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

如题所述

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的编写要依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任务变更和工作调整批复意见书、野外验收意见书,以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成果报告应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项目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应力求文字简练、流畅,附必要的图表、图册、附件,附图要清晰、美观。成果报告完成编写并通过初审后,报告编写单位应向组织评审单位提出评审申请。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应以现代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图幅丰富详实的实际资料为基础,实事求是地总结客观地质规律。报告编写必须在各种资料高度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要求全面、重点突出,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图幅地质研究水平,又要敢于从地球科学国际先进领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层次规律问题。因此,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既是实际工作成果的总结,同时又是基础地质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用性。区调报告编写要有综合性、逻辑性和艺术性,应做到内容真实、文字准确通顺、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图文并茂、插图美观、图例齐全、各章节观点统一。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按项目联测图幅片区编写。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应根据各项目的具体任务要求和联测区图幅实际地质素材进行编写,鼓励在地质报告中应用新理论、新观点总结归纳各类地质资料。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内容如下,本提纲和附表概括了各类地质景观的图幅,不同的图幅根据具体情况,其内容可以有所增减。

第一章 绪论

简要说明上级下达项目任务书文号及其任务要求,工作起止时间。

简要说明调查区范围、地质地理位置及其坐标、地形地貌、交通、气候、覆盖程度、经济地理概况等。

简要说明调查区的地质研究史及其主要成果(表9.1)。

简述调查区或图幅任务完成情况及其工作量(表9.2)。

(附: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完成工作量表)。

第二章 地层

按时代由老至新,介绍调查区地层系统,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基本层序特征及规模和横向变化规律,简述沉积作用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总结区域地层时空展布特点,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和模型,进而论述地层序列形成的环境,结合其他地质作用,建立区域沉积盆地形成演化模式。(区内发育较好、研究详细的时代附区域地层格架图、相模式图、综合区域层序地层柱状图、盆地演化模式图,视需要可附有关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图解等)。

说明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以及其他地层单位的关系(表9.3),新建地层单位应说明其历史沿革和建立依据(表9.4)。

对火山岩地层除按地层学进行论述外,还应对其火山岩石学、火山喷发旋回、火山构造和古火山机构进行叙述(表9.5)。火山岩发育地区可单列一章火山岩,提纲参照侵入岩。

第三章 岩浆岩

概述各类侵入岩填图单位成分、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叙述各侵入体的接触关系、矿物成分(表9.6)、岩石化学成分(表9.7)、微量元素(表9.8)、稀土元素(表9.9)及有关参数(表9.10)等特征和同位素年龄测定成果(表9.11)。叙述典型岩体的组构特征和就位机制。论述岩浆侵入活动时空演化规律及其与成矿关系。

具体内容及编排可参考以下内容。

第一节 超基性-基性侵入岩

按时代从老到新,并按超基性岩、基性岩顺序,分述各时代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岩体(群)数量产出部位、产状、形态、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及不同岩相不同侵入体间的接触关系;岩石类型、矿物组合及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变化;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岩性岩相划分等。并以研究较详细的岩体为例,反映岩浆岩特点。不同侵入体单元的同位素年龄及其特征。综合各种资料,结合野外客观特征,探讨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测区内如仅有极少量“蛇绿岩”产出,可编入此节内;如有蛇绿构造混杂岩可单独编写成章,置于第四章,原第四章及其后章节编号顺延)。

第二节 中-酸性侵入岩

应包括上述内容。全面反映调查区花岗岩类的野外地质特点和室内分析鉴定综合特征,可按概述、各论和综合特征对比研究等三部分编写。

一、概述部分

主要简述调查区花岗岩类活动规模、产出地质位置、形成时期、产状以及岩石类型和各自所占比例。填图单位划分。

二、各论部分

一般以填图单位划分从早到晚依次叙述。首先简述每个单位(或独立单元)出露地理位置、面积、单位划分、岩体数量等。然后分节或分段详细叙述每一单位的下列特征:

1.地质特征;

2.岩石学特征;

3.组构、节理、岩脉岩墙及包裹体发育情况和产状变化规律;

4.蚀变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

5.岩体的侵入深度、剥蚀程度及形成物理化学环境、侵位机制等。

三、综合对比

综合对比各时代、各岩浆岩序列特征,对各论部分具共同性的问题统一综述,不能肯定属于哪个序列的一些问题,如隐伏岩体的预测等可在此部分叙述。可按下列内容:

1.各时代、各超单元或序列花岗岩类的特征对比和演化特点;

2.各岩类成因;

3.各岩类的就位机制;

4.隐伏岩体的预测;

5.综合上述特征建立区内中-酸性岩类岩浆活动形成演化环境的认识,为区域地质发展史的重塑提供依据。

附:侵入岩分布图、主要岩体剖面图、岩体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副矿物等鉴定、对比资料和接触关系资料等。

第三节 火山岩

火山岩产出层位时代,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地质体的产出分布状态和火山岩相划分)、岩石地层、岩石单位(填图单位划分)、岩石-地层层序特点、接触关系、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特点;总结区域各时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研究较详的火山机构为典型,详细总结区域火山岩浆喷发活动特点,结合其他地质作用,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成矿作用。

第四章 变质岩

包括如下方面:

1.概述区内变质岩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变质侵入体原则可按侵入岩填图单位叙述)。

