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趣味语文教学

如题所述

一、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提问,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学参考书阐释这首诗的好处在于:第一、万千柳丝表现了“柳树的特征”,不但写了柳树,而且歌颂了春天。第二、从“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中看到诗人歌颂“创造性”劳动。为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教师采用有趣或者说怪诞的提问,问学生这首诗为什么不把“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成“万条垂下绿线绦”,不把“二月春风似剪刀”写成“二月春风似菜刀”“宝刀”等呢?学生说“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好在写出了柳条茂密的特点,一般的树,枝繁而叶茂,而柳树的特点不同,枝繁而叶不茂,柳条茂密,而柳叶很小很精致,诗人发现了这与众不同特点,觉得很美。用一个“丝”字写出了柳条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的美。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及想象,并解决了问题。
二、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决定于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在运用某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还要考虑到一个关系,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各种教学方法本身无所谓优劣,有助于达到目的,运用得宜,就是好的方法。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其中包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情感的陶冶、品德的培养、世界观的形成,等等。
叶圣陶先生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语文学科本身的丰富性、生动性、实践性,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拘一格,“随心所欲不逾矩”,这“矩”就是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我教读《苏州园林》,要求学生手持语文课本,四人一组到当地一座苏州式园林――南翔古猗园去“按图索骥”,――以实景印证课文所说的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结合作文课写说明文《谈古猗园的构景艺术》。学生兴趣盎然,既消化了课文,又写了一篇很有质量的文章。再如教读《死海不死》,我先请一名学生上讲台作“水中大量加盐使下沉的鸡蛋浮起来”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死海含盐量的特点获得感性的认识,由此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主要考虑的是怎样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而不是自己用什么“法”;我达到了目的,方法便自在其中了。
三、灵活多样的课堂,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
灵活多样的课堂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施展的场所,能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剖析点评大量的经典的创意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鉴赏能力,从作品中感受创意魅力,增加对创意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能力。
2.多媒体辅助。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影音结合,师生互动,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课外练习。通过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增加学生动脑动手练习机会,不流于纸上谈兵,做到知行合一,巩固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
4.拓展阅读。语文水平的提升仅靠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介绍相关专业书籍和专业期刊、网站,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拓展相关知识。
5.答疑解惑。受课堂学习形式、时间等方面限制,某些问题一时无法说深说透,或在运用实践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困惑,这就需要针对性解答。
6.参与比赛。比赛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贵在参与,能否获奖并不重要,但却是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