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司马懿草书十七字内容

如题所述

【kuso向】司马懿《阿史病转差帖》诠释·驳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读者你)如有脑洞,欢迎交流。如(和历史)有雷同,纯属巧合。


首先给大家推荐原文。来,请你们登陆学校买下的知网公共账号,下载这片论文: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XCSZ201303016.htm






这十七个字就是大书法家胡昭最得意的门生,历史著名奸臣司马懿给后人留下来的唯一的书法作品。

(ps右边的文字是后人加的……嗯因为司马懿从没这么自称过。如果你见到的版本写着“魏大将军司马懿书”,那也是后人加的。)

【司马懿:孔明先生,徒弟对不起你!臣写的隶书和行书,连带着章草,都被文帝他家熊孩子烧给文帝了啊!】

虽然博主并没有证据,还是请广大读者相信,司马懿最擅长的是隶书,再其次是行书和章草,草书他怎的是不行啊!


这还是他留下的唯二的作品之一。另一件作品是《过温歌》,他在公元238年出兵辽东之前写下的诗句:

《晋书·宣帝纪》: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诏弟孚、子师送过温,赐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见父老故旧,宴饮累日。帝叹息,怅然有感,为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曹丕:卧槽!你好意思说你是三国第二大诗人曹子桓最喜欢的大臣吗!你看看你这写得什么玩意!】


那么这十七个字写的是什么呢?

就如同原作者说的,首先让我们随便列举两篇释文来看。
其一,《洒脱奔放的司马懿书法》释文为: “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外曹尚患,之白,书法。”① 解释此
十七字时这样写道: “这是司马懿的《阿史病转差贴》,这应该是司马懿询问别人的纸条,所以运笔随意。”

【曹丕:卧槽!洒脱奔放的司马懿哎?大家快来看啊!哎呀爹也你从坟里爬出来了?好吧咱们一起来看啊!长文季重你们也快来啊!元仲你快去喊一下子元子上,还有安世桃符!!司马懿他洒脱奔放了!!!!】


其二,清代严可均辑《全晋文》中这样解释:“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外曹尚书云得法。”注以为虞松作,今编入《三国文》。这里没有作解释,同时把原十七个字,解释成十六个字。


我们总结一下两种翻译,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十七个字的内容大概写的是”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外曹尚书之白书法“。


什么这也算结论?这当然算结论了,因为博主根本就不懂书法完全不认识上面写的神马字嘛!(书和患这里,两个版本稍有不同,于此相比,我更加好奇,卧槽”曹“字写成那熊样你们是怎么达成一致的?!


然后我们来看看原《诠释》里面的解释:

笔者经过认真地思索、琢磨,并在与几位资深书画家沟通之后,认为对《阿史病转差贴》这样解释比较正确: “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列曹尚书,之白书法。”
下边就作逐字逐句的解释,并在解释后译成现代白话,供读者评点。
就“之”字而言,有多种解释,在这里应作句首虚词,无实际所指。
“白”字在这里应解释为说明、陈述、告知、表白,如果是下级向上级或长辈说明情况,应该是“禀报”。
“阿史”,即司马懿谦称。因司马懿曾任丞相府长史,又为督军御史中丞。“阿”字即对长史的谦称,也就是司马懿说“我”的意思。连起来看,也就是: 阿史( 我) 。


如果把“之白阿史”四个字连起来解释,就是,阿史( 我向你) 禀报。

“病”: 即( 我) 病了。“转”“( 你 ) 交 待 ( 给 我 的) ,“差”: 差 事。“未”: ( 我) 没能( 完成)

连起来看,即是: “( 我) 病了,( 你) 交给( 我的)差事 ,( 我) 没能( 完成) 。”
“皆”: 全 部 ( 资 料) 。“列”: 陈 列。引 申: 放在,放置在。“曹尚书”: 指曹 ( 爽) 尚书 ( 那里) 。
“之白书法”: 以书写的方式向你禀报。
如果把这十七个字连起来解释应该这样来理解:“阿史( 我向你) 禀报,( 我现在有) 病,( 你) 转( 交给我的差事) ,( 我) 未( 能完成) ,全部( 资料都放在) 曹尚书( 那里) ,( 特) 书写( 此条) ,( 向你)禀报。”


然后,在此基础上,原作者脑洞大开,脑补了这样一个内容:

