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与中国皇帝相比有何不同

如题所述

1、含义不同

日本天皇(英语:The Emperor of Japan)是日本皇帝的称号,相传为日本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领袖,日本国家象征。从神话传说的神武天皇到今上天皇共126代。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作为天子的最高尊称,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

2、权力不同

现代的日本天皇并没有什么实权,主要是为了保留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西方人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能够增加旅游的收入日本这个国家有点意思,天皇基本上都是被架空的。

在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

扩展资料:

中国自秦始皇开始,“皇帝”一词替代“王”成了天子的最高尊号  。中国自秦朝之后的君主虽然大多数以皇帝为尊号,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君主不称皇帝。

比如西楚霸王项羽、前秦天王苻坚、十六国北燕和西凉的君主、五代十国吴越及荆南这样的半独立政权、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等。

基于只录入皇帝的原则,所以皇帝人数和该政权的实际君主数,并不相同。比如清代十二位君主,但努尔哈赤只是后金大汗不是大清皇帝,所以不计入皇帝人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天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皇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与中国的皇帝相比,日本天皇的权威性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象征性。中国皇帝一般都握有至高无上的皇权,而日本天皇则除明治宪法体制(1868—1945年8月)外,不论在古代、近代、现代天皇制时期,天皇大都作为日本国象征和日本国民的整体象征存在,战后更是如此。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说:“日本天皇从古到今,其本质就是现在这种象征天皇制的性格,天皇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中得以维护,就是因为它不具备实际的政治权利,不卷入政治斗争和势力斗争的漩涡,超然于所有权利之上……这也就是所谓的象征天皇,即没有实权而具有精神向心力的天皇。”许多日本学者认为,在明治宪法体制下,天皇的象征地位隐藏在总揽统治权的地位背后,“战后的象征地位突显在前面更易被人理解”。
日本皇室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一脉相承。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是一部王朝兴亡史,皇帝由掌握军队并由此统一天下的人充任,其后又被掌握军权的军阀或农民起义推翻,建立另一个王朝,可以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与此相**本皇室自始至终是特定的“家族统治”。虽然许多学者指出前40多个天皇是编造出来的,但其后的几十个天皇“仍出自一个皇族”,虽不是“万世一系”,却也是一脉相承的。
日本皇室的第三个特征是具有宗教政威,被赋予浓厚的神格色彩。中国皇帝是“受命于天”的现实统治者,“具有龙种的最优秀的正人君子”,但他既不是神,也不是上帝。当然不算神的子孙,因而“违背天命”的皇帝随时可以被“替天行道”的人和集团用**、起义、政变、暗杀等方式推到,另建新王朝。日本天皇则被视为活人神。因为在日本,天皇和神的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天照大神被说成是日本最大的神,又被解释为天皇的祖先,于是天皇就被解释为神的子孙、投世于人间的神,即“现人神”、“活人神”。天皇既然被称是神,就不能被世俗权力打到,因为就出现了天皇“万世一系”的神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2-17
在中国有皇帝的期间(除清朝末年)日本都是中国的附属国,每年都需要向中国进贡的。日本天皇很长时期都是傀儡的存在,没什么实权的。
第3个回答  2016-12-17
 “中国皇帝”与“日本天皇”作为两个不同国家的领袖,他们之间有何相同之处呢?
