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自我出发,重教育,抢学问
1940年,为躲避战乱,年仅12岁的李嘉诚随家人逃难到香港。两年后,因父亲病逝,年幼的李嘉诚被迫承担起养家的重任,辍学打工。
尽管如此,工作之余,李嘉诚仍然找机会到夜校读书。
李嘉诚曾在采访中说:“别人说求学,我则是抢,抢学问。没钱买书就去买老师教高中生的教本,我用一本辞海和老师的教本就可以自修。旧书看完了可以拿去卖掉换其他旧书。在当时的环境下,无论工作多么低微,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学问。”
正是李嘉诚的勤奋好学,不到20岁,就担任了一家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他创办了自己的“长江塑料厂”。
但创业几年后,李嘉诚的塑料厂就面临关门的危机,市场饱和,塑料厂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他每天忙于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工作人员,催款的供应商,讨要工资的工人……
面对如此困境,李嘉诚一方面除了拼命工作,另一方面依然坚持学习,寻找出路。后来他在阅读英文版行业杂志的时候,发现了一则消息:一家意大利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登陆欧美市场。
这个信息,给了李嘉诚很大启发,相比真的花卉,塑料花不需要耗费人们太多时间去照料,但同样能够美化生活,他预测一个塑料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随后,李嘉诚展开了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的行动。
除了靠学习救活了他的长江塑料厂,李嘉诚年轻的时候,就热衷阅读其他公司的年报、各类英文的财报,寻找投资机会。他将阅读英文杂志当作自己学习英文和商业的训练。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李嘉诚身上得到了非常极致的体现。有媒体报道,90岁的李嘉诚,依然保持着读书、看英文电视节目的习惯,因为“怕落伍”。
他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成功之道:“我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这对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来的时候,我也能解决”,“经济的竞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战争;知识的创造与应用,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虽然李嘉诚爱读书,涉猎范围也很广泛,不过也有自己的读书秘诀和要求:
“有用的书,即使没有趣味,也要看,而且要看出趣味和学问。非专业书籍,我抓重点看,如果跟我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我也会把它看完。”
这位爱学习的90岁老人,比起年轻人,对新经济的敏锐度更高,他投资过Facebook、云端音乐播放软件Spotify、iPhone的人工智能软件Siri、王思聪的游戏设备公司,最近还跟小米谈合作,等等。后有媒体追踪报道,李嘉诚对Spotify
的投资回报超过15倍。
其实并非李超人的成功得益于孜孜不倦的学习,普通人中工作稍有成就的,也受益于不断习得新知。
知识付费的兴起,也是社会对知识的普遍认可。只是,付费了却并不一定能得到知识。
02
我是Prince charming或是Prince Harming?
很多人评说,他能获得如今的地位,建立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是赶上了好时候。说他每次投资都恰如其分地踩在了适当的时机上,运气仿佛是他成功的不二法门。
但他能有这样的好运,凭的是过人的判断力和商业嗅觉,而这些稀缺的品质来自于平时的生活习惯和信息积累。
而这些来自于他一直坚持的清教徒般严格自律的生活习惯,无论几点睡,一定是清晨5点59分闹钟响后起床,随后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再去办公室。睡觉之前,无论有几个小时的睡眠,必须得看书,晚饭后一定要看20分钟左右的英文电视,还得跟着大声说。
被人常说的一个例子,他成为香港塑料花大王,赚取人生第一桶金,正是因为他在长期坚持看的行业内杂志——英文版《塑料》上发现了一则关于某意大利公司利用塑料花倾销欧美的消息。他随即作出判断,这个市场一定会火,便开始自主研发,后来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塑料花工厂,大量内销和外销令工厂的年利润猛升到千万港币。
也许,我们不一定最后都能成为第二个李嘉诚,但他这些习惯和品质,确实也是很多成功商人所具备的,只不过,他过得更加清教徒些。
在演讲中,他说,“超级出众的人会常常问自己:我是Prince charming或是Prince Harming?你是魅力、功效之星,还是滔滔大论、制造问题的人?”
“现代环境的新挑战因(应)循难立新,在平庸圈套的死胡同徘徊,徒然浪费资源事倍功半。要探求不一样的方法,才可寻找到有价值的量变。”
而在他的成长和商业战略调整中,从塑料厂到大胆启用塑料花去打开市场,再到后来,低价购入大量房地产,经过漫长的等待后,不仅迎来香港地产发展的风口,更让他挣得盆满钵满。
每次转型,都未曾在原来的旧胡同里徘徊,而是大胆创新。
正如他在演讲中说的,“晚上仰望星空,让我了解人的渺小,在漫长路上,很多时候也感到沮丧无力,但为了明天,我依然披上战衣,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永不言倦,继续公益求变,寻找更好。”而最后能战胜沮丧的,也正式他那强大的自律能力和永葆的赤子之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