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取代人类,会造成大规模失业吗

如题所述

李开复预测人工智能会带来大量失业,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还会逐步取代工厂工人、建筑工人、司机、快递及许多其他职业。对此,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则认为,机械手还远不如人手灵活,人工智能现在还远远不能取代大多数服务工作;人工智能未必会令贫富差距加大;并且未来与创新有关的工作仍将由人类完成。你支持谁的观点?

反方观点:人工智能一定会代替大量的职业,但不一定会造成大量失业,也不一定加大社会的贫富差距。
首先剖析一下双方的论点。
李开复先生观点有三:
1.人工智能发展很快,功能越来越强;
2.越来越强的人工智能可以完成人类才能做的工作,代替人类胜任很多工作岗位,造成大量失业;
3.国家之间人工智能产业会差距越来越大,因为人工智能将代替的大部分人类工作,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红利”也将失去,最终结果将导致人类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反方观点亦有三:
1.人工智能发展的并没有设想的那么快,或许未来30年才能取代人类清洁工等低技术工作;
2.有一部分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代替的,比如创新性工作;
3.历史上大多革命性的技术也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提升和社会效益,但是发明或使用技术的公司并没有赚到巨大的利润,因此人工智能不会加大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
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于,人工智能发展有多快,能否代替人类的工作。
人工智能发展非常迅速,并将大量代替人类的工作岗位。
我们对历史总有一个线性的判断,我们一般会以过去3~5年的科技发展趋势来判断未来5~10年科技会怎样发展。实际上,正如刘慈欣在《三体》中说的那样,人类社会的科技是呈现出指数式发展的趋势,沿用线性的思维判断的话我们对未来的预期会发生偏差。

科技的发展一定是加速式的。虽然历史上人工智因为人们过高的预期而两次陷入低谷(主要是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在过去的几年间已经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今日的信息技术、理论、硬件水平也已经今非昔比,而且都有着良好的发展预期,人工智能在未来只会越来越快。人工智能、全自动化在某领域取代人类的工作是无法避免的,并且来的时间显然会比梁建章先生预计的快。
实际上,这样的取代已经发生了,而有意思的是,并不是一些低技术的的岗位最先被取代,而是一些传统被认为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
比如在金融领域,传统金融分析师的岗位就显得很危险。全球最大资管公司之一贝莱德,在今年3月宣布裁员包括7名投资经理在内的100名主动型基金部门员工,涉及变动的300亿美元资产中,有近60亿美元将由量化基金接管。据Opimas的分析,贝莱德采用人工智能取代传统人工的战略,将给公司的总体运营成本带来28%的下降空间。
又比如在HR领域。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桥水基金,其创始人Ray Dalio在去年12月曾公开宣布,桥水基金正在研发人工智能系统来介入员工的日常工作管理。这个系统将以员工的日常工作数据为基础,自动向员工分配任务并进行协作和指引,也会参与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

说人工智能不能取代创新性工作?未免也有些小看了人工智能。
音乐领域,索尼巴黎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研究人员盖坦·哈杰里斯(Gaetan Hadjeres)与弗朗索瓦·帕切特(Francois Pachet)编写的“DeepBach”(深度巴赫)的神经网络,通过学习了352部巴赫的作品之后几乎可以能创造出以假乱真的巴赫曲目。
编剧领域,一个人工智能程序名为“Benjamin”,通过学习了大量剧本后,创造出了一个9分钟短片。“Benjamin”目前没法做到像人类写的剧本那样逻辑通顺,刚出来的稿子还是有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方,不过整体而言,人工智能创作的具备还是很具有意义的。同时,让人惊讶的是,Benjamin还根据剧本的情节,创作了相应的背景音乐。
以此看来,人工智能显然是有能力和潜力取代人类现有的各类工作的,梁建章先生说的30年,显然是非常保守的判断。
至于会不会造成大量失业,或者加大人类社会贫富差距,那可就未必了。
李开复和梁建章先生都没有提到的一点是,关于人工智能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如果我们将人工智能定义为一种更高效的生产工具(至少弱人工智能ANI和泛用人工智能AGI可以这么定义,超人工智能ASI或许还很久远在此我们暂时不讨论),那么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就有更清晰的思路。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是一个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人工智能会取代很多人类传统的工作岗位,这点毋庸置疑,但会否造成大量失业这就存疑了。猎豹全球智库(Cheetah Lab)在此基础上展开不负责任的预测。

首先,工具或许会取代工具,但是工具并不能完全取代人。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机器会代替耕牛,但是驾驶机器和牵耕牛的,同样都是人。在此看来,在人工智能社会,更多的情况下一个岗位更多的应该是“人工+智能”的模式,即AI辅助人类完成工作。如我们之前说到的金融行业,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进行量化分析和计算,但最后的决策依旧是由人类决定的。
其次,每种生产力之下都会有不同的经济模式,新的经济模式下会有新的工作岗位的产生。比如工业革命后,机器代替大量农耕人口,产生了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经济模式代替农耕经济,虽然不需要像农耕经济那样大量的农业人口,但新的经济模式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新的工作需求。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将大大提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某些岗位被替代,但人工智能社会下也会产生新的需求,诞生新的工作岗位。
人工智能工带来的怎样巨大的生产力突变,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发生过的。但结合以上两点,我们认为大量失业就显得未必了,至少大部分人还是有工作的(笑)。
至于贫富差距是否会被拉大,这也是是存疑的。在这点上,猎豹全球智库更同意梁建章先生的观点。
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变革,也将促使人类社会的平均福利水平得到提升,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繁荣和教育智能化可以反而可以决贫富差距的问题。
目前人工智能在诸多方面已经有突破性进展,但仍然面临着算法、硬件、运算能力等方面的制约。

比如运算能力方面,让人工智能变得和人类一样聪明,至少要让人工智能具备和人类大脑相似的运算能力。
用来描述运算能力的单位叫作cps(calculations per second,每秒计算次数),要计算人脑的cps只要了解人脑中所有结构的最高cps,然后加起来就行了。谷歌的技术总监Kurzweil曾经做过一个估算,其结论是人脑的cps是10^16,也就是1亿亿次计算每秒。
现在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中国的天河二号,其实已经超过这个运算力了,天河每秒能进行3.4x10^16。当然,天河二号占地720平方米,耗电2400万瓦,耗费了3.9亿美元建造。广泛应用就不提了,即使是大部分商业或者工业运用也是很贵的。
PPS:文中我们说到了两种层级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ANI)、强人工智能或泛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实际更上一层的话还有一种叫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 (ASI) ,牛津哲学家,知名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 Bostrom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超人工智能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一点,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万亿倍的。
超人工智能可能是神,帮助人类实现从智人到神人的飞越;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毁灭者。
至于超人工智能如何理解,大概就是这样吧。
包括前段时间行业大佬马云曾表示过自己的看法:马云的观点不在于寻求一种中庸的方法,探索能让人类和机器人找到一个恰当的方式工作生存。而是提出一种新的概念——机器人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做那些人类做不了的事情,而不是代替人类。
部分信息机器人家上看到的,望采纳,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5

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