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 、 羯人、 鲜卑人 是白种人吗?

如题所述

匈奴、鲜卑、羯族都具有一定血缘关系,游牧民血统很混杂的,因为他们流动性很强,而且各种民族杂居,都有可能带有白人血统,但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有白人血统也只会是很稀少的,毕竟数量摆在那,地理位置上也更靠近东亚,所以就算有也会被稀释掉。

匈奴和鲜卑都是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匈奴比较古老,据说是夏朝遗民,鲜卑应源于东胡,鲜卑和羯族混有匈奴血统,鲜卑是由匈奴分裂形成的部落,属于东北的东胡族融合部分匈奴形成的,羯族就是匈奴的小部落。

纯匈奴人是属于黄种人北亚类型,后代匈奴一直融合有汉族血统(黄种人东亚类型,实际上很多汉民也有匈奴北亚类型的血统),属于东亚类型混北亚类型。

纯鲜卑人是黄种人东北亚类型,后代混有匈奴的北亚类型,在后来混有汉族东亚类型,根据基因检测其黄头发的特征是因为地理环境影响加上缺乏某些元素导致的,并非白人基因导致的。

羯族是杂胡 (主要蒙古人种),不过有可能带有西域康国以白人血统的混血民族

无论是匈奴人还是鲜卑人都是黄种人,可能带有少量白人的高加索基因。羯族是杂胡 (主要蒙古人种)有可能带有西域康国白人血统的混血民族

属于黄种人北亚类型和东北亚类型,带有部分混合类型,部分人混有高加索白人基因,不过大体上还是属于黄种人,有白人血统也是可以少到忽略不计那种。不过羯族有可能是以白人血统为主的混血民族,有可能起源于西域的康国。




1.匈奴人种相貌

分子人类学对匈奴墓葬的分析显示,南匈奴基本处于古华北人种和古北亚人种的过渡区间内,北匈奴则包括欧亚混血的南西伯利亚类型以及少量高加索人种的塞种遗存。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额金河匈奴时期墓葬遗址的基因分析推测,匈奴人群父系成分有C3*、N1、R1a、O3、R1b、O2*、Q1,相当多元的群体。

额金河匈奴时期墓葬遗址的基因分析推测(前3世纪-2世纪)

匈奴_c组:这个组全部是C3*应当问题不大,未测DYS389I。

匈奴_25A:SNP测出来是N-TAT,从匹配关系来看很可能是N1c1-M178。

匈奴_26:O3a3c-M134*和O3a-M324*都有可能。

匈奴_28:389II=30在R1a1a-M17中相当常见,推测为R1a1a-M17。

匈奴_36:匹配的是印度的H和日本的D,都在北亚少见,必要等等今后的样本。

匈奴_57、58:匹配C3*-M217和G2-P15,整体而言还是C3*-M217的可能性较大。

匈奴_65:R1a1-M198或R1a1a-M17。

匈奴_69:R1b1b2-M269,测到的位点相对较多。

匈奴_70、72、73:70、72、73的STR是一致的,70号考察的位点更多,可以判断是R1a1-M198。

匈奴_81:确定为Q,但无完全匹配的Q。

匈奴_92:虽然现在M120的样本也非常有限,但还是见到一例匹配山西M120样本,389II分别是30和29,地域也在邻近地区。加上81号确定为Q的匈奴样本与西北裕固族的P*(未测Q)匹配,以及蒙古族测到的Q也主要为M120,这样,较为肯定匈奴的Q应当为Q1a1-M120。

匈奴_84:目前分别放开1个位点后,可以O3-M117、N1c1-M178、Q1a-MEH2匹配。

匈奴_84bis:虽然只有3个位点测到,但组合很独特,只找到2例O2*-M95的样本。

匈奴_88、94:可以匹配O3-M122以及K-M9,其中K-M9因为出自西南样本,且较少见,相对而言还是O3-M122的可能性更高的一些。

匈奴_95:也未见完全匹配,分别放开一个位点,应当还是以M117或者M324*匹配的多。

一部分匈奴人也呈现出一定的高加索人种特征。这些匈奴人母系主体是D,和现代内蒙东部的蒙古人比较类似而和外蒙人khalkh人有差异,同时还有比较高的A和Z,和外蒙西部的图瓦等部族可能有亲缘关系,而古代匈奴人有5%个体为U等白人母系。

