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不借鉴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而是杀了大部分功臣?

如题所述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事件,是各朝开国皇帝对开国功臣最好的待遇,纵观历史各朝各代皇帝开国后,大批的功臣一般都不会留下活口,除非皇帝内心中认同的,而这些人的功绩与获得的奖励是成反比的。

例如:韩信。韩信帮助刘邦开国后,虽然获得了封侯的殊荣,可不久后还是被杀,就是因为他威胁到了皇帝老子的地位。明朝的朱元璋比起汉高祖刘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建隆元年,宋太祖平定了叛乱,天下基本平定,可宋太祖忧心忡忡一点都开心不起来,具体原因是由于:北宋刚刚建立不久,居然就有人敢反叛,这样的事件放到五代十国算不上稀奇,可现在大宋已经建立,宋太祖肯定不希望这样的局面反复重演。

大臣赵普是北宋的大才子,精通治国之道,宋太祖非常虚心的请教赵普:唐末后没有十几年,为什么更换了那么多的王朝?有什么办法能抑制这样的情况发生吗?我不想让这样的悲剧加在北宋的身上。

赵普耐心的回答赵匡胤的问题:唐末后,各地军阀割据,君弱臣强,这是发生夺权篡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算现在的藩镇诸侯都是陛下您的兄弟,难免手下强行逼迫他们造反呀,因此只需将军权收回,大宋必定安稳长久。

宋太祖听后,立马摆酒宴将一些把自己扶上皇位的老兄弟,叫到一起喝酒,笑着说:现在大家可谓都是功成名就,可我每天都睡不好觉,还不如你们呐,想当初没有你们我怎么可能做到这个位子上呢?

众人大惊,认为皇上要挥刀斩除异己了,立马说:皇上天恩浩荡,天下谁人敢怀有异心,臣以老迈,还请陛下允许臣告老还乡。此话一出聪明的大臣都纷纷附和,有几个不长眼的,依旧还想霸占着自己现在手中的权力。

可皇上听了这些人的话,只说了一句:告老还乡老兄弟,可是获得大批的土地一级爵位但没有参与政事的权利,不告老还乡的也罢留在朝廷中便是,朕可以和你们每天叙旧,随机哼了一声。这些人听后全部都选择了告老还乡。

因此北宋朝廷能存在很长时间的一个原因就是赵匡胤把这些手握重兵的大臣赶回来其老家养老,在各朝各代开国皇帝立马算得上是比较仁慈的。

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

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不久,大肆屠杀开国功臣,胡惟庸案、蓝玉案、李善长案一桩桩一件件的惨案,直接牵连了成千上万的开国功臣以及其后代,著名的火烧庆功楼事件虽然是杜撰,可无疑说明了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铁证。

汤和能够免于此难的原因很简单,当初开国之时以汤和的功劳绝对能够成为公爵,可朱元璋为了测试汤和故意封他为伯爵,这种事情放到谁的身上都会暗地里数落朱元璋,可他不光没有,甚至在锦衣卫的监视下大肆夸奖朱元璋。

要知道当时的汤和并不知道锦衣卫在监视自己,因此汤和获得了朱元璋的好评,免受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的牵连,要知道当初与蓝玉说了一句话的功臣都有可能成为蓝玉的同党,蓝玉与汤和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他没有被牵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功臣,而不像赵匡胤一样放其回老家安详晚年

首先要从朱元璋以及赵匡胤当时面临的处境来看,朱元璋的野心非常大,要想让自己的子孙长久的将朱家江山万古流传,这些人的存在绝对是阻碍,功劳太大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这些人仰仗着有免死金牌,为非作歹,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赵匡胤的威望很高,不然这些节度使当初一定不会把他推上皇位,赵匡胤能够选择放其回家就是告诉这些人我活着你们不敢动大宋的江山,我希望你们能够回老家安享晚年,不回也可以,那就来试试我赵匡胤的手段。可以看出赵匡胤比朱元璋的度量以及胆子大多了。

朱元璋害怕放虎归山,等自己死后这些人乱来,可赵匡胤根本不怕,这就是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这些人,而赵匡胤本身就很有实力,这些人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因此可以杯酒释兵权,朱元璋害怕这些等自己百年后谋反,这便是二人最大的差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30

历史上杀功臣的皇帝绝对不止朱元璋一个,但杯酒释兵权,动之以情就能将功臣手中的兵权收回的皇帝,那就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一人了。所以赵匡胤与功臣之间的和谐是有特定条件限制的,朱元璋那时达不到那种条件,甚至局势更加险峻,于是屠杀功臣成为朱元璋巩固江山的唯一手段。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都知道赵匡胤的皇位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而是陈桥事变,他的部下将黄袍披在他的身上,拥护他成为皇帝。也就是说赵匡胤的皇位是那些部下拱手让给他的,他与部下之间的情谊确实比一般开国之君与功臣们要深厚些。毕竟皇位面前,有人甘心俯首称臣,这种忠心与情谊是真挚的。

之后赵匡胤就建立了北宋王朝,而且他也做到了对部下的承诺,每个人都得到了高官厚禄,当然也包括那实打实的兵权。可就在赵匡胤称帝的半年后,两个节度使起兵反了赵匡胤,为此赵匡胤费了不少功夫才平叛成功。而更让赵匡胤后怕的是,有兵权的功臣们会不会再次来场黄袍加身,也有一天反了他呢?

