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北京老字号为什么不用北京人?

如题所述

在旧时京城,一些大商号之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即不招本地人做学徒。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由当时的企业经营形式决定的。当时的企业都是私营性质,为了使企业赢利,老板大都从家族或原籍招收雇员,这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想在做怪。

旧京的商家,尤其是那些名望极高的"老字号",为了保持本店的特色和传统,更为了使祖业代代兴旺,在用人时极为慎重,除子承父业外,在雇其他工人时,也尽量避免使用本地人。这也说明当时用工思想是很保守的。

在北京解放之前,每个行业行当基本上都是由本籍人所操纵,也就是由"行帮"所控。外省人一般都难参与其中。这种行业分布,持续时间达几百年之久。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京的工商业是由山东、山西及河北诸省人所操办。正如《旧都百话》所言:"旧都的工商两界,数百年来几乎全是山东人和山西人的势力。劳工以山东较多,买卖则以山西较盛。"另据《旧京琐记》中记载:"北京老米碓房,都是山东人所开,相沿已久,又称山东百什户。"书中还说:"皮货、干果诸铺,皆山西人,而绸缎、粮食、饭庄皆山东人。"山东、山西、河北等省在当时都是人口大省,且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所以他们在用人时自不会选用北京人。这种地域现象《北京志》里也有所记载。

《北京志》在说到商人时记载:"北京人大体上是小商人,大商人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人要想插足"老字号",或是想到里面做学徒,无疑是非常困难。

清中叶之后,国势开始衰败,经济凋零,但"八旗子弟"仍旧过着奢糜的生活,浮夸、空谈之风不减,北京人耳闻目染,难免会受其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保持我国古老传统的山东、山西诸省商人,肯定不容受"八旗遗风"影响的北京人进入他们的店铺,破坏自己万分艰苦所创下的基业。

他们认为,如果店铺受其影响,历经艰辛所创立的基业很可能会毁于一旦。

更何况,"山西人商机敏锐,有商略,团结心强,但不免有吝啬保守之弊。"山东人"有商略,富于忍耐心,故与山西商人并驾齐驱。"他们不愿意与那些以"天子脚下的第一臣民"自居,只会侃山聊天,不能吃苦耐劳,更不能去"商战"中打拼的北京人为伍。那北京人怎么办呢?

既然被摒弃于大商号之外,他们就只好做些小买卖,或者去拉洋车、蹬三轮(他们熟知北京地理)。

北京的"老字号",都有其严格的店规,且管理严谨,学徒工要"三年零一节"方能出徒。学徒在学徒期间既不能探亲,又不能回家。而且,脏活累活都由学徒来干,还要干倒夜壶、铺床叠被、沏茶倒水之类的杂活。

外乡来的学徒多能吃苦耐劳,况且在京城里又举目无亲,一般都能坚持做下来。

而北京人就不一样了,他们要是不想干了,随时都可能跑回家去。所以山东人只用山东人的学徒,山西人只用山西人的学徒。慢慢地就形成了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旧时,店铺的老板差不多都把自己手下的人,当"贼"防着。如果他们的学徒、伙计、店员都是外乡人,即便"偷"了东西,也无处藏匿。

基于此,外省人开办的"八大祥"、"八大楼"都不雇用北京籍的人了。

其实,老北京人都有一定道德修养,讲究"礼义廉耻",绝对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北京人中大多也是勤劳、忠厚、老实的,那些受"八旗遗风"影响的好吃懒做之徒毕竟是少数。旧京的那些大商号不用北京人,不但有失公平,更是他们狭隘思想的表现。

旧京的这种不正当的用人之风,使手工业和服务行业也深受其影响。比如,瓦木工人,京东的深蓟州人居多。北京木厂中十有七八都是由深州、冀州商人开办,(京)东八县商人,多为下等商人,靠苦力、剃头等为生。

老北京工商业这种陈旧,落后的用人方法,不仅使北京人深受其害,最后还形成山东人不用山西人,山西人不用河北人......的"怪圈"。极其保守的用人观念必定会使本行业的发展因缺少"新鲜血液"而发展缓慢。

北京自古是礼义之邦,她的存在、发展、繁荣都凝聚着北京人的心血和智慧。旧京的老字号不招北京人的学徒,有的理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更多的则是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在作崇。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北京人也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因而发奋图强,开办了东来顺、烤肉宛、烤肉季等饭庄。"京味儿""老字号"的问世,足以说明北京人也不乏才华横溢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