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吴庆恒的生平简介

如题所述

  吴庆恒——"海鸥老人"
  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他被人们称为"海鸥老人"。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冬天,昆明的滇池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老人总会出现,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每来一次都会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喂它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这群海鸥。
  老人很苍老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很善良的眼睛,肩上挎一个自制的已经褪色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喂海鸥的食物,他很细心,总是微笑着看着眼前飞上飞下的海鸥们。据老人讲,这些海鸥很通人性的,当一只海鸥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会用凄厉的叫声呼唤其他的海鸥离开,曾经有一个海鸥,因为游客的抓捕,导致骨折,老人很小心地呵护着这只受伤的海鸥,从1992年起,老人每年都能看到这只受伤的海鸥来昆明,仿佛,海鸥很惦念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飞临昆明,也是一种探望和安慰吧。来公园游玩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老人的家境,只是听他自己说每一个月只有308元的退休金,而他要用其中的二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由于老人病了,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于是,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就是穷人要有穷办法。
  云南电视台的记者们知道了老人的情况,请老人讲述自己和海鸥们的故事,老人很激动,也许是寂寞太久了,看着老人激动忘我的讲解,心里升起了莫名其妙的伤感。临到最后,记者和老人约好,要带记者们去看海鸥晚上栖息的地方,那是海鸥的一个临时的家。临别之时,老人一直很客气的道别,连说了几个再见和谢谢,最后竟然摘掉了帽子,和镜头和记者朋友们道别。那种客气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涵养和尊贵。隔天约见的时间到了,老人并没有赴约。又隔了几天,记者忽然见到了老人,老人低着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他坐在滇池水边的石凳上,很沉静,只是用手无力的把面包伸向海鸥。记者问老人情况,老人的声音很低,很安详的告诉记者,这几天病倒了,几天的时间,只喝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老人说他很累,想回家休息。夕阳中,留给人们的是老人蹒跚的背影。
  又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老人,经过了很多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过弯弯曲曲的巷子,看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经询问才知道。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早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建国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没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独,海鸥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
  在滇池越冬的海鸥,1985年开始,有一部分飞到了昆明市区来觅食。
  据说,从此,在海鸥来昆明觅食的日子里,吴庆恒老人几乎天天都步行十几里路赶来喂海鸥,风雨无阻。直到1995年他病逝。
  吴庆恒老人,不过是昆明化工厂的一个退休工人,1995年才拿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他凭什么来“自费”喂养到“公众场所”觅食的、野生动物的海鸥?
  据说,吴庆恒老人自奉微薄,除了吸当时两毛钱一盒的劣质烟,他没有嗜好,就只“嗜好”来喂养和亲近海鸥。
  据说,现在昆明人喂食海鸥的方法——把饼干面包掰成碎片,摆放在翠湖畔的栏杆上——就是吴庆恒老人率先采用的:老人认为,把食物丢到湖水里让海鸥吃,那湖水有污染,可能导致海鸥得病,因而要让海鸥吃上干净的食物。
  据说,老人不但喂食,还和海鸥们喋喋不休地谈话;而那被喂食的海鸥,也“认识”吴庆恒老人了。老人给其中的一些还取了名,一叫,那被叫的海鸥就会飞来老人身边
  海鸥到昆明觅食的日子里,吴庆恒每晚在工厂食堂吃一份简单饭菜;然后就捡拾别人不吃了的馒头,再配以自己买来的鸡蛋、面粉,制作成“海鸥饼干”,第二天拿去给海鸥喂食。
  据说,吴庆恒病逝后,人们清点他的遗物,“最值钱的”家当,居然只有六个鸡蛋,而那是他准备制作“海鸥饼干”的!
