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梅花三弄第一部?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如题所述

犹记得《梅花三弄》分三部,分别是《梅花烙》、《鬼丈夫》和《水云间》,最喜欢的就是第一部《梅花烙》。经典悠扬的音乐、感情充沛的表演、高端大气的取景、恰如其分的剪切……完全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梅花烙》这个故事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利用社会等级制度和爱情的对立来制造戏剧的矛盾冲突。

该片讲述的是硕亲王府的福晋倩柔为了能在侧福晋之前生下一个儿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偷龙转凤,把自己的女儿送走,为了日后可以相认,倩柔用王爷送她的梅花簪在女婴的右肩上烙下了一个梅花印记。换来的儿子皓祯带给倩柔的是幸福,是荣誉......

首先说选角色,无论是咆哮马还是陈德容,选的简直是好极了,好多人批评马景涛的咆哮式演出,可是我觉得适当的咆哮对于剧情和感情的表达来说很必要,况且琼奶奶的爱情向来轰轰烈烈,不咆哮一下怎么显出爱情的强烈与伟大呢?陈德容简直就是出水芙蓉,无论是笑是哭,穿白衣还是着红衫都是那么迷人。

琼瑶奶奶小说电视剧态度的变化,可能跟社会思潮有关。奶奶写作高峰期的时候,传统社会对年轻人的约束比较沉重压抑,所以奶奶作品里充斥着各种对个人自由意志的呐喊,主要以追求真正爱情的形式表现。

现在社会开放程度高,婚姻的不稳定容易造成各种经济利益变动,弱势方自然对奶奶作品里那种对婚姻困境的诸如厌倦、试图冲破等种种描写感到排斥反感和恐慌,所以琼瑶奶奶作品被打上了“三观不正“的帽子。然而爱情赋予了对抗冲突以昂扬的生命力,里面其实装着对秩序的憎恶、对自由的渴望和不断试图挣扎出约束的人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2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剧。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这剧关于年轻人在社会中迷失自我,渴望拯救,反抗,妥协,最终融入社会获得一席之地的过程,表达的很深刻。

这两天看了一眼梅花烙,发现真是出乎意料的好看。又是狸猫换太子又是白狐报恩,史诗一样壮阔传奇一样诡谲。前两集节奏尤其紧凑,感觉都不像在看琼瑶剧了。福晋演得真好,充满母性的柔弱女子,却被现实逼迫,独自承担起巨大的阴谋。

外柔内刚,痛苦而又坚决。她的每一个选择都推动了全剧的发展,但即便是愚蠢的选择,也能让人感受到她的痛苦,从而理解她同情她,她反而更像全剧的主角,而吟霜就显得太没有存在感了。

小姑娘前面的悲苦经历让人怜悯,有一种宿命的悲壮感,但是进入王府以后,就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小白兔一样被人虐,缺少复杂的个性,面目模糊,就好像一个会说各种琼瑶式台词的洋娃娃。反派的公主倒很有形,她和福晋这婆媳俩基本上是吸引我看下去的动力。

以前不喜欢看琼瑶剧,总觉得太话痨,情节也不精彩。这次再看,倒有些新的感受。1.武打。话说文体不分家,金庸琼瑶也是吉祥一家,奶奶还是很喜欢逮机会让帅哥秀拳脚的。2.话痨。看琼瑶片最不能忍的就是话太多,梅花烙虽然好看,也水得让人无法忍受。不过现在多少可以理解:想起市场上有人讨价还价,为了块把钱能够说上一个钟头,说的不烦听的烦。

这更多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享受语言的快感。像奶奶这样对文字比较敏感的人,一段话写出来,或许也能感受到一种快感,即便没有实际内容,也有形式上的美感,是一种语言上的唯美主义。正是过度迷恋对语言的这种体验,忽视了观众的感受,尤其演员功力不足,导演不会调教,最终适得其反,如果只看文字,可能更容易体会到美感。

当然碰上好的演员,比如福晋,对台词的理解和阐述更深刻自然,就不那么让人烦了,也让人感叹琼瑶演员真是一代不如一代。3.救赎。吟霜沦落到卖身葬父,依萍被父亲扇出家门,紫菱“叫做失意”,这些女主角们常处于深陷人生谷底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可以体会,她们渴望爱情其实正如渴望被拯救的心情,或者说爱就是拯救吧。

这也是奶奶作品受诟病的地方之一,因为多数时候还是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帅哥。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奶奶为什么居然将“爱是拯救”作为信仰,联系到她的亲身经历,早年几段不成功的爱情,非但没有让她走出低谷,反而让她陷得更深,却没有让她对“爱”产生绝望,倒写起言情小说,在故事中用爱情拯救自己的主人公,最终实现了个人价值。

或许她对“爱”的确痴迷到了信仰的程度。4.信仰。如果比较一下张爱玲,张爱玲写的故事更容易看到信仰的倒塌与虚无,而琼瑶则一根筋似的执着于爱,最终也求仁得仁。5.反抗。世界“归根到底是属于你们的”,年轻的上位,年长的退位,新陈代谢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年轻人得以上位并不是因为更正确,而是因为愿望更强烈。

