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本原是物质,那么物质从何而来?

如题所述

严格说来,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古书《淮南子》中有两句话解释这一概念:“四方上下谓之宇,往来古今谓之宙。”“宇”指的是空间,“宙”指的是时间。“世界”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与宇宙一词同义,在狭义上仅指地球。在哲学上“世界”一词一般指广义的世界,与宇宙一词同义。

    1、“世界本原是物质”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古希腊哲学家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本原的单一性,他们认为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本原,又叫始基、本体。〖本原[αρχη],原义是开始。《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15页〗

亚里士多德(前384~322年)曾给本原下过一个定义:“万物都由它组成,而它不由任何其他东西组成的东西。”通俗地说,本原是世界上最小的东西。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哲学命题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名言“水是万物的本原”。水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灵魂也是由那些最精致的球形的能动的“原子”所组成。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把实物性的东西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后来在哲学史上产生了物质这一概念。卢克莱修(前99~55年)在书中写到:“我们通常称本原为物质或物的原始物体。”(《哲学基本概念的演变》P27①)

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哲学家则把精神性的东西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前580~500)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因”。柏拉图(前427~347)则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家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世界究竟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根据自然科学的发展,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是宇宙之砖。在西方文字中,原子一词来自希腊文,它的本意是不可分的。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都相信,原子是“结实的、坚硬的不可穿越的和不能打碎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超越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猜测性,但把物质概念归结为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确认了电子的存在,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有结构的,并非最小的宇宙之砖。于是,鼓吹“感觉是世界的本原”的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兴高彩烈,他嘲笑唯物主义者:“物质消失了”。

实践证明,论证世界的统一性不能寻求本原的单一性。外国有一首民歌说明世界在微观结构上是无限的。“大跳蚤背着小跳蚤,小的就把大的咬;小的身上还有更小,一直下去没完没了。”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管仲指出:“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唯物主义者对物质概念做出新的科学定义。思路决定出路,物质定义的旧思路是着眼物质的各种形态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寻求本原的单一性;新思路是着眼物质的具体形态和根本特性之间的关系,寻求特性的共有性。1909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物质概念做出了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LX2-89“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LX2-192

综上所述,第一,世界没有本原。从宏观上看,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从微观上看,物质无限可分,没有最小的本原。第二,物质和精神只能有一个本原的、第一性的;另一个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在唯物主义者看来,物质是精神的本原;在唯心主义者看来,精神是物质的本原。

    2、物质没有本原,物质永恒存在

质量守恒定律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于1756年最早发现的。拉瓦锡通过大量的定量试验,发现了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质量守恒定律亦称物质不灭定律。

(回答完毕,若有价值,请予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17
如果世界本原是物质,那么物质从何而来?物质从精神而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