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 语文教师的范读的效果

如题所述

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上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范读是一门口语艺术,是教师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运用标准语音、无声语言、朗读技巧来营造文本情境,作用于受教育者的重要教学手段。它为教学目标服务,在实现教学要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示出多种功能。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它还可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提高欣赏的水平。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范读作为教学手段有三种功能:①示范功能。通过言语艺术来传达课文的内涵,让学生去感受模仿。②启发功能。教师有意识的停顿,音高、音强的把握等,都是表现文章内涵的,学生通过听读,更清晰、准确地领悟课文的内涵。③感染功能。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情绪受到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感悟课文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范读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9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人基于人的直觉语言知识、既成观念和感情倾向对于言语对象的整体直觉”。然而,人的语感是如何形成的?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和语感的心理表征方式是什么?对此人们充满了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先要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之后才会产生语感,所以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读的兴趣,才能产生读的愿望,这时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听一位老师的语文课,课上老师花了近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了两遍课文的录音朗读。录音中的朗诵者估计是名家,声音训练有素,清脆悦耳,张驰自然,但不知为什么课堂效果并不好,大部分学生昏昏然,我也觉得录音机播出的声音颇有些隔靴搔痒的味道。课后我与这位教师进行听课交流,我建议她如能在课堂上亲自范读,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她却面露难色,理由是课文太长,全部投入地范读,感觉嗓子吃不消,而且觉得自己读的肯定不如名家读的好,况且这段音频是她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才从网上下载成功的,如果不用太可惜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普遍性,随着电化设备在学校的普及,很多教师都喜欢在课堂教学时放录音磁带,这是有必要的。但是,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绝不可少,教师的示范朗读自有放录音磁带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应当重新认识课堂范读的价值。我在这方面感受比较深,多年来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及语文教学工作,自己在教学中一直坚持范读,虽然很费嗓子,但我觉得学生反映比较好,所以多年来一直坚持,我觉得对学生的指导作用还是比较突出的。每次当我范读时,我都能感受到学生的投入及深深地震撼,因此我乐此不疲。语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内隐学习,而语感的心理表征也就是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同时,语感素质的提升和发展也需要外显知识的强化。学生有了语感的提高,对他的理解能力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地提高。
一、教师示范朗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

放录音磁带,只能单方面训练学生的“听”,而示范朗读则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又有意识地去观察老师朗读课文时的表情及形体动作,这就多了一个“看”的训练。这样一来,多种感觉器官协调工作,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听一位老师执教《小动物上体育》,当她指导朗读时几次要求学生放下课本,“看”老师读。她给书中每一个角色的语言在声音上化了妆,读得深情并茂:体育老师的声音慈爱温和,小螃蟹的声音幼稚得意,小马的声音活泼可爱。老师在朗读的同时伴之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把课文中几个角色的语言和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发现,学生看老师范读时,神情专注极了。他们的表情随着老师的表情变化而变化,眸子里闪着渴望学习的强烈愿望。看老师范读后,学生的朗读劲头十足,朗读特别动情,朗读特别有味,不仅语气、语调,就连老师的表情也“仿”到家了,一颦一笑,一招一式,全都模仿得像模像样。可见,示范是多么重要,看老师有声有色地范读的指导作用是多么巨大!
二、教师范读是教师对文章的成功的二度创作。

优秀的教师范读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认识和情感倾向。
优秀的教师范读,会一下子把学生们带入课文的意境中,带入作者所描述的美丽神奇的艺术世界之中。古人云:“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教师示范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比如教师在朗读《珍珠泉》这类文质优美的文章时,要读得轻柔、抒缓、恬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朗读《长征》这类诗词作品时,要读得激情昂扬,突出那种气势磅礴、排山倒海之势;朗读《赠汪伦》这类古诗时,要读得有韵味,突出抑扬顿挫……当然,文章的体裁不同,朗读的语气也应有所不同。不管朗读哪类体裁的文章,教师必须首先融之以情,尔后才能读出感情。教师语音清晰、委婉悦耳、绘声绘色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这样就沟通了课文与师生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形成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意境,使审美的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教师动情地范读时,学生是最投入的,教室也是最安静的,教师用不着维持课堂纪律,因为此时绝不会有学生以捣乱来大刹师生的风景,破坏教室的和谐氛围,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似乎掉下一根针也能听见。因此可以说,优秀的教师范读是教师对文章的成功二度创作。而如果用录音代替教师范读,即使是再好的朗诵者的录音,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们会在潜意识里认为他们与文章和作家的交流是通过一位他们从未谋过面的陌生人做中介来完成的,他们的教师则完全成了一名尴尬的多余人,反而适得其反。
三、优秀的教师范读会给学生以充足的美感享受。