就好像康熙把除鳌拜当作生死大事,鳌拜却不至于如此。奶奶青年成名,体验的正是年轻人怎样获得主流话语权的过程,因此她的作品常常能感受到社会和长辈的制约与压迫,东风恶,欢情薄,这种压抑与反抗也是受年轻人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反抗需要师出有名,需要信仰的引导,而奶奶明智的挥舞爱情的大旗,千年不变永远正确。6.老夫少妻。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奶奶偏爱安排老夫少妻。个人面对庞大的社会机器,反抗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必须伴随妥协。“老夫”,代表社会主流中相对开明、可以团结的部分,“少妻”通过对“老夫”的妥协,迅速融入社会,让社会先接纳自己再接纳自己的观点,未尝不是捷径。

总之,从奶奶的作品可以看到年轻人在社会中迷失自我,渴望拯救,反抗,妥协,最终融入社会获得一席之地的过程。虽然不是人人都成功,但是对爱的追求却始终如一。

以前不喜欢琼瑶剧,觉得哭哭啼啼的不顶事,而现在终于能够看进去了,可能是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弱者,从而理解了人物的卑微,与其说在爱情面前卑微,不如说在逆境面前卑微,所以更能同情主角的软弱。

第2个回答  2019-06-12

《梅花三弄》第一部是一部很棒的琼瑶剧,故事情节曲折感人,为人称道。

该电视剧主要讲的故事是:

硕亲王府的福晋雪如为了能在侧福晋之前生下一个儿子,以此保住自己的地位,偷龙转凤,把自己的女儿送走,为了日后可以相认,雪如用王爷送他的梅花簪在女婴的右肩上烙下了一个梅花印记。

换来的儿子皓祯带给雪如的是幸福,是荣誉。十二岁时就和皇上一起狩猎时活捉了一只白狐,但只割了一丛狐毛就放了它,这只通灵的白狐三回首后才离开,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皓祯带着一文一武两个心腹小寇子和阿克丹偷偷跑出王府去龙源楼喝茶听曲,遇见了一个可怜的卖唱女吟霜,被她的清秀和聪慧打动了,在白老爹死后租了个四合院给吟霜住,又找了一个小丫头香绮来陪伴吟霜。

但他却不能把吟霜接进王府去,因为皇上已经赐婚兰公主给他做妻子,而他竟然新婚五天都没有圆房。雪如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冒险把吟霜和香绮接进王府做了丫头,不料却被公主知道了,把吟霜讨了去,日日折磨。

一切都因吟霜有了身孕而改变,吟霜得到了全府人的承认,做了白姨太。这让公主更加由妒生恨,设计摔倒吟霜,吟霜流产了,雪如看到了那个梅花烙印,二十一年前失去的女儿又回来了。

公主为了赶走吟霜,说她是被放走的白狐变身,为了证明吟霜不是白狐现而是人,二十一年前偷龙转凤一事被翻了出来。这给硕亲王府带来了来灭顶之灾,皓祯和王爷、福晋将被处以极刑。

吟霜认定了:“生相从,死相随,午时钟响,魂魄与你相会,天上人间,必时相聚”然而在她香魂归去之时,公主向皇上求情特赦了硕亲王府。等皓祯回来时已经太迟了。

第3个回答  2019-06-18

《梅花三弄》是改编自琼瑶小说的爱情电视剧,第一部《梅花烙》拍摄与1993年,有马景涛和陈德容领衔主演,这是一部很好看的剧,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比如关于年轻人在社会中迷失自我,渴望拯救,反抗,妥协,最终融入社会获得一席之地的过程,表达的很深刻。还有就是利用社会等级制度和爱情的对立来制造戏剧的矛盾冲突。

故事讲诉的是硕亲王府的福晋雪如为了能在侧福晋之前生下一个儿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偷龙转凤,把自己的女儿送走,为了日后可以相认,雪如用王爷送他的梅花簪在女婴的右肩上烙下了一个梅花印记。换来的儿子皓祯带给雪如的是幸福,是荣誉。十二岁时就和皇上一臣狩猎时活捉了一只白狐,只割了一丛狐毛就放了它,这只通灵的白狐三回首后才离开。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半年后,翩翩得子。姐妹秘密相会,福晋识破姐姐的谎言,得悉实情,悲痛欲绝,只道女儿已死……


十二年后,换来的男婴皓祯也已长大成人,文武双修,王爷深以为傲!次子皓祥却相比天资愚钝,处处不招欢喜。皓祯初次狩猎,活捉白狐,不忍伤害,放生而去,只割下一丛白狐毛作为纪念,传为佳话。

第4个回答  2019-06-13

《梅花三弄》配乐剧情十分煽情,典型的琼瑶剧情。演绎的是武侠背景的凄美爱情。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里面的爱情故事。

白吟霜好美,也难怪教主那么激动。虽然明知很狗血,但心里还是会有莫名的悸动,可能是因为我太孤独了。配乐真是煽情,这也是琼瑶剧一贯的特点。

教主表达感情的方式好激烈,怪吓人的,这么也能泡到妞,也是醉了。公主也真是无聊,吟霜不是还没怎么地嘛,她自己却先吓成那样,老是说吟霜要来害他,自己死定了什么的,只怪她自己内心黑暗,杞人忧天!台词书卷气太浓,生活气息不足,这是琼瑶剧一贯的毛病。结局真惨,公主其实也好可怜。

每一个人对于各自的生命来讲,从来都是至情至性者。或者枉费心机步步为营,或者身居郊野怡情养性,甚至红楼一梦道尽荒芜时能明白终究是黄梁一梦,但质本洁来还本去者,却少之又少。大多数人,离开的时候,会变得面目全非。

童年的回忆,印象最深的是那美丽的梅花烙印动听的曲调。等到慢慢长大,再回首重温时,才明白,每个人都会经历各自波澜壮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