于是某一天,赵匡胤将功臣们都拉进皇宫喝酒,先是叙旧,然后旁敲侧击地告诉功臣们,安心享富贵才是人生赢家。之后第二天功臣们就都纷纷向赵匡胤请辞,告老回乡,赵匡胤就顺水推舟,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不费一兵一卒,收回了兵权,并且保全了他与功臣之间的情谊,皆大欢喜。

似乎历史上能做到像赵匡胤这么成功解决功臣问题的皇帝,还真就没有,就连东汉情商超高的刘秀,也不得不对功臣真定王刘杨动武,所以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几乎就是一个奇迹,一个开国之君与功臣之间的奇迹。

当然那时的赵匡胤不过三十多岁,正值精力充沛的年纪,再加上赵匡胤最初定下的继承人,是能力出众且年纪不小的弟弟赵光义,所以北宋的皇权可以说没有一点内部危机,至少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前没有。而且还有他与部下功臣们的那些情谊,于是杯酒释兵权的发生就合乎情理以及顺理成章。

也就是说赵匡胤这样成功劝退功臣们,让他们乖乖交出兵权,不过是赵匡胤思谋得当,让北宋初期的皇族内部非常团结,并且他有威望与能力,可以压得住那些拥护他登基的功臣部下。这种特定的条件,还真不是哪朝哪代都可以有的。所以除了赵匡胤,就没第二个皇帝,可以这么兵不血刃,解决功臣兵权问题。

朱元璋的困境

虽说朱元璋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开国之君,但朱元璋的起点很低,他没有嫡系部队,他是投靠起义军发家的。甚至他连个像样的出身都没有,他也就没有多少威望可以聚集一群人死心效力于他。不过朱元璋靠着能力,确实打出了一片天地。

正是因为朱元璋的能力,他身边也有一些功臣,有人善谋,有人善战,最后在朱元璋的带领之下,建立了大明帝国。他的功臣们也得到了厚封,似乎所有的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看似皆大欢喜,其实暗潮汹涌。

且先不说个人野心问题,就说这个功臣之间的封赏,就有人欢喜有人忧。所以朱元璋对于这些功臣也是无可奈何,尤其是在明帝国初期,他还需要功臣们帮自己稳定江山,对于功臣们,他只能以安抚为主。甚至很多功臣都不顾忌朱元璋的皇帝威严,比如蓝玉,他在出征讨伐北元余孽之时,蓝玉强占元王妃,以至于王妃羞愤自杀而死。

这事朱元璋知道后,巨怒不已,但也不曾问罪于他。还有淮西派系在明帝国前朝那像蜘蛛网一样的朋党关系,朱元璋也只能睁一眼闭一只眼。可见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对于功臣有很多无可奈何,但他选择稳固江山为主,所以对于功臣,朱元璋给予了最大的宽容。

如果不是因为明帝国的皇储早逝,朱元璋执意立下年幼的皇太孙为储君,那么明帝国的皇族内部不会出现主少国疑的困境,朱元璋也就不会磨刀霍霍向功臣了。

也就是说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这个带头大哥都压不住功臣们的蠢蠢欲动之心,更别说他的长子早逝,年幼又羸弱的皇太孙,也就是建文帝可以压得住这些功臣们。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没事出来闹腾一下,明帝国不亡,也得元气大伤。所以朱元璋容不下这些功臣们,再加上他日渐老迈,谁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倒下,因此杀戮功臣,是快速简单粗暴,且最有效的办法。

简单点说不是朱元璋不想皆大欢喜,像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保住他与功臣们之间的主仆情谊,只不过原本他与功臣之间的关系就薄如蝉翼,再加上他的皇位交替危机四伏,他不得不用杀戮,解决功臣们对大明帝国的隐患。

而赵匡胤的成功释权也是在特定情况下的少数案例,毕竟没有多少功臣能铁杆到在皇位面前,为了情谊,让大哥称帝。所以朱元璋别说可以像赵匡胤这样,就连其他开国之君那徐徐图之的路,他都走不通,谁叫他困境重重呢?

