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工现场如何对土的类别进行简易判别

如题所述

土、砂砾坚土、软石、次坚石、坚石、特坚石。根据土壤的松软程度分类。

1、一类土是指砂、腐殖土等;

2、二类土是指黄土类、软盐渍土和碱土、松散而软的砾石、掺有碎石的砂和腐殖土等。一、二类土的坚固系数较低(0,5--0.8),用尖锹、少数用镐即可开挖。

3、三类土是指粘土或冰粘土、重壤土、粗砾石、干黄土或掺有碎石的自然含水量黄土等,土的坚固系数为0.81--1.0,须用尖锹并同镐开挖。四类土是指硬粘上、含碎石的重壤土、含巨砾的冰碛粘土、泥板岩等,上的坚固系数达1.0~1.5,土的开挖须用尖锹、镐和撬棍同时进行。

构成

土壤里的物质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固体部分、液体部分和气体部分。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砂粒、土粒和胶粒)。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土壤由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的固体土粒是土壤的主体,约占土壤体积的50%,固体颗粒间的孔隙由气体和水分占据。

土壤气体中绝大部分是由大气层进入的氧气、氮气等,小部分为土壤内的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土壤中的水分主要由地表进入土中,其中包括许多溶解物质。

土壤中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22

土、砂砾坚土、软石、次坚石、坚石、特坚石。根据土壤的松软程度分类。

土体是由厚薄不等,性质各异的若干土层,以特定的上、下次序组合在一起的。 凡第四纪松散物质沉积成土后,未经受成壤作用的松散物质经受压密固结作用,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的土体,这就是工程地质学中所说的土体,是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研究的对象。

而经受生物化学及物理化学的成壤作用所形成的土体,则称为土壤。影响土体工程性质的因素影响土体工程性质的因素,与影响土样性质的因素不尽相同。

褐土系列

包括褐土、黑垆土和灰褐土,这类土壤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行腐殖质的累积,石灰的淋溶和淀积作用较明显,残积一淀积粘化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3.5,含有较多水云母和蛭石等粘土矿物,石灰聚积以假菌丝形状出现在粘化层之下。褐土经长期土类堆积覆盖和耕作影响,在剖面上部形成厚达30~50厘米以上的熟化层,即变成褐土。主要分布于陕西的关中地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土壤类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18

通过观察颗粒粗细,干燥时的状态,湿润时拍击状态还有粘着程度来判别:

卵(碎)石 一半以上的粒径超过20毫米,颗粒完全分散,表面无变化,无粘着感 。一半以上的粒径超过2毫米(小高粱粒大小)颗粒完全分散,表面无变化,无粘着感 。

砾砂约有1/4以上的粒径超过2毫米(小高粱粒大小,颗粒完全分散,表面无变化,无粘着感。

粗砂约有一半以上的粒径超过5毫米(细小米大小) 颗粒完全分散,但有个别胶结一起。 表面无变化,无粘着感。

中砂约有一半以上的粒径超过0.25毫米,颗粒完全分散,局部胶结但一碰既散,表面偶有水印,无粘着感。

砂大部分颗粒粗豆米粉近似(>0.1毫米)颗粒大部分分散,少量胶,表面偶有水印(翻浆)偶有轻微粘着感。砂大部分颗粒与小米粒近似,颗粒少部分分散,大部分胶表面有显著翻浆现象 有轻微粘着感。

扩展资料:

土的工程性质分类

可分为软土、人工回填土、黄土、膨胀土、红黏土及盐渍土等特殊土。 

软土: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为饱和黏性土 。

人工回填土: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堆积物,其物质成分一般较为杂乱,均匀性。由碎石土、砂土、男性土等一种或数种组成的称为素填土。经过分层压实统称为压实填。

黄土: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土,占总重量50%以上,质地均一,结构疏散,孔隙率很高,有肉眼可见的大10%左右,无沉积层理。 

膨胀土: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质赞成,液限大于40%,切膨胀性能较大40%,是黏性土的特征之一。在自然状态下,多呈硬塑性或坚硬状态。

红黏土:又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碳酸盐类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后,残积。

盐渍土:土层内平均易容盐的含量大于0.5%,土的盐渍化使结构破坏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壤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6-08
用什么土质得设计确定,不同级别的道路要求也不同,如果是街区道路是一个要求,要是住宅门前小道又是一种要求,工厂道路及高速公路那都不一样的,图示上的土仅可用于低等级路基,看起来好像内无砂石,土较多,抗压强度肯定达不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