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文是死于混乱中还是客死他乡还是他没死

如题所述

以下节选自《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段推理,力争发现历史背后隐藏的真相,在这段推理过程中,我们将得到三个推论: 首先,从上面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胡濴的使命确实是寻找建文帝,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还如此兴奋,其原因我们也已经分析过了,除非已经完成使命,胡濴是绝对没有胆子敢擅离职守的。 由此我们得到推论1:胡濴完成了他的使命,带来了建文帝的消息。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胡濴到底对朱棣了什么? 这似乎是个死无对证的问题,但其实只要在推论1的基础上抓住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推理辨别,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那个夜晚两人交谈的内容。 胡濴深夜到访,会对朱棣些什么呢?有以下几种可能: A:我没有找到建文帝,也没有他的消息,这么晚跑来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 结论:不可能 原因:朱棣不会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B: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经死了。 结论:不可能 原因:虽然本人当时并不在场,我却可以肯定胡濴告诉朱棣的绝对不是这句话,因为在史书中有一句极为关键的话可以证明我的推论 “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吗,“漏下四鼓乃出”!如果一个人已经死掉,就算你是验尸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讲这么长时间,胡濴为人沉稳寡,身负绝密使命,绝对不是一个喜欢废话的人,所以我们可以认定,他告诉朱棣的绝对不是这些。 我们就此得出最后的结论C C:我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结论:很有可能 原因:以上两推论皆不对,此为所剩唯一可能的结论。 就这样,我们结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个推论. 推论2:胡濴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结合推论1和推论2,我们最终来到了这个谜团的终点——建文帝对胡濴过些什么? 这看上去似乎是我们绝对不可能知道的,连胡濴对朱棣了些什么我们都无法肯定,怎么能够了解到建文帝对胡濴过什么话呢? 其实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是可以知道的。 因为建文帝对胡濴过的话,必然就是胡濴和朱棣的谈话内容! [376] 胡濴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四处找人聊天的那种官员,他肩负重要使命,且必须完成,当他找到建文帝并与之交谈后,一定会把所有的谈话内容告诉朱棣,因为这正是他任务中的最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在那个神秘夜晚胡濴告诉朱棣的,正是建文帝告诉胡濴的。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只要知道了胡濴和建文帝的谈话内容,就能了解胡濴和朱棣的谈话内容,那么胡濴和建文帝到底谈了些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谈论天气好坏,物价高低等问题,当年的臣子胡濴除了向建文帝行礼叙旧外,其谈话必然只有一个主题——你的打算。 陛下,你还活着,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给了胡濴一个答案。 而在那个神秘的夜里,胡濴告诉朱棣的也正是这个答案。 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这看上去也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然而事实上,我们是可以了解这个秘密的,因为这个秘密的答案正是我们的第三个推论。 解开秘密的钥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是疑始释” 解脱了,彻底解脱了,二十年的疑问、忧虑、期待、愧疚、恐惧,在那个夜晚之后,全部烟消云散。 需要明的是,我们同时可以推定胡濴与朱棣谈话之时,建文帝应该还活着。 因为胡濴是一个文臣,之后他还因为在此事上立下大功,被任命为尚书,并成为了后来的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之一,在寻访过程中,为了保密,他一直是单人作业,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是干不出杀人灭口的事的。而他深夜探访朱棣,也充分明了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向朱棣通报过建文帝的消息。 当然,在谈话之后,朱棣会不会派人去斩一下草,除一下根,那也是很难的。 不过我愿意相信,朱棣没有这样做,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灭绝人性的人,他的残忍行为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也变成了一个老人,并且得到了那个答案,他也应该罢手了。 推论3:答案 “二十年过去了,我也不想再争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我相信,这就是最后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的答案才能平息这场二十多年的纷争,才能彻底解脱这两个人的恐惧。 坐在皇位上的那个,解脱的是精神,藏身民间的那个,解脱的是。 我不会再和你争了,做一个好皇帝吧。 我不会再寻找你了,当一个老百姓,平静地活下去吧。 希望对你有所了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4
朱允文的下落有两种说法:
“史书“说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野史传说
据说,朱允炆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