”为了不和曹爽正面冲突,魏正始八年( 247 年) 司马懿称自己有病,不问政事。

就在此时,吴兵分三路来攻。曹爽十分无奈,又很害怕,只好派人请太傅司马懿,说是商量紧急军情。司马懿推说有病,难以入朝。曹爽没有办法,只得求小皇帝曹芳下旨,曹芳便将有关战事情况下旨转交给司马懿,想让司马懿分析军情,拿出作战方案。当小皇帝曹芳催问此事时,司马懿便写此便条回复。这张便条,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阿史病转差贴》,其内容就是前面讲到的: “阿史( 我向你) 禀报,( 我现在有) 病,( 你) 转( 交给我的差事) 【这个差应该从括号里出来】,( 我) 未( 能完成) ,全部( 资料都放在) 曹尚书( 那里) ,( 特) 书写( 此条) ,( 向你) 禀报。”这与史籍记载是完全相吻合的。史籍上是这样记载的,当曹芳下旨召见太傅司马懿来见时,司马懿回复说:“一切军情委托曹大将军处置,等我病体稍好一些,再去朝见。”此后,曹爽多次派人拿着诏书去见司马懿,司马懿见时机成熟,在谋划战事时,表示要亲自披挂上阵,曹芳、曹爽都很愿意。司马懿便借此打仗之机,重掌军权,并伺机诛杀了曹爽。“


对于这样一条解释,我首先忍不住要说:

【当天晚上曹芳肯定去曹家的宗庙里哭他二大爷了……

 ”卧槽吴国打过来了!二大爷你亲爱的司马懿就给朕写了十七个字的病假条!!!!!!!!二大爷你确定他对你是真爱?“

 按:曹芳出身成谜,据说是曹丕同父同母的弟弟曹彰(曹家老三,也是曹植同父同母的哥哥)的儿子……所以曹丕作为曹彰的二哥(曹丕是嫡长子是因为曹操和刘氏所生的长子曹昂在宛城之战中阵亡了。刘夫人早亡,卫夫人抚养了曹昂,又在曹昂死后与曹操离婚了,曹丕曹彰曹植的生母尹夫人才成为了正室),真是他二大爷……


首先我要非常严肃地给司马懿正个名:他对曹芳的二大爷确实是真爱。

公元247年,吴国没有兵分三路打魏国。孙权那时候已经老糊涂了,正忙着大兴土木呢……

史书记载,赤乌十年(247)二月,吴帝孙权以建业宫原为权之将军府,材柱均细,并皆腐烂,乃诏徙武昌宫殿木材砖瓦修缮建业宫。有司奏谓武昌宫已二十八年,其材恐不堪用,以伐取新材为宜。权谓大禹以卑宫为美,时军事未已,所在多赋,若再逼伐,妨损农桑,徙武昌材瓦,自可用也。乃徙居南宫。三月,改作太初宫。令诸将及州郡皆义作(义务劳动)。


吴国攻打魏国是哪一年呢?是公元241年。(把1看成7原作者你的眼神真是和我有一拼啊……)

公元241年(正始二年)四月,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卫将军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前将军朱然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祖中。

明帝是在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去世的,当年司马懿就被改封为没有实权的太傅,虽然还没装病,但和僵尸也没什么太大区别。我们将作者的眼歪忽略不计,看看241年司马懿是如何对待吴国的进犯的。他是写了17个字的病假条就甩手掌柜啥都不管了么?

《晋书·帝纪一》记载:二年夏五月,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掠柤中,帝请自讨之。议者咸言,贼远来围樊,不可卒拔。挫于坚城之下,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帝曰:“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六月,乃督诸军南征,车驾送出津阳门。帝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休战士,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天子遣侍中常侍劳军于宛。

无良翻译:

朝中大臣都认为,敌兵远来攻坚,一时半会是打不死的。他们就像土匪一样,魏国应该任他们烧杀劫掠,时间久了,他们自然会走。司马懿坚决不同意:“你们这些熊包,只觉得安坐朝堂舒适美好,完全不顾边境人民的苦难,也忘记了先帝一统天下的志向。我可怜的小二丕可是死前最后一个冬天还奋战在江边战场上啊!”于是他自请领兵前去阻挡。他吸取曹丕死掉的教训先挑衅试探敌人,然后又屯兵修养,鼓舞士气。吴军也是一群一吓就跑的熊包,司马懿追击他们杀了不少人,反而从来犯的土匪那里抢到了物资。

《晋书》是唐朝人写的,其真实性堪比志怪小说,不能全信,司马懿反抢了土匪这一点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241年司马懿在吴国来犯时领兵作战并且获胜了。

这样一来,笔者成功洗白了司马懿对曹丕的那点儿充满悲哀和失落的爱慕之情。



接着引起博主注意的就是:”阿史“这个自称。

大家都知道,司马懿刚出山时是在曹操手下工作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曹操手下,最大的官就是和别人一同担任丞相主簿。

220年正月,曹操死后,曹丕继曹操为丞相、魏王,司马懿转丞相长史。
同年十月,曹丕受禅称帝,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221年,由于曹丕放弃了对吴国开战,紧接着就免去了司马懿的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没有战争的时候,所有与部队相关的权利,曹丕都牢牢抓在手心里。)

