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

古文翻译,,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个古文开头是
余十一二岁………
求全文的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译文】

北村有个名叫郑苏仙的人,一次做梦的时候进了冥王府,看见阎王爷正在登记刚抓到冥府的人。这时邻村的一位老妇人来到大殿之上,阎王马上笑容满面迎上前去,拱手相让,并奉上好茶,然后命令阎府的差役马上送老妇人转生到一户好人家去。郑苏仙感到大惑不解,便偷偷问冥府的差役:“她只是个农家村妇,有什么功德,能得到冥王的恭敬,还能有转生到那么好的人家这么好的待遇?”差役说:“这位老村妇一辈子没有损人利己的心。一旦有了利己的心,即使是贤士大夫也免不了有过有错而遭报应。因为凡是利己的人必然会损害别人的利益,一切冤怨都是这样造成的,甚至是遗臭万年,都是利己这一念带来的祸患。这位老村妇一生能抑制自己的私心,读书讲学的儒者在她面前都会自惭形秽。大王在她面前当然会倍加有礼!”郑苏仙是个有心计的人,听到此言心中一惊,恍然大悟。

郑苏仙又说,在老妇人来之前,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的进了大殿,自称一生为官,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无愧任何鬼神。阎王爷这时微笑着说:“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应该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但是要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用喝一口,不是比你还廉洁吗?”这官听了又辩解道:“我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啊。”阎王爷又说:“你一生处处求得的是保全自己,有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有负于民吗?有个事情,你怕麻烦而没有上报朝廷,这不是有负于国吗?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因为无功其实就是罪。”当官的大吃一惊,感到非常不安。阎王爷慢慢的回过头来笑着说:“其实只是怪你太盛气凌人罢了。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的好官,转世还是会有冠带的。”于是催促差役马上安排他转生。

就这两件事来看,人的心里极其细微的念头,甚至是一闪而过的想法,鬼神都能够知道,而且看的也非常清楚,即使是贤德之人为私的一念,也免不了要受到责备。观察一下这些其实每天就发生在你的身边,相信吧,事实的的确确是这样的。

【原文】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闫罗王方录囚。有邻村一媪至殿前,王改容拱手,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处。郑私叩冥吏曰:此农家老妇,有何功德?冥吏曰:是媪一生无利己损人心。夫利己之心,虽贤士大夫或不免,然利己者必损人,种种机械因是而生,种种冤愆因是而造,甚至贻臭万年,流毒四诲,皆此一念为害也。此一村妇而能自制其私心,读书讲学之儒对之多愧色矣。何怪王之加礼乎?郑素有心计,闻之惕然而寤。郑又言此媪未至以前,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踧踖,锋棱顿减。王徐顾笑曰:怪公盛气耳,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好官,来生尚不失冠带。促命即送转轮王。观此二事,知人心微暧,鬼神皆得而窥。虽贤者一念之私,亦不免于责备。相在尔室,其信然乎?

【《阅微草堂笔记》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写成的笔记小说。原本有五种,即《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陆续写成。《阅微草堂笔记》的内容与《聊斋志异》相似,是专门讲述鬼怪妖狐故事和善恶报应故事的文言体短篇小说集。但作者并不是为了谈鬼狐而谈鬼狐,而是通过鬼狐故事来劝善惩恶,宏扬儒家教化,申张善良美德。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说此书“虽事涉语怪、实其考古说理之书。”可知它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和丰富的学理内容,乃至使人看作“考古说理”之书。

参考资料

阅微草堂笔记——原文+译文:http://doc.orz520.com/a/doc/2014/0621/2070006.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7

译文

我十一、二岁时,听堂叔灿若公说: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

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一层赭石色,看上去像是药丸。然后,他带着假药丸,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就靠骗几文钱糊口。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

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强盗以为匣子里装有宝物,就追上去抓住了他。

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退回他的财物,还赠了他一些银钱。他急忙拜谢。忽然,一个强盗顿足大哭道:“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

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哇,诸位保重。我也要到甘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告别,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的结果呵。

可惜,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齐某之子的义行未能流传开来。我曾作《滦阳消夏录》诸书,也忘掉收录了。癸丑年三月三日,我住在海淀值班的地方,偶然想起了这件事,便记录下来,以补充地方志记载中的遗漏。这或许是因为孝子的德性埋没,他的灵魂没有泯灭,所以暗暗提醒了我吧?

原文

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卖假药尽孝》

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证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竟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

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踊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乃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惜人往风微,无传于世。余作《滦阳消夏录》诸书,亦竟忘之。癸丑三月三日,宿海淀直庐,偶然忆及,因录以补志乘之遗。倘亦潜德未彰,幽灵不泯,有以默启余衷乎!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年——1798年),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

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说,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6-20
古文翻译,,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个古文开头是
余十一二岁………
全文的翻译:
我十一、二岁时,听堂叔灿若公说: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
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一层赭石色,看上去像是药丸。然后,他带着假药丸,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就靠骗几文钱糊口。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强盗以为匣子里装有宝物,就追上去抓住了他。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退回他的财物,还赠了他一些银钱。他急忙拜谢。忽然,一个强盗顿足大哭道:“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哇,诸位保重。我也要到甘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告别,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的结果呵。可惜,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齐某之子的义行未能流传开来。我曾作《滦阳消夏录》诸书,也忘掉收录了。癸丑年三月三日,我住在海淀值班的地方,偶然想起了这件事,便记录下来,以补充地方志记载中的遗漏。这或许是因为孝子的德性埋没,他的灵魂没有泯灭,所以暗暗提醒了我吧?
第3个回答  2017-06-20
我十一、二岁时,听堂叔灿若公说: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一层赭石色,看上去像是药丸。然后,他带着假药丸,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就靠骗几文钱糊口。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强盗以为匣子里装有宝物,就追上去抓住了他。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退回他的财物,还赠了他一些银钱。他急忙拜谢。忽然,一个强盗顿足大哭道:“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哇,诸位保重。我也要到甘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告别,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的结果呵。可惜,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齐某之子的义行未能流传开来。我曾作《滦阳消夏录》诸书,也忘掉收录了。癸丑年三月三日,我住在海淀值班的地方,偶然想起了这件事,便记录下来,以补充地方志记载中的遗漏。这或许是因为孝子的德性埋没,他的灵魂没有泯灭,所以暗暗提醒了我吧?
第4个回答  2019-07-23
卖假药尽孝
原文:
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证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竟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踊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乃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惜人往风微,无传于世。余作《滦阳消夏录》诸书,亦竟忘之。癸丑三月三日,宿海淀直庐,偶然忆及,因录以补志乘之遗。倘亦潜德未彰,幽灵不泯,有以默启余衷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