  后来昆明的人渐渐知道了海鸥老人的情况,自发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的像,依靠在滇池,微笑中若有所思。这算是对老人的告慰和对老人的敬仰。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9639414.html?fr=qrl&cid=219&index=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4
吴庆恒——"海鸥老人"
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他被人们称为"海鸥老人"。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冬天,昆明的滇池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老人总会出现,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每来一次都会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喂它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这群海鸥。
老人很苍老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很善良的眼睛,肩上挎一个自制的已经褪色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喂海鸥的食物,他很细心,总是微笑着看着眼前飞上飞下的海鸥们。据老人讲,这些海鸥很通人性的,当一只海鸥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会用凄厉的叫声呼唤其他的海鸥离开,曾经有一个海鸥,因为游客的抓捕,导致骨折,老人很小心地呵护着这只受伤的海鸥,从1992年起,老人每年都能看到这只受伤的海鸥来昆明,仿佛,海鸥很惦念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飞临昆明,也是一种探望和安慰吧。来公园游玩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老人的家境,只是听他自己说每一个月只有308元的退休金,而他要用其中的二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由于老人病了,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于是,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就是穷人要有穷办法。
云南电视台的记者们知道了老人的情况,请老人讲述自己和海鸥们的故事,老人很激动,也许是寂寞太久了,看着老人激动忘我的讲解,心里升起了莫名其妙的伤感。临到最后,记者和老人约好,要带记者们去看海鸥晚上栖息的地方,那是海鸥的一个临时的家。临别之时,老人一直很客气的道别,连说了几个再见和谢谢,最后竟然摘掉了帽子,和镜头和记者朋友们道别。那种客气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涵养和尊贵。隔天约见的时间到了,老人并没有赴约。又隔了几天,记者忽然见到了老人,老人低着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他坐在滇池水边的石凳上,很沉静,只是用手无力的把面包伸向海鸥。记者问老人情况,老人的声音很低,很安详的告诉记者,这几天病倒了,几天的时间,只喝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老人说他很累,想回家休息。夕阳中,留给人们的是老人蹒跚的背影。
又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老人,经过了很多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过弯弯曲曲的巷子,看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经询问才知道。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早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建国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没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独,海鸥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
在滇池越冬的海鸥,1985年开始,有一部分飞到了昆明市区来觅食。
据说,从此,在海鸥来昆明觅食的日子里,吴庆恒老人几乎天天都步行十几里路赶来喂海鸥,风雨无阻。直到1995年他病逝。
吴庆恒老人,不过是昆明化工厂的一个退休工人,1995年才拿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他凭什么来“自费”喂养到“公众场所”觅食的、野生动物的海鸥?
据说,吴庆恒老人自奉微薄,除了吸当时两毛钱一盒的劣质烟,他没有嗜好,就只“嗜好”来喂养和亲近海鸥。
据说,现在昆明人喂食海鸥的方法——把饼干面包掰成碎片,摆放在翠湖畔的栏杆上——就是吴庆恒老人率先采用的:老人认为,把食物丢到湖水里让海鸥吃,那湖水有污染,可能导致海鸥得病,因而要让海鸥吃上干净的食物。