第2个回答  2021-06-30

两个人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所以朱元璋不能像赵匡胤那样釆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功臣的权力。

两个人的出身不同,当皇帝的方式不同,害怕下面人效仿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是靠发动军事政变夺得皇位的。因此他害怕手下的武将效后他,也靠手中撑握的兵权来个军事政变。所以他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武将(这里不是功臣,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兵权,使他们手中没兵。

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是靠造反打下的天下,他手不的一帮功臣都是跟着他一起造反的。因此他太了解这帮人了,都是天不怕地不怕地主,都是在死人堆里滚出来,造反起来不要命,不是给几个钱就能打发了的。在造反前他们的身份都一样,造反成功老朱才当皇帝,因此朱元璋害怕他们学他,也造反当皇帝。

赵匡胤是官僚子弟,对当官的贪污腐败不是太痛恨,因此他只要安全。朱元璋是赤农子弟,父母是饿死的,自己是乞丐,因此他十分痛恨官员贪污腐败和违法犯纪

赵匡胤的父亲大小是个官,家里比较富足,而且还生活在西京。同时赵匡胤自己也是一名将军,对官员贪污腐败早已司空见惯。所以他对官员爱财贪污两小钱不是太反感,他所关心的是军权的安全。因此武将只要交了兵权,他就给他们很多田地金银,让他们去当富家翁。

朱元璋是赤农出身,家里没有一分田,父母都是饿死的,自己也是一名乞丐,所以他十分痛恨贪官污吏。因此他绝不会拿金钱去换权力,让这些功臣到地方去欺压百姓。况且朱元璋所杀的功臣并不都是冤杀,胡惟庸、蓝玉首先是干了大量违法乱纪的事的,胡唯庸打算谋反,蓝玉飞扬跋扈,其它的功臣都或多或少的干过违法的事,象李善长。

赵匡胤要的是兵权,是要改革国家体制,实行文官治国。朱元璋并不缺兵权,他主要是整顿吏治,消除隐患。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面临的是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坐大、武将割据的剧面,武将凭借手中的兵权频繁发动政变,推翻朝廷自己当皇帝。所以他要收回武将的兵权、钱权,改革武将节度使管兵、管钱、管粮、管民的问题,要实行文官治国、文官管兵,因此只要武将放弃兵权就可以了。

朱元璋并不缺兵权,他建立的明朝是遵从宋制,实行的也是文官治国。他所要整顿的是吏治,是违法乱纪的官员,而开国功臣首当其冲,他们最容易居功自傲,最容易干违法乱纪的事,而且他们作乱起来只有他朱元璋能管得住他们,所以朱元璋怕他死后孙子朱允炆管不住这一帮功臣,只有杀了最放心。

其实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并不高明,以金钱收买武将,导致后来宋朝土地兼并严重,富无节制,官员贪污腐化,出现问题多多,远没有朱元璋一杀了之收到的效果好。

第3个回答  2021-07-16

因为时代不同,统治者不同,功臣将领也不同,朱元璋和宋太祖选择对功臣的处理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

首先,我们看下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历史上,家天下的性质注定了君王对开国名将的矛盾:一方面皇帝需要功臣为自己开疆拓土,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他们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于是,处理开国勋贵成了历朝历代的重要问题,而在处理开国勋贵上,大多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一是以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为代表的杀功臣一派,而是以唐朝为代表的留存派,三是以东汉光武帝刘秀和宋太祖赵匡胤为代表的杯酒释兵权一派。

其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被认为是最成功、对待功臣最友好的方式之一,开国将领虽然失去了兵权,却保住了荣华富贵。

而赵匡胤能实施杯酒释兵权政策,离不开宋太祖赵匡胤的智慧、胸襟和名将们自己智趣,也离不开宋朝初年的富裕的财政收入。

其次,我们看下朱元璋,为何不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决功臣问题。

朱元璋没有采取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决开国将领的问题,和明朝当时的特殊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朱元璋在开过后不久,当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将领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朱元璋起初也想着让将领们主动的交出权力,但将领们并不想失去手中的兵权,再加上北部边疆不断出现战争,朱元璋靠杯酒释兵权的办法一举解决将领拥兵自重问题变得不切实际。

从朝廷的实力来看,宋朝初年虽然也是从五代十国的战乱中走过来的,但宋太祖赵匡胤在黄袍加身时,已经做好了相对平稳接受柴家江山的准备,北方相对安定下来,而在征讨南方时,蜀地政权的投降,南唐的相对容易平定,让宋朝北方和新统一地区的经济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宋朝经济上相对富裕。

明朝则不同,元末的天灾人祸,黄河决提、战乱四起,致使明朝统一初年经济凋敝,国家财政收入相对恢复较慢。

这就从财力上决定,明朝没有宋朝那样充足的财力支持恩养开国勋贵。

最后,朱元璋的个人自信力比不过宋太祖,只有杀了才放心。

朱元璋小时候经历的苦难远在宋太祖赵匡胤之上,年轻时经历的苦难、凶险,让他变得多疑不自信,更担心将领们造反。

所以,朱元璋即使能实现杯酒释兵权,也不会放心。对于朱元璋来说,只有杀了他们才放心,比如朱元璋最后连已经退休的李善长都不放过,就是鲜明的例子。

所以,因为时代的不同,统治者和开国勋贵的不同,以及国家实力的不同,朱元璋没有采取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决武将功臣问题。

对此,大家认为呢?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历史知识,敬请您的期待!

参考文献:

《宋史》,《明史》。

第4个回答  2021-06-24
一是两人性格不同,朱元璋比宋太祖更多疑;二是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朱元璋的一些开国功臣到后期开始擅权,朱元璋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方法处理;三是宋太祖本身就很有实力,而朱元璋几乎是靠这些功臣打下的天下,自然担心就多一点。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