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的概念该如何界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7

讲后现代主义一定要先说说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概念很清晰,著名的“less is more”、社会主义性质的救世理想、功能至上的设计追求,以及勒·柯布西耶、米斯、格罗佩斯这些标志性大神。这些概念性的基础构成了现代主义基本框架,使得现代主义看起来有思想有风格有血有肉。然而之于后现代主义,罗伯特·温图利有一句名言“less is bored”。从一开始后现代主义打定主意要跟现代主义对着干,就像现代主义跟之前的矫饰风格对着干一样。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不像现代主义一样严肃认真地讲道理,“less is more”的后面还有各种各样的理论,“more”是一个无限延伸的概念,more beautiful or more useful等等,但是“less is bored“,bored就是bored ,懒得跟你废话,后现代主义杂糅了各种风格,历史的现代的,但是以一种揶揄的、戏谑的态度,为了好玩,为了赚钱,为了博眼球,但是就是不严肃认真的形成理论体系,因为这样一点也不后现代。如果非要给后现代主义界定一个时间,王受之的课本里有这么句话”日本设计家山崎宾的低收入住宅普鲁迪-艾格的炸毁标志着国际主义设计的结束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思想范畴,他包含了太多的风格却没有共同思想基础。从这样的角度上看个人觉得说它是一个伪概念也不为过,但是,看心情添加配料的大锅炖是不是一道菜呢。不是还有佛跳墙么。

第2个回答  2018-01-07

后现代”的“后”,和“后摇滚”的“后”,是一样的,意指:对立。所以,要想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后现代,首先,需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现代。如果“后现代”是一个伪概念,那么,“现代”也是一个伪概念咯。“后现代”其实并没有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遥不可及,或者,装逼。举个简单的例子:“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这是一句典型的后现代风格流行语。专业解读:“后现代”,其特征之一是“时空观的重组”——历史让位于当下,现代主义的一切乡愁情结被迫让位于后现代主义的即时狂欢。略加藻饰:兰桂坊不懂什么是“后现代”,可它的灯红酒绿确是透支着城市的乡愁。在迷幻而疏离的颓靡夜色中,人们彻夜欢歌与纵饮。

第3个回答  2018-01-07

“后现代”的概念作为主体对某类事物抽象的概况与理解,是建构性,主观性的,既然如此什么是真概念,什么又是伪概念呢。用什么标准判定。其次,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来说,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与前人理论的对话,这种对话有继承、发展、批判与反驳。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与现代主义(modernism)的对话。而从另一角度来说,“后现代”又是对当下的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描绘。这二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而又是含混的不易分清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极大发展,科技的极大进步与社会生产的极大丰富,西方社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文化出现了后现代的文化思潮。在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看来,“后现代”不是与“现代”的断裂,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后现代主义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是以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的。“‘后现代’就好比一个偌大的张力磁场,它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文化动力,最后构成一个聚合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枢。”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不是一个单一的状态,呈现着含混和多元解读。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呈现以下特征:

1、无深度感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反对现代主义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现代精神所着力追求的确定性让位于不确定性;中心性与秩序性被替换为边缘性与无序性。最终呈现出“无深度感”。后现代给人以一种愈浅薄微弱的历史感,一种缺乏深度的全新感觉,这种“无深度感”可以在当代“理论”的论述本身里找到,也可以在当前社会以“形象”及“模拟体”为主导的新文化形式中经验到。后现代所标举的平面不承认事物现象背后隐藏的事物的本质,并将对事物本质的搜寻视为形而上学的神话,它注重的是可知可感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不再提供现象背后的本质或意义。

2、主体的死亡与情感的消逝现代主义时期,艺术所表现的是对主体在资本主义机器面前异化的恐惧,对个人情感的强烈追求,充满焦虑,和各种剧烈的情感,无法表达的绝望和孤独。“艺术家以创作为终极的补偿方案,用意开拓艺术的乌托邦领域,创造一个完整的、全新的感官世界,追求一种以最高的感觉(即视觉)官能为基础的艺术世界。”然而,当进入后现代社会,随着对主体的解构,对意义的反驳,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分裂与。现代艺术中所追求的主体的疏离和异化被分裂和瓦解取代。“在主体解体以后,再不能成为万事的中心;个人的心灵也不再处于生命中当然的重点。”主体既然死亡,那么附着其上的个人情感必然也将随之消逝。现代主义中仍有存在自我,希望回到自我中以保持自我的完整。而在后现代主义中,人是一个非中心化的主体,自我在组织化的行政机构中消融,它完全零散化了。由于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没有一个需要将感情外在化,或是感到孤独、惆怅、无所适从的主体,因此所谓的情感也就无所寄托了。个人的风格、情感不复存在,后现代文化中一切情感都是“非个人的”。

3、拼凑的创作方法詹明信指出,后现代社会中,“拼凑”成为最主要的创作方法,雄踞了一切的艺术实践。“拼凑法采取中立的态度,在仿效原作时绝不多作价值的增删。拼凑之作绝不会像摹仿品那样,在表明抄袭背后隐藏着别的用心;它既缺乏讥讽原作的冲同,也无取笑他人的意向。”暴漫的创作完全由各种程式化的符合组合、拼贴而成,这种拼贴是自发自觉的行为,不是抄袭不是模仿,就是一种创作行为。创作者借助现成的模式来表辞答义,透过种种借来的面具说话,假借种种别人的声音发言。”

4、美学的民本主义长期以来艺术创作与赏析由精英文化所把持,精英知识分子掌握了定义美的标准的话语权。大众文化一直是被精英文化所批判的对象,是落后的、通俗的。

然而,后现代文化打破了精英文化的傲慢姿态和贵族统治,产生了美感上的民本主义(aesthetic populism)。在后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传统边界快速消失,视觉以及影像文化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大众文化迅速的实现了对精英文化的反击。鲍德里亚指出,后现代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媚俗特征。这种媚俗“是由工业备份、平民化导致的,在物品层次上是由借助一切记录(过去的、新兴的、异国的、民间的、未来主义的)的截然不同的符号和‘现成’符号的不断无需增加造成的;它在消费社会社会学现实中的基础,便是‘大众文化’这是一个流动的社会:广大阶级的人们沿着社会等级发展,终于达到更高的地位并同时提出了文化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需要用符号来炫耀这一地位。” 进入消费社会,美成为一种可以消费的符号,而当大众掌握了经济力量时,必然导致社会审美对大众的应和。消费逻辑已经取代了艺术的崇高地位,后现代美学成为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的主题,人们正经历一次对审美的普遍回归,崇高的美感被消解,而愉快的美感即快感上升到主导地位。后现代主义由于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含混复杂,难以把握,然而,后现代概念绝非“伪概念”,在当前的文化现象中,充满了理论家们所描绘的后现代文化的特点,种种现象是现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