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物品对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有利

如题所述

整理能力,是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培养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内容,“整理”这个看似很简单的行为,其实包含的是孩子的好行为习惯的素质。往大处说,是和品德相关的责任心意识;

从小处讲,是自己从小爱整洁、讲秩序、养成物归原处的做事习惯,也能使幼儿在整理中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动作发展。孩子如果会收拾自己的物品和玩具是一种早慧的启示。

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还可以使环境保持整洁,好的整理习惯还可以让幼儿顺利的进入小学的生活学习,此后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成长过程

1、在3-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处于即将或刚刚入园的阶段,孩子开始表现出对外界强烈的兴趣,喜欢新奇的事物与游戏,也开始不再粘着妈妈。

但有一些孩子因为能力不足,很容易出现入园不适应的焦虑情绪,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环境。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在幼儿阶段应该提升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欠缺。

2、4-5岁的孩子大部分已经入园,他们开始喜欢结交新的朋友,感情逐渐变得多样化。

当孩子的动手能力增强的时候,他的反应能力也会随之而得到训练。其实每一种能力,都是为下一种能力的培养做基础。

3、5-6岁在这个时候,父母要特别留意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在这时遇到很大困难,又孤立无援的时候,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伤害。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让其可以自我选择的机会,让孩子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6
幼儿期是一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极易接受外界刺激,并且形成的一些习惯非常牢固。古语曾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这说明从小培养幼儿养成一定的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一、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1、现状分析
通过对全体幼儿家长发放了30份调查问卷调查和平时在幼儿园对孩子的观察,我们发现: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很差,大部分孩子不会独立吃饭、不会穿脱衣服,玩具玩了不会整理、入园和离园都要大人抱。如进餐:大多数幼儿不能做到独立进餐。掉饭粒,剩饭,挑食的现象很普遍。在全班30位小朋友中,只有几位小朋友在家偶尔自己吃饭;大多数家长还是怕麻烦,自己喂孩子吃饭。这就造成了有的孩子根本不会拿勺子,其余小朋友也都不会正确的使用勺子,一顿饭吃完弄得胸前都粘满饭粒。整理物品:半数以上的幼儿根本不懂什么叫整理东西,为什么要整理自己的东西以及如何整理自己的东西。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仅有2位幼儿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大人的提醒。他们总是乐于不疲从地上拣东西。穿衣服:大多数幼儿在三岁左右穿不系鞋带的鞋子,但很难分清左右。多数幼儿不能自己穿鞋和袜子,根本没有穿的意识。
通过以上的调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自理能力是比较差的。而3岁正是孩子各方面能力迅速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要把握好关键期,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2、原因分析:
那么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呢?我们对家长作了调查记录,据统计,在认识上,所有的家长都认为让孩子早日独立,早日具有自我服务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家长就自己为何有时不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的原因也阐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主要集中为:
(1)认为现在孩子还太小,培养自理能力的时候还未到。

(2)怕麻烦。这类孩子是由爸爸妈妈来带的。年轻家长看到孩子不会的事,不是去教给孩子而是去代做。认为让孩子自己做动作太慢,而且又会弄得太脏,特别是早上快上班时,孩子还是这样磨磨蹭蹭的影响家长上班的时间,只好包办。
(3) 孩子体质差,经常生病,家长舍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往往不能坚持。有时候让孩子自己吃饭、洗手等,孩子做不好,还可能因将饭菜弄凉、衣服弄湿而受凉生病。

