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得两份功劳钱,一个,是遗属的钱,一个是烈士的钱,为什?

如题所述

我觉得应该相信组织,组织上给多少就是多少。相信组织,依靠组织。

分享一则故事:

社长有一位朋友,平日里虽靠捡瓶子为生,对世事却看得分外透彻。他说,既然不相信组织,那组织也只能如此了。这话,社长深以为然。

还是从1927年那个秋天说起吧。那年秋天,他带着两营人、七百多条枪上山打游击。期间部队被打散,最狼狈的时候,他身边仅有四十来人。他手下唯一的团长(实际只有两个被击溃的营),带头哗变,企图拉走队伍投降。
创业维艰,筚路蓝缕,他力挽狂澜。他说,要执行三大任务,一是打仗消灭敌人,二是打土豪筹款子,三是做群众工作。他说要有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打土豪款子要归公,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他说要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偿。他说,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进。
他就像一位父亲,谆谆教导自己懵懂的孩子。就这样,他把队伍给拉了起来。然而,他前脚打赢敌人第一次“进剿”,后脚就被上面给撸了。上面说他“行动太右,烧杀太少”,“右倾逃跑、枪杆子主义”,取消他一切口内职务。因为误传,他最为珍视的口籍,也被开除。
他深受打击,但他相信组织。果不其然,误传澄清,他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湘赣边区面积达七千余平方公里、有五十多万人口,“是为边界全盛时期”。
熟悉的剧情,再度上演。在上面蛮横指示下,他左支右绌。边区一度只剩上山丁点势力,“山下则为敌人的势力”。
他没有气馁,他仍旧相信组织。他说,打仗就如下棋,下错一着马上就得输,取得教训就行了。听到敌人撤军的喜讯,他欣喜挥毫: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当再次与组织取得联系时,他又被委以重任。
进入1929年,他着手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山区辗转腾挪的生活,是艰苦的。部分同事不理解他的想法,他们之间产生了分歧。恰逢上面派来新同事,带着远方圣地光环而来。圣徒,仿佛是那脚踩七彩祥云的孙悟空。他,被迫离开前线。
他病倒了,病得很重。远方的圣地,甚至为他撰写了评价颇高的“讣告”。他快要死了,但他仍相信组织。在他的健康正恢复的时候,组织再次对他委以重任。他,重新回到了领导岗位。
他说,口口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口对口口实行绝对的领导。这些,后来都成了颠不破的真理。
在他的领导下,湘赣、赣南、闽西三块根据地蓬勃发展,先后粉碎敌人“三次”围剿。他忙里偷闲,揶揄道“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听到这话的蒋某人,想必会气抖冷吧。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的喜悦余存,他的处境却越发艰难。他违背圣地的旨意,上面的人对他展开严厉的批评。得益于那张“讣告”的荫佑,对他的批评没有点名。
他顶着压力,继续毫无保留的工作。“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他的工作很出色,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但上面很生气,因为这些不是圣地设想的胜利。他再次离开前线,到后方“养病”。
这次,他的情绪很大。不是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因为“教条主义真(会)害死人”。抛开情绪,他任劳任怨,出色完成了组织交付给他的政府工作。
但他的处境并没有好转,反而愈发艰难。他被上面视为异端,与他交流的人,都被视为“小组织派别活动”。他被彻底的孤立了,“那个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
没人上门,他就看书。他阅读大量马列主义著作,总结革命经验。三个月后,他才第一次获得工作机会。此后,他的处境有所好转,但仍“不顶事”。
万里征途前夕,他差点不能随军出发,但他始终相信组织,坚定理想信念。不论遭受多大的委屈、多大的挫折,他始终如一。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他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说,一定要相信组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