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成材”的教育观真的对吗?

不少人听说过“狼爸”萧百佑,也知道他“一天三顿打”,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最小的女儿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因为独特的教育理念,他还曾被请到《鲁豫有约》。最近,“狼爸”家的老四萧冰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了个人古筝音乐会。一时间,“狼爸”的亲朋好友都来捧场。

第1个回答  2017-04-05

    我个人认为与其说“不打不成材”是一种教育观,不如说是一个无能的家长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提到父亲,我们会想到什么?“父爱如山”?沉默?木讷?寡言少语?大多数的父亲,给人的形象是话少有威严、他们在家庭里的存在感相对较弱,但是孩子会特别畏惧他,因为一旦父亲发起脾气,会遭殃的。

    家长对孩子有很多偏见,比如不用对孩子说什么道理,长大他就懂了;小孩子不听话就要管教,不能心软;小孩子总是把大人的话当耳旁风,欠打……家长对自己也有偏见:家长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是最重要的,话不必多说,为了赚钱可以牺牲掉陪伴孩子的时间;家长要有家长的样子,要有威严……

    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注重的是孩子做了什么,而不是他为什么想这么做,还想不想这样做,简单粗暴的不让孩子继续这样做就是所谓的解决问题,或者说,家长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沟通。

    对,家长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有效的沟通,如何用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如何用语言解决问题,或者说,不知道如何传达自己的想法。从而采用这种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身心遭到了 一定程度的伤害,对性格的影响,对交际的影响不可忽视。

    这种教育观影响的范围实在太久远了。古有“棍棒之下出孝子”,今有“虎爸虎妈”培养出名校大学生。这并不值得提倡,也不值得宣扬,这是孩子的悲哀,家长的悲哀,社会的悲哀。一个问题,一个需要用语言解决的问题,大动干戈,两败俱伤,实在是很可悲。我们看到的是这一个打成功的事件,现实生活里,还有很多孩子活在对家长的憎恨和厌恶里。

第2个回答  2017-04-04
对于孩子的教育,个人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有的说应该富养,但是古代确实有不打不成才,严师出高徒的典故,而有的人说应该多打多教训,但是确实有言传身教,不通过棍棒就成才的清华北大学子。

所以说,教育的正确与否不仅仅和教育观有联系,也与孩子本身的性格,思想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独生子女的一代人,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当做掌上明珠,宠爱有加,甚至我遇到过一个家长不仅不打孩子,甚至还怕孩子,这样一来,他就很烦恼,对于孩子的教育完全就插不上话,也完全管不了,毕竟刚一开口相管教,孩子就和他吵架甚至用离家出走来威胁,一筹莫展。

对于孩子的教育,个人以为还是言传身教,再合理的批评甚至打来帮助其成长,新闻里的狼爸,虽然孩子都成才了,但是成才不一定代表着成功,就是成功也不一定代表着快乐,有的人愿意活动快乐,有的人愿意活的健康,有的人愿意活动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和道理,并不是说上多好的高校,取得多大的财富才代表这个人有出息。

过去也有过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的报答,好像是十几岁就上大学了,但是无奈被退学,为什么呢?因为光顾着学习了,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孩子对于童年的记忆只有书本的练习册,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是一个成功的么?相比知道结局后大家都会给予否定的答案,但是当看到十几岁就上大学的前半段新闻,大家都会觉得这个家长的教育是成功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道理,打并不适合每个孩子,家长更多的应该是言传身教,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3个回答  2017-04-04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要是过度就会适得其反了。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需要通过一定的体罚来确立其规律,软声细语的劝导是完全不起任何作用的,对于一个什么都不明白的孩子要是没有让他明白事情的重要性或者是严重性他是不会长记性的。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只是口头教育不会让孩子产生"痛"感,因为口头上的批评太虚无缥缈,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生活经历甚至连思维能力都非常弱的孩子而言,厉害性是需要培养出来的,这种培养需要的是肉体上的惩罚,简单的批评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的。萧百佑他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天三顿打”,就是这种打发让他的三个孩子不是“打”进北大、就是最小的女儿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因为独特的教育理念,被许多媒体的关注。其实我们需要知道到底是不是打真的有用,其实不是如果漫无目的得打,一犯错误就打而不给他讲道理是非常可怕的。虽然狼爸的孩子们都很有成就但是我想说这种教育方式不是对谁的孩子都管用,打需要将就打法,不能盲目的打,乱打或者看心情去体罚孩子只会让事情越来越严重而且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存在反作用的。
不打不成才的确是有道理,因为体罚可以在孩子心目中产生一种危机意识所以必要的体罚是可以帮助孩子进不的,但是如果只知道打不知道变通教育的话孩子的未来也是很危险的体罚与口头教育相结合才可以让孩子成长的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