优秀的教师范读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甚至会成为学生纯真美好学校生活的终生代言符号。很多影视作品中,主人公对学生时代的回忆往往是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领着学生认真动情地朗读。无论是张艺谋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山区村小师生语文课上的朗读,教师的浑厚男中音领读和学童们稚嫩的如银铃般的略带乡音的齐读交织在一起,似一首大小提琴的协奏,和谐地从白桦树下的校园里传出,在景色如画的春天的山坳上久久回荡;还是顾长卫的影片《孔雀》中,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动情地朗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都给人以美感和享受,令主人公终生难忘,回味绵长。
四、教师在范读中加入比较阅读使朗读更到位、更容易理解。
刚从三年级上来的孩子,对什么叫“有感情朗读”认识上还很模糊,大多数孩子处于“唱读”阶段,认为“拿腔拿调“地读就是有感情,这很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读、愿读的愿望,同时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之前的语文教学中,也很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但是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过有系统、有方法、有目的的训练。四年级是孩子各项基本技能形成的过渡时期,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比较是人最珍贵的智力因素,是人们辨别、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认识,才有创造。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这样的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比较既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通过比较,可以凸显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深化理解,获得新的思维视角,拓展、提高自己的认识。如果我们把比较运用于朗读训练中,与它们的同类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就可使学生高屋建瓴,提升阅读水平、思维能力、欣赏评价能力,朗读水平也会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效果。我国第一篇教学论著《学记》、古代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朱熹的《朱子语录》中,对“比较”都有较为深刻、系统的论述,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有效途径。
其次,“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这种方法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学生对同一课文内容,往往因理解感悟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朗读方式;相反不同的朗读方式也会导致理解的不同,因此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适时抓住这些个性化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品味,就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人物情感,提高朗读水平。到了中年级老师范读依然很重要,但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给学生范读,通过试验这种效果更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先让一名学生来读,挑选课文中的一段,让学生感受一下通过他的读你感受到什么,然后老师再来范读,让学生再来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一学期的尝试,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知道很多文章应该采用什么语气来读了!学生也总结出来了,用不同语气来读会在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通过这种比较读法,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揭示朗读的一般规律,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最后,“比较阅读“是近些年语文界比较探索的阅读方法之一,已经加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也经过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比较不同标点符号的作用,加深对感情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如在《瀑布》一文中: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在这句教学时,可以比较用句号与叹号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朗读方法。加上句号读一读,再换成叹号读一读,可以教师读,也可以男女生分读,体会效果的不同。其次,抓住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进行比较,提高朗读水平,如在朗读同样的句、段是时,有些学生在读的时候,可能所强调的词语不同、重音不同,可以及时比较,加强理解,从而使朗读表达更到位,更符合作者情感。在教学本课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效果很好。比如,先找一个平时比较文静的女孩来读,她很难读出瀑布的那种雄伟的气势;再换另外一个平时性情比较奔放的孩子来读,他读得与女生相比较,可能更有气势一些,让其他学生来评价他们的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会说:女生读的比较柔和,感受不到瀑布的那种气势,男生读的更有力度一些,让人感受的瀑布的雄伟。通过这种方式的比较朗读,让学生更深的感受到通过读能使人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能体会到写的不同,读出来的情感也不同,写法也很重要,真是读的恰到好处,也会一举多得呢!这真是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认识,有比较才有创造,比较的恰当还真是好处多多呢!接着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运用删、换词语、比较的方法,理解语言,提高朗读水平。最后,在同体裁的文章中运用比较方法提高朗读水平,如在古诗中,同一体裁的送别诗,王维的《山中送别》、李白的《赠汪伦》同时表达情谊的深厚,但却是一个比较凄凉孤寂,一个是洒脱深厚,在理解上朗读,在读中感悟并加深理解,是有效的方法。同时注重朗读和默读,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注重语感的培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不同意见的同时,随机应变,顺势引导,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把比较的方法和思想运用于朗读训练,这是我们四年级在本学期教学中的一项大胆尝试,一直贯穿始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以为:树立“比较”的意识,经常用“比较”的眼光去看我们的教材,随时进行比较阅读,随时进行比较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好方法。每一篇文章都离不开读,只有理解了才能读得好,只有读的好才能证明对文章理解的好!把同一单元内的课文做一番这样的比较、分析,不仅使教师在更深层次上把握住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还能帮我们更准确地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站得高,看得就远,教学自然就会少走弯路,教学效率自然得以提高。下学期还准备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使用,使得比较阅读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感性依据。即使有的教师音质不佳,普通话也不很标准,但只要用心动情地范读,同样能博得学生的喝彩。学生折服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易于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而且通过教师的点拨和鼓励也逐渐培养他们自觉向老师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