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来历和故事

如题所述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相传当地有一 个爱弹瑟的人, 他有两个独生子也都很喜欢音乐,想将瑟占为已有,父亲只好把瑟一劈两半,两个儿子一人一半。因为这件新的乐器是两生的,于是就称他为筝。这种称谓最早见于汉人刘向的《九叹·忧苦》。这种称谓绵延了近两千年,“秦筝”则成了筝的专有名词

据史料记载,汉、晋以前张12根弦,唐、宋以后增为13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15至16根弦。采用丝弦,每弦置一柱(也称马或雁足),移动柱位可调节音高。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流行21弦筝。通长约130厘米,改用钢弦或尼龙缠钢弦。近年来也有增至24或26弦的筝。一般都依五声音阶定弦,有时也用七声音阶定弦。 

筝的音色悠扬、典雅。弹奏时可左右手并用,也可右手弹奏,左手按揉,产生吟、滑音效果。演奏手法非常丰富。现已成为重要独奏乐器,也常以歌舞伴奏。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出水莲》等。

扩展资料

古筝音乐在古代就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娱乐性表现得比较突出。弹筝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别是文人把古筝艺术融入诗词歌赋中,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民间,筝乐出现在职业艺妓的表演中,在大众娱乐场所、酒楼、歌馆进行,听众广泛,也更具娱乐性。现代社会,很多大型的文艺演出上,经常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古筝演奏,深受大众的喜爱。许多人学习古筝就是因为喜欢它的音色和弹奏时优雅的感觉,把从在古筝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和无形中获得的修养,运用到生活中去,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各种古筝音乐的创作中,作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见解和价值判断,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感知到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价值判断、伦理态度等。一些优秀的作曲家在创作时,不仅是用声音来抒发一种情感,而且能够通过情感的抒发和逻辑发展来表达一种哲理,这同时也是音乐作品的意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筝 (弹拨乐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据传说,有一位神,拥有一台二十五弦乐器,但是他有两位天才的女儿也喜欢使用这件乐器演奏。到了两个女儿成年的时候,神希望有一位女儿能继承这把乐器,但是最后两个女儿都想得到它,神感到很为难,以至于最后无计可施,只能把乐器一分为二,一个有十二弦,另一个有十三弦。
但是神却惊奇的是,新的乐器音色圆润,比原来的声音更美丽。于是,高兴的神给新乐器取了一个新的名称为筝。
“筝”字,就是这件乐器的名称,有着发音相同的争字,意思是“争论”或“争议”。中国汉字的由来,表示这件乐器很早以前可能是用竹子做的,不过在今天,这是不同的。
这个神的故事可能是真实的,不过根据中国汉字的起源,很可能是古筝这件乐器引用了这个典故,即古筝很可能是一个接近某种乐器的声音。这在中国文学中国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古代诗歌中,古筝的声音常常被描述为“筝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