  一、他们都同样利用了“君权神授”论来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其封建君主的形成都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偶像崇拜时期,在奴隶社会,出于对科学的无知和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的无法解释,图腾崇拜、偶像崇拜悄然兴起。人们都把各种自然力量神化成各种偶像、图腾,并希望通过对这些偶像、图腾的崇拜,来消除一些自然界带给人类的灾害,如地震、水灾等等。而奴隶社会的奴隶主除了通过控制庄园等经济命脉来实现对其奴隶的统治外,他们也渐渐觉悟到,偶像崇拜的巨大威力(毕竟奴隶主是奴隶社会中的“知识份子”,懂得政治之道呀!),于是他们也试图通过偶像崇拜,使自己的身份更高贵起来,使自己形成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而他们的共同大领主——奴隶国家君主,更是利用了“神”的庄重性去不断的包装自己,向奴隶们宣传、鼓吹这种君权神授论,让奴隶们形成一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就打洞”的观念,从精神上控制奴隶们,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奴隶社会也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奴隶主变成了封建贵族,奴隶变成了封建农民。由于这种“君权神授”论已经深入民心(中国的“君权神授”论一直到了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才受到了挑战,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楚霸王项羽“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才让农民们看到——原来皇帝不一定是“天子”!),而封建统治者也觉得这种“君权神授”论确实好用,于是便继续鼓吹,并把它系统化为一种思想、文化,使之根深蒂固。在古代中国,这种“君权神授”论就受到各种宗教的“理论支持”(当然,这些宗教的背后就是封建君主的支持了),如我国的泰山宗教的基本信仰是“敬天法古”、“君权神授”。由于当时政治和宗教的强烈鼓吹,“君权神授”论逐渐深入民心,这一方面有利了封建君主的统治,另一方面这个理论也对封建社会的相对稳定作出了贡献。
  二、他们都是封建贵族之间的游戏。东周数百年,天子式微,礼崩乐坏。统治者的”合法性”出现危机。诸侯便逐鹿中原,僭位而上,在一场接力赛中夺取合法性的火炬。这时的诸侯接力赛,还都是贵族与使君的游戏。选手的起码参赛资格就是公、侯、伯。也就是必须拥有那种源自血统、”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的权力”(遇罗克)。至于草莽英雄,最多只能择梧而栖。历史上,即使是陈胜·吴广起义、唐朝的黄巢起义、北宋宋刚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空前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最终结果都只能是被封建地主利用或镇压,而最终的政权归属仍是封建地主、贵族们。中国如是,日本也一样。除了天皇是大和皇族血脉的专利外,其他像“关白”、“太政大臣”、“征夷大将军”等实权要职,都是由封建贵族轮流“坐庄”。比如“关白”历来就是藤原氏的专利,丰臣秀吉也是先认了藤原氏的支流为养父,成为藤原氏的一门众,才得以就任关白的要职。因此,封建君主的来源决定了他们始终只能代表封建贵族的利益。
  三、他们都是当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和代表。无论是掌握实权的封建君主还是被权臣操纵的傀儡皇帝,只要那位权臣还没有篡位,封建君主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和代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的最高权威。即使像曹操那样的权臣,也不得不在出征之前讨得汉献帝的圣旨,从而使自己的军事行动合法化。又如日本的天皇,虽然其权势自平安时代后期就开始旁落,但是像源赖朝、足利尊氏、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权倾一时的风云儿,也不得不借助天皇的权威来使之统治合法化。
  由于中、日两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以及文化上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中国皇帝和日本天皇之间必然的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一、他们的名称不同。
  这点看上去好像是废话,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们名称为什么不同呢?他们的名称不同并非是由于译音的问题,而是“皇帝”和“天皇”这两个名词有着不同的由来。
  “皇帝”的称呼来源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武力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历史性的完成了“一国制”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巨大的成功感使得秦王嬴政骄傲、狂妄起来,为了表示自己的功绩远胜于古代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决定将表示最高统治权威的“皇”和“帝”合而为一,规定封建国家的国家元首称为“皇帝”,而嬴政自己则称为“始皇帝”,其后代则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传至万万世。现在暂且不说嬴政的“大秦万万世”美梦在他死去数年即告破灭,但是嬴政定立的“皇帝”名称,则一直作为中国国家元首的名称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来袁光头的“中华帝国”皇帝梦只是一场闹剧,最终还是灰溜溜的收场)。