(4)过度的爱护。许多应孩子去做的事,家长习惯于包办代替,亲历亲为。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的宠爱,孩子也习惯了接受大人的帮助,遇到一点难的事就不愿意做。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觉得孩子自理能力弱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对孩子有很多的不舍,认为事事都替孩子做好、照顾周到,就是对孩子的关爱,致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很好把握,往往使得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与幼儿园背道而驰。家长这些错误的教养方式剥夺了孩子生活、卫生习惯的训练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握住幼儿三岁这个黄金时段,对其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家长的认识也是当务之急的。
二、培养的途径和策略
1、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鼓励幼儿主动动手参与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的环境,充满好奇,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后,利用环境让孩子找到家的温馨,同时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如在墙饰布置上,刚入园时,有的小朋友根本不会正确洗手,他们只是把手冲一冲随后就玩起了肥皂,为此在水池上面用相机照下了洗手的步骤图,提示小朋友应该怎么样洗手。还把水龙头装饰成了小象,把肥皂装进长筒袜栓在水管子上,这样就成了小象的鼻子了。每次孩子们洗手的时候都要摸一摸小象的鼻子,也很愿意洗手了,使得环境寓于教育之中。
同时教师也要为孩子创设温馨、和谐的环境。坚持每天给孩子一个灿烂的微笑或热情的拥抱,消除孩子紧张的心理,传达出了老师对小朋友的关爱,鼓励孩子用语言主动向老师表达入厕的需求。还有在每天游戏活动时,老师让小朋友随意玩,游戏活动结束时,请小朋友自己学习收玩具。小朋友收的乱,放的慢,老师都不指责,还要不停地鼓励和表场,老师在游戏指导时就是和他们一起玩,这种随意性游戏环境使小朋友们感到很放松。耐心的指导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如果老师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会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进而为幼儿从小培养良好的性格、个性奠定基础。
2、通过各种形式,教给幼儿方法,提高幼儿自理能力
① 投放丰富材料,为幼儿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
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方法。比如,我们在操作区,我们投放了一些大嘴动物娃娃,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喂的过程中,孩子们渐渐的知道了怎样拿勺子最方便,进而结合到日常生活中来,孩子们自己就会正确的使用勺子了,这样孩子自己亲身的体验比老师单纯的说教应该怎样用勺效果更好。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给小熊系纽扣、夹夹子。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②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在生活游戏中创编儿歌
以生活活动为切入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例如《进餐歌》:小勺子,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洒汤,好好吃,长得胖。《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叠衣歌》: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臂,抱抱臂,弯弯腰,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脱衣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通过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会有兴趣地边说儿歌边穿脱,逐步学会了穿脱衣服。
③ 开展以大带小活动感染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孩子与孩子之间特殊的交往方式可以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我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契机。开展了以大带小活动,请孩子们去参观大班的哥哥姐姐们,他们是如何自己照顾自己的,还请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开展了一次有趣的穿衣服比赛。在这些活动中看着孩子们目不转睛的盯着大班孩子,显然已经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要向哥哥姐姐学习。这时我更是乘热打铁,回来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巩固孩子们的自理能力。
3、家园合作,提高家长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视程度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光靠幼儿园的培养,不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对培养孩子的生活、卫生习惯将是纸上谈兵,家园合作有如一车双轮,同向运转。为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开学初就将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向家长作了介绍。利用家委会进行互动探究式学习,在家园联系橱窗里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必要性及一些好的方法。召开家长座谈会,谈谈孩子们的进步、说说家长们的教育心得等。对孩子出现的自理方面的问题,及时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相关的措施,使个别家长认真地认识到孩子虽小,但也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例如:可以在饭前摆放碗筷;擦桌椅;倒垃圾;作为家长要坚持孩子自己去完成,给孩子充裕的时间,切莫代劳。面对幼儿不可避免的失败,千万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以免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建立奖励机制,及时对幼儿的进步进行奖励,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特意设计了成长树,看看谁的枝子上数叶最多。同时,还让家长通过幼儿成长档案予以表现。比如定期开展夸夸我的好宝宝,我的小手真灵巧,等活动。
三、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成效
通过一个学期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经过家园双方的精心培养和不懈的训练,我们班小朋友在能力和意识上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孩子们也取得了进步,已经不是刚入园时流鼻涕、手脏了只会对老师说“老师流鼻涕了”不知道怎么办的孩子了,如今会简单的做事情了。也愿意帮爸爸、妈妈们做事情了,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和认可。
总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打好基石,要不断地为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与条件,使他们不断的学习与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做到心灵而手巧。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