丞相长史和御史中丞,这是司马懿一生中担任过的唯二的两个名字里有”史“字的官职。

试想,当你已经是中学生的时候,你还自称小学生的话,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仅仅是奇怪而已啦,因为我再也没搜到别的自称阿史的病假条……一搜阿史全是唐朝的”阿史那“简直不能更焦心……


紧接着,代入高平陵事变的背景,博主发现了更多的奇怪之处:

曹爽任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待我一一解释这个官职:大将军是官职,假节钺就是相当于尚方宝剑,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武将 “假节”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左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士卒。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曹爽就是中央军委主席。然后重点来了……

录尚书事。

官名。初置时称“领尚书事”。汉昭帝初立,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是为此官之始。东汉永平十八年(75),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用“录”代“领”始此。录为总领之意。录、领职事相近,而权位更重。后东汉每帝即位,常置太傅、录尚书事。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曾录尚书事。魏、晋后,掌大权之大臣每带录尚书事名号。南朝宋孝武帝时曾停设,孝武帝死后复置,录尚书事通常以他官兼领,南齐始有单拜录尚书事者。北朝亦有此官,北齐称录尚书,位尚书令上,隋废。

也就是说,录尚书事在魏晋是一种兼任,官职不是尚书,但是尚书(东汉到曹魏,尚书就是政府,它从匈奴的贺礼到旱涝灾害再到笔墨用度,么都管)的事情都归他管。司马懿任太傅,名正言顺,也可以录尚书事。

接着我们来看《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曹爽任命丁谧、何晏、邓飏等人为尚书,让他们只向自己一个人奏事,凡事不经过司马懿就作出决定。

”丁谧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於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

【司马懿:尚书好像是六百石的官啊,全国太守一抓比新中国的省长都多,他们每人月入两千石……我在给皇帝的病假条上称曹爽为尚书,可是给人家降了好大的官,这会被人从病床上捉起来痛揍吧……】


接着我们继续关注曹尚书这个话题。要说是委托某事,应当是委托给尚书令。曹魏的尚书令,曹操时期是杨彪(196曹操迎汉帝入许都,罢免了他)-荀彧(212因病去世,或言被曹操毒死)-荀攸(214病死)-博主不知道了(220曹丕继位)-桓阶(223因病去世)-博主又不知道了

在博主已知的曹魏的尚书里,确实没有姓曹的。

我不知道书法名家是怎么认出那个抽象的曹字来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为天子讳……

我们来看一下,曹尚书的曹一定是姓吗?

不,曹在魏晋,相当于清宫戏里面的”部“。

《汉官仪》曰:“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

东汉政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见重要,其主客尚书令至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时尚书分掌各曹,官名只称尚书,不冠以某曹名义。汉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始用曹名。魏有五曹,晋增为六曹。后尚书台改名尚书省,曹改称部,列曹(各部)尚书遂为贵官。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政府的部长)。尚书在隋、唐正三品。尚书在明正二品。


还有个小问题:

写字条断句,把最重要的断句处,第二句话的第一个字放在第一行的最下面这他妈人干事儿?一共17个字,司马懿第一行写了9个,第二行写了8个,是为了让后人断句的时候把好不容易挤在第一行的字放回第二行的?!


综上所述:

我觉得这应该是220年司马懿写给某人的病假条。假如这个某人是指的阿丕,那么条上的内容是:

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外曹尚书,之白,书法。

阿史:管他是丞相长史还是御史中丞

未皆:做了一半了还没有完成

外:外做动词用,相当于外发。尚书台都是外官,不能够进入宫中(相对于黄门侍郎、侍中、中常侍、散骑常侍等等这种可以进入禁宫大门但又不是太监的内臣而言),司马懿跟曹丕那么熟,即使220他还不是侍中,肯定也能进入禁中……

曹尚书:常侍曹尚书,专门管跟丞相御史有关的事儿。另外科普一下当时的办事模式。曹魏对于尚书台是很信任的。政令嘛,都是要走很长一串的。尚书台收了消息,自己看完了发相关官员,官员附上意见发回尚书台,尚书台发给皇帝,皇帝一时兴起又另找了几个大臣来看,大臣们签名之后都发尚书台,尚书台汇总整理一下,(当然不排除曹爽可以抽调几条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再发给皇帝,皇帝最后写了个敕就算准了,再发回尚书台让他们找该跑腿的人找专门的人去实施。


连起来看,这张字条的大意就是这样的:

我说啊,臣病了,你交代的事情我做了一半了还没有完成,我这一关(管他是长史还是御史)算是过了,已经签好了名向外发回了曹尚书处,你看完之后要是准了那就算了你自己再送尚书台吧,你看完之后要是还想找我,对不起我怕传染你就不理你了。再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