承和发展。如“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又如“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馀歌”。

陶渊明同样也是一位责任心极强的,对自己也是极严正的文人。如他的《荣木.序》:“荣木,念其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最后四个字“白首无成”读来更是让人心心里一寒。而当时他也就只有40岁。或许,是所谓的“四十知天命”吧。句中“日月推迁,已复九夏”。说自己度过了许多的年月,都还没有建功立业。而建立功业则是当时文人们的一大志向。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岁,还未曾忘记建功立业,可见他对国家的兴衰,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杂诗.其五》“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也有寸金难买寸光阴之感。不仅是自勉,也是励人。而他的《咏贫士七首》中表达了他借咏古贤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其中《其四》“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借咏黔娄的守贫贱,点明自己也愿“安贫守贱”。
以上这些,大约也就是陶渊明的主体人格。归结为一句,那就是真、善、美。陶潜正因为人格的真实与当时不真实的社会格格不入。因此,他选择了归隐田园。但是他高洁的品格依然继续的保持。正如他著名的《饮酒.其五》中所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高洁的菊花与悠远的南山,合而为一,那种高贵、圣洁、庄重的境地,是无法用文字来加以叙述的。因为他真,因此他善。因为他善,更显得美。

或许,这就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学士推崇陶渊明的原因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7
陶渊明不满黑暗的现实,很早就追求理想的社会。但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那时他还只能从传说中的古代寻求理想社会的图案,他在诗中流露"黄唐莫逮"的慨叹。这样,他的社会理想不能不是朦胧抽象而又具有浓厚的复古主义倾向的。可是经过田园生活实践之后所提出的桃花源理想便大大不同了。随着他的思想的发展,对劳动认识的提高,对封建社会认识的加深,提出了上述一些具体的生活原则。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它虽然仍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的消极思想在他的诗歌中也不时流露。"穷通靡所虑,憔悴由化迁",表现了他的委运乘化、乐天知命的消极的人生观。"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显然是一种及时行乐和虚无幻灭的思想。"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也流露了颓唐情绪。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惧。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这是只有经过亲身体验与深切感受之后才能写出的诗句。又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平淡无奇的八句诗却写出一片生动的田园生活的声音和气氛。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前引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所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萧散冲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朱熹语),和他的田园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象《拟古》的"日暮天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则指而可想"的《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锺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力",是十分正确的。
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也都写得很好。他的散文都是用朴素简洁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且传神。《五柳先生传》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在不到二百字的篇幅中,以精粹的笔墨描写他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性情等各个方面,把诗人的性格形象地勾画了出来。《桃花源记》也不过三百多字,却生动地展现了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令人悠然神往。此外,《与子俨等疏》追叙生平的思想与经历,笔端饱含感情;《自祭文》对自己一生的行事,毫无悔恨之意,表现了诗人的骨气;《祭程氏妹文》也写得凄恻感人。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抒情小赋的传统,但能洗净铅华,与他的诗、散文在风格上有其一致之处。《归去来辞》是历来为人称诵的名篇。这是诗人归田时的作品。文中着力描写了他由迷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了他的高洁志趣。篇中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段,那诗人从远道归来时的愉快心情,好象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一般。又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托意深远,表现又极自然。他的《感士不遇赋》抒发了诗人对士不遇的感慨,也揭露了士不遇的原因。赋中说:"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表现了他的耿介不阿的品格。他的《闲情赋》则用铺排的写法表现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从序文来看,它也是有寄托的。
第2个回答  2013-12-17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
诗歌是诗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百多首诗,具有丰富的内容。
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郭主簿》诗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诗人在《咏贫士七首》和《扇上画赞》中还歌颂了不少固穷守志的人物。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品格,诗人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咏贫士》第一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辉?"这朵晴空飘浮的孤云,象征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会无声无息地消灭,但也表现了诗人的态度,它要远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在《饮酒》二十首里,他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机(第十七首),或是鄙弃世俗的虚伪和欺诈(第十二、十九首),在最末一首里,他说:"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虽然是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对驰逐名利的颓败士风感到无比的愤激和沉痛。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所以,他的田园诗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这些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读史述·屈贾》中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他也是希望能做稷契一类的人物的。当他壮志不得伸展而转托田园之后,虽然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或者用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闷。《杂诗》第二首说:"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可以看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境。诗人也一直没有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在《读山海经》第十一首中,诗人大呼"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用《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神话传说指出"肆威暴"的人,必然会遭到悲惨的结局。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歌颂不惜牺牲生命而勇于除暴的壮士荆轲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读山海经》第十首还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这无疑是诗人不屈的意志的表现。"猛志固常在",说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上述这"金刚怒目式"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除此以外,从《拟古》的"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云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和他听见关中收复以后在《赠羊长史》诗中写的"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等诗句,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关怀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诗人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了诗人思想发展的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