内蒙古察右中旗七郎山墓地魏晋时期16例拓跋鲜卑遗存与内蒙古商都东大井目的东汉时期拓跋鲜卑mtDNA遗传学分析显示,拓跋鲜卑和匈奴具有最近的遗传距离,皆表现为典型的亚洲单倍型组类型,但在46个匈奴个体中有3个属于单倍群为U的欧洲类型。拓跋鲜卑首先具有与鄂伦春人最近的亲缘关系,其次才与匈奴表现出比较近的分布关系。总之,匈奴人群在人种学上血缘关系是很复杂的。 [5] 

任尚等追杀北匈奴单于之战后,东方的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余下的匈奴约四十万人被鲜卑吞并融合。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鲜卑人政权北魏所灭。根据《虞弘墓志》新考,虞弘是隋代的铁弗匈奴赫连氏大夏国后裔。虞弘是西欧亚单倍体群U5,在欧洲有着11%的发生频度,在欧洲中石器时代人骨中已测到多例U5,但最高频度发生在极北的萨米、芬兰等人群。而虞弘夫人的单倍型类群G,常见于东亚、中亚等地,最高频度发生在西伯利亚东北部族群。

2.鲜卑人中某些部具有白种人特征。

晋明帝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宫人,《晋书·后妃传》未载其出身,《晋书·明帝纪》称其为“燕代人”,据《晋书·地理志上》:“起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晋书·刘聪载记》称“鲜卑之众星布燕代”,足见燕代地区是鲜卑人的主要分布区,暗示荀氏是鲜卑人。

《世说新语·假谲》载王敦称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其相貌特征是“黄须”。《永嘉行》载:“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注引《异苑》所载王敦语作:“黄头鲜卑奴”,并加以解释:“帝所生母荀氏,燕国人,故貌类焉”。黄头指的是金发,黄须指的是黄胡子,可见晋明帝的相貌特征就是金发黄胡子,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晋书·明帝纪》亦载王敦称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明确指出晋明帝的相貌与其母族相近,说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种人的特征。既然晋明帝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其生母荀氏应为鲜卑人。

可见鲜卑人具有黄发的特征

3.羯族

《晋书》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载:“石勒字世龙。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魏书》卷九五《羯胡石勒传》云:“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羯人入塞之前,隶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

王仲荦认为:羯人是石国(粟特族之一)人,又据《魏书》有者舌国,《隋书》有石国,都柘折城,即今天的塔什干。据此推断,石勒的祖先可能就是石国人,移居中原后,遂以石为姓,其祖并为部落小帅。

七十年代以来,童超经过多方考证,认为羯人是中亚康居人,但羯人不是被康居人所征服的南部农业居民——索格底亚那人,而是康居(羌渠)游牧人。两汉时期,康羁属匈奴,因而可能有一部分人随匈奴东来,转战于蒙古草原,其后又随之南迁,逐渐内徙于上党武乡一带。因为他们既是康居人,又是匈奴的附庸,故称:“匈奴别部,羌渠之胄。”这个论证与文献记载更为切近,较为可信。童超:《关于五胡内迁的几个考证》,见《山西大学学报》1978年4期。

在历史上闪光的时期非常短暂,仅仅于五胡乱华时期建立了在地方割据的少数民族政权。

羯族也在学习汉文化,受到汉族的熏陶,符合当时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互补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潮流。但是其政治统治过于残暴,让当时统治下的各族人民饱受其苦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2-18
匈奴人、鲜卑人是黄种人,羯人是白种人。“五胡”当中只有羯人源自西域,冉闵杀胡(主要是羯人)时,一些汉人因为“深目高鼻多须”,外貌类似羯人而被误杀。 追问: “白匈奴”一词怎么解释呢? 回答: “白匈奴”并不是真正的匈奴人,真正的名称是“嚈哒人”,因为发源地在西域东部靠近匈奴故土,但却是白种人,西方史学家称他们为“白匈奴”。 有一种说法认为嚈哒人是古代大月氏人的遗裔,巧的是另一种说法认为羯人也是月氏人的后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4-18
匈奴人是黄种人,羯人和鲜卑人是白种人。 史记记载,匈奴人是炎帝部落后裔,炎黄子孙都是黄种人,匈奴人自然是黄种人。 而据学者陈寅恪的考证,羯人来自中亚的石国。 鲜卑人在西晋时期有“白奴”之称,白奴就是他们是白种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