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如题所述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

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要适应这一转变,教师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一些变化,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征: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是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在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采用各种适当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住、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习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为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方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本次课改的亮点。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言之,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新课程中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新课程要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

在未来的过程中,课程资源的概念将出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目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的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教育服务,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新课程中的教师需要哪些技能?

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也是本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这样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与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向教师提出哪些挑战?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次课改的核心任务。

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能力差,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在于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在教学中处于极次要的地位。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方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的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改变,自然纣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地研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与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是有差距的。比如。课程标准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增加了体验性的目标,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每一阶段都有具体要求。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呢?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未来的探究性课程上,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气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捉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通过知识学习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科教材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课程,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由此看来,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