2.叙述区内各类变质岩岩石学特征以及不同岩石类型间的接触关系和序次关系(表9.6~表9.11),探讨变质原岩特征。

3.叙述变质相、变质相系和变质带特征,总结变质作用特点,探讨变质时代及变质作用与成矿关系。

4.叙述变质作用与构造变形、火山-沉积建造、深成侵入作用的关系(表9.12)。

具体内容为:在全面论述变质地质体特点的常规内容(岩石学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带、变质相系、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及特征、原岩恢复、变质期次划分及其时代等)的基础上,以地质事件(包括建造事件、构造变形事件、变质作用事件、岩浆作用事件等)演化的观点,合理划分构造变形相、构造层次,根据变质变形叠加改造关系并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特征,建立构造变形序列。将变质与构造变形相结合,分析各种事件的时、空关系,划分地质事件的演化阶段,归纳总结演化趋势,探讨随着地质事件演化所反映出的构造环境的变迁,尽可能使地质报告和地质图能反映地质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附简要变质地质图,突出表示测区变质岩地质特征;有条件时可附变质变形构造序列表等。

第五章 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1.概述调查区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在区域上所处构造位置;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划分构造单元,叙述各构造单元间界线特征及性质,归纳总结各构造单元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特征等;

2.描述各单元主要构造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区域性面理发育及置换特点、节理等)的形态、类型、产状、规模及展布范围、性质与组合关系、运动学特征(构造组合样式、构造群落特征)和总体构造特点。论述各种构造之间的序次、级次关系(表9.13,表9.14);

3.对区内发育的推覆构造、滑脱构造、拉伸构造以及叠加褶皱等,应阐明其特征并进行运动学、动力学的初步分析。

叙述各构造层次、构造变形相的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构造运动体制构造变形变质和构造运动时间,综合反映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及成矿作用特点等,建立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模式,重塑区域地质发展史。造山带地区,应确定造山带类型。叙述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特点,逆冲-推覆构造、伸展剥离断层、平移剪切带等的产状、性质和运动学特征等。叙述造山带总体构造特征,结合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等,建立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结合与造山作用有关的盆地沉积作用形成的层序,重塑盆、山转变演化历史。对造山带“混杂岩”,需分别按基质和外来岩片(块)详细描述其物质组成、时代依据、岩相特征、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变形变质历程分析,并阐述其在造山带区域地质历史发展中的形成演化过程。

4.论述构造旋回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控矿作用的关系,阐明新构造特征及其影响。如条件允许,都应详细收集有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地表地质归纳总结区域深部构造特点,探讨深部和浅表构造关系;叙述新构造运动特点,在地震和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应根据实际资料,分析其发生的构造背景,推论今后发展趋势。

5.按地质发展阶段和区域地质事件简述地质演化的特征(表9.15)。

附:构造纲要或地质构造图,构造剖面、断面图,地质构造演化模式图,造山带演化模式图等。

第六章 遥感影像特征及应用

简述图区的数据源,针对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图像及图像特征;简述遥感地质解译工作方法及程序;简述图像处理及遥感影像图制作过程(包括彩色合成处理、卫星数据纠正和配准、数据融合、图像镶嵌、整饰与注记等);简介解译方法,解译程度分区;系统建立岩石地层单元、侵入体、线形构造、环形构造的解译标志;解译成果评述与讨论。

第七章 经济地质及灾害地质概况

简述区内矿产情况及主要矿产成矿地质条件。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对建筑材料的“砂、石、土”资源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要有所说明。

简述区内对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危害的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如泥石流、滑坡、活动断层、地震等,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简述区内有开发远景的地质旅游资源,提出开发及保护措施的建议。

第八章 地质空间数据库

按1: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与实施细则,结合测区地质实际,全面建立图区的空间数据库。简述建库流程;说明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包括基本要素数据集、综合要素数据集、对象数据集和独立要素类;单幅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文件物理储存路径结构;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各数据项定义等。

第九章 专项调查与专项研究

根据任务要求,针对测区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如超高压榴辉岩带组成及形成机制等),或针对重大科学发现与进展(如珍稀生物群、国际地质层型剖面等)进行专项调研,或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的专项地质调查工作,一般应在区域地质报告中增加此章(或以专报形式)进行叙述。

第十章 结论

简述本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特别是新进展、新发现、新认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测区实际提出今后工作意见,使报告做到重点突出、具有特色。(附最终验收决议书)。

附:参考文献;图版。

表9.1 调查区地质研究史

表9.2 调查区完成工作量

表9.3 沉积岩岩石地层单位特征

表9.4 地层名称和术语解释的变化

表9.5 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特征

表9.6 岩浆岩(××岩石(层))岩石矿物成分

表9.7 岩浆岩(××岩石(层))岩石化学成分

说明:依不同岩石类型、不同目的可适当增补项目,如火山岩、变质岩增加CO2等。

表9.8 ××岩岩石微量元素含量

说明:依据研究目的不同可适当增加或减少项目。

表9.9 ××岩岩石稀土元素含量

说明:依研究目的不同可适当增加或减少分析项目。

表9.10 ××岩岩石地球化学有关参数

表9.11 同位素年龄测定成果

表9.12 构造变形序次表

表9.13 主要断裂特征简表

表9.14 主要褶皱特征简表

表9.15 区域地质事件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