  而“天皇”一词则是出自于大和民族的宗教信仰。不论日本人是否徐福的后代,但是根据史书的记载,日本在中国的三国时代首次出使了当时的魏国,而当时的出使魏国的,正是当时日本列岛最强的国家邪马台王国。后来日本的大和国兴起,并逐渐吞并其他势力,在现在的奈良附近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大和王国,该国自称是太阳神的后代,信奉太阳神为他们的真主,而他们认为自己的首领就是太阳神之子,故称自己的首领为“天皇”。后来大和国就在传说中的神武天皇(不知道是不是徐福,呵呵……)的带领下基本上统一了日本列岛。而“天皇”这一称谓,就成了日本君主的称号。
  可见,由于中、日两国的历史经历不同,就造就了对封建君主称呼的不同。
二、他们的“采取”的改朝换代方式不同
  在中国,一个旧的封建皇朝被一个新兴的封建皇朝所取代,其旧君主往往是被杀死或自刎。而新的统治者不会让旧皇朝的嫡系子孙流传人间,通常都会灭其族。然后由自己来当新的皇帝,以换来一个“太祖”的【言益】号。中国的皇帝是最高的实际的统治者,对臣民有生杀予夺之权。因此,中国的皇帝无一例外地都是专制者、独裁者。而皇帝专权必然妨碍重臣的野心,也必然会在执掌朝政的过程中犯下种种错误甚至是重大罪责,甚至必须为臣下的罪错承担责任。于是,皇帝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社会矛盾的聚焦点,长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臣民对这种专制帝王所表示的“忠”,一半慑于威力,一半出于功利,而非发自内心。这样一来,中国的皇帝表面上权倾天下,威风八面,实际却是暗流汹涌,风雷震荡,一旦昏庸腐败,或滥施暴政,矛盾激化而不可调和,皇位要么被重臣篡夺,要么被人民推翻;即便是殚精竭虑,也难保重臣宠宦大将军们不对皇座龙袍朝思暮想,垂涎欲滴。中国古代接二连三的王朝更迭就是这么演变而来的。
  而日本则不一样。天皇不是实际的统治者,而只是一个象征。天皇的隔绝尘世,一来不妨碍重臣掌握实权,控制朝政;二来无实权就不会犯什么大错,也不会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这样有利于维护天皇制的长久性和国民对天皇的精神信仰。于是,皇统绵延不绝,皇恩浩荡不息,久而久之天皇也就被神化为日本统一与永存的超凡脱俗的象征,近乎宗教信仰。比如,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中有这样的诗句:“天皇本是神,早住云霄上。今又上云雷,筑庐营卧帐。大王本是神,早住云雷上。宫殿隐云间,今朝来拜望。”对天皇的效忠就是对日本国的效忠,效忠天皇成了每一个日本国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甚至不惜献出生命。所以,即使新兴的封建势力即使夺取了政权,他仍然不会篡位,他们会通过就任实权官职的形式来掌握政权,而不会消灭天皇一族。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日本天皇一族可算是世界上最幸运的皇族。
  所以,引用邹强先生的话来说:“中国的皇帝坐不长,若从始皇帝算起,中国的皇帝共有三十六姓,长命的王朝如汉、唐、宋、明、清,都不过二三百年,短命的王朝如秦、隋不过两世,王莽的新朝则只维持了十几年。日本天皇则不同,自从传说中的神武天皇开创天皇制,二千六百多年来,天皇一脉相承,从未改姓,以至今日。”中日两国封建君主的实质,决定了两国君主“改朝换代”方式不同。
三、他们掌握的权力不同。
  在古代中国,皇帝拥有决策一切政务的最终权和最高权,是三军的统帅,独揽军政大权。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皇帝,他们更是拥有了最集权、最专制的权力。如清朝的皇帝,自雍正之后,其宰相(称为军机大臣)完全成为了“跪受笔录”的臣子,所有决策权都收归了皇帝,封建君权至此到达了最高峰。
  而在日本,天皇的命运可谓是一波三折。在平安时代之前,天皇确实享有着九五至尊的荣耀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在平安中后期,随着“院政”和“摄关政治”的诞生,天皇在政治舞台上便黯然失色。“摄关政治”十至十一世纪藤原氏阀族统治的政治形态。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垄断摄政、关白职位,左右国政。年元庆4年(880年)藤原基经任关白,首开其例,到藤原实赖任关白时,摄关政治才有真正的发展。特别是在安和之变(969年)后,藤原氏的摄关地位确立并成为常设制度。十一世纪前半叶,藤原道长、赖通时代达到全盛时期。摄关政治是一种外戚代行政治,藤原北家垄断太政官制,实际上能夺取天皇的权限。一般认为其特点是经济基础开始转向庄园。十一世纪末院政开始。摄关体制急剧衰落。但摄政和关白职位一直保留到明治维新。而在“摄关”、“院政”衰落之际,新兴的武士集团又应运而生。其首脑源氏消灭了另一个武士头平氏后,被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从此,征夷大将军便继摄政、关白、上皇之后,垄断了政治实权,成为了日本的真正统治者。而日本这种精神领袖的角色,就从平安时代后期一直延续至今(中间经历过“光武中兴”和“明治维新”,这些时期,天皇夺回了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