据说,老人不但喂食,还和海鸥们喋喋不休地谈话;而那被喂食的海鸥,也“认识”吴庆恒老人了。老人给其中的一些还取了名,一叫,那被叫的海鸥就会飞来老人身边
海鸥到昆明觅食的日子里,吴庆恒每晚在工厂食堂吃一份简单饭菜;然后就捡拾别人不吃了的馒头,再配以自己买来的鸡蛋、面粉,制作成“海鸥饼干”,第二天拿去给海鸥喂食。
据说,吴庆恒病逝后,人们清点他的遗物,“最值钱的”家当,居然只有六个鸡蛋,而那是他准备制作“海鸥饼干”的!
后来昆明的人渐渐知道了海鸥老人的情况,自发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的像,依靠在滇池,微笑中若有所思。这算是对老人的告慰和对老人的敬仰。
第2个回答  2010-12-07
老人与鸥
沙平
昆明是四季如春的“春城”,昆明市区的 “心脏”是号称“小西湖”的翠湖,它共有200多亩的水面,湖光潋滟,古木参天,风光优美。1985年初冬,这里突然出现了举世罕见的一大奇观:从万里之外的西伯利亚,突然有无数的鸥鸟飞临到这冬天依然是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翠湖,白天约有5万只鸥鸟汇集于此,它们或在翠湖上空盘旋翻飞,或在湖中游弋,或相互追逐。夜晚,它们又都飞往附近的滇池、阳宗海、抚仙湖过夜,黎明后都又准时飞回来云集于翠湖。这些鸥鸟,体大如鸽,羽毛洁白,嘴红如血,人见人爱,被人们亲切称为“红嘴鸥”。红嘴鸥的到来,有如柔美的天使,使人们始是大为惊喜,继而更是爱得心疼;自此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翠湖观赏,附近街道上食品摊点云集,以方便人们买上食品去喂鸥,人们把食物抛洒于空中,或置于湖堤上,甚至置于手掌中,红嘴鸥便会纷纷飞来取食,人与鸥结下了难解难分的“人鸥情缘”。市政府也颁布禁令:不准捕杀鸥鸟,不准放爆竹惊吓鸥鸟,为了能够永远留住红嘴鸥,市政府不惜投入巨资,每年拨出10多万专款,后来又增加到20万,用以作为红嘴鸥的食物专款,指定食品企业生产适于鸥鸟的食物,由环保局的职工不断给鸥鸟投食。天上的白云变幻不息,地上的昙花瞬间消失,东流的江水一去不返,20多年来,物换星移,沦桑巨变,但这些柔美可爱的小精灵,就像游子归乡一样,年年初冬都一往情深地准时飞回春城把冬日的翠湖绘缀成一幅生机勃勃、人欢水乐、天人合一、人鸥相亲的彩色画卷,为春城平添出一道亮丽的人间奇景。
在这里,曾产生过一则家喻户晓、令人动情动容的“鸥与老人”的人间佳话——有位名叫吴庆恒的退休老工人,原毕业于解放初期的革命大学,精通英语。解放后在单位工作时,思想激进,具独立思考能力而不人云亦云,因与人交谈时发表过一些个人见解而被打成右派;后又曾因有位军人家属给他煮过几次饭,又被告发破坏军婚而被判刑入狱。出狱后他回到原籍昆明,被分配在化工厂当工人,从此他就不愿再与他人交流,孑然一身,一直过着孤寂的生活。自海鸥飞来昆明那年,他也退休了!于是,海鸥便成为了他生命和精神的寄托,十年如一日,他每天都要到翠湖来看鸥、喂鸥,与海鸥结为了人生的知己。老人每月原来只有200多元的退休工资,后来增加到308元。在每年海鸥来昆明的这四个多月的时间里,老人用工资的一半来购买海鸥的食物。每天早上吃完早点,老人就拿着头天晚上自己做好的食粮进城来喂鸥,从西郊的昆明化工厂到翠湖公园距离有10多公里,他舍不得坐5角钱的公交车,一直是步行进城,往往要到中午12点左右才到翠湖,老人中午也舍不得花块把钱吃碗米线或饵丝,而是以自带的干粮和水当作午餐。喂一阵海鸥,老人只得在下午3点前再步行赶回厂里去。在工厂食堂打晚饭吃时,他顺便捡一些别人丢掉的馒头,晚上回家后把馒头切成碎块,再和上自己给海鸥买来的面粉、白糖、鸡蛋、制作成海鸥食品,第二天就带来喂鸥,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
老人喂鸥时,会跟海鸥喋喋不休,边喂鸥边不停地跟海鸥说话,他来翠湖看鸥、喂鸥不是出来看稀奇、凑热闹,而是真正用心来爱海鸥,他跟海鸥交流的眼神,完全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海鸥跟老人都很熟。像老人救助过的仅有一只脚的海鸥,老人呼之为“独脚”,只要老人一喊,独脚就会从水面上一跃而出,老人还为其他一些海鸥取名“灰顶”、“沙皇”、“小宝”、“小丽”……老人不断呼唤着这些亲切的名字,这些小精灵就会飞来进食,有时还围着老人飞翔,甚至落在老人肩上。老人喂鸥时,红嘴鸥和他亲密无间的真实的生活镜头成为了闻名的“翠湖一景”(有很多人也模仿他,把鸥食放在湖边的栏杆上,但红嘴鸥都不敢飞来取食。总有引得游人、路人停足围观、欣赏,并啧啧称奇。
1995年末的一天,摄影家李志雄在翠湖边朋友开的影友沙龙休息,闲聊间发现对面翠湖边有位老人在喂海鸥,他喂法和别人不一样:他不是抛撤着喂,而是把食物摆放在栏杆上,海鸥吃完,又从身上背的食品袋里抓出来再摆放上一些,一面喂鸥还一面呼唤着什么。和朋友聊起来,才知道这位老人经常来喂鸥,10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很多人都认识他,只是不知其姓名,故私下都亲切的称其为“海鸥老人”。李志雄凭着自己艺术的敏感,明白眼前这位老人将是非常重要的拍摄题材。于是,便带上相机走过去和老人聊天。开始老人对他毫不理睬,也不准为其拍照。摄影师李志雄并不因为老人态度的冷淡而冷却了自己的艺术热情,从此便每天来找老人慢慢聊天,不断地接触终于使他们成为了朋友。老人紧闭的心扉对他敞开了,讲了自己坎坷而凄凉的身世;老人还告诉李志雄:有许多红嘴鸥已成为他的知己,他随时都可以把它们唤来。李志雄不相信,老人便当场呼唤,它们果然闻声后便从湖水中跃起,在老人的头上、身边周围亲切地翻飞不停;老人还告诉李志雄:去年有一只他取名为“小宝”的红嘴鸥,在他头戴的帽子上反复停落了三次,并不停地鸣叫,不停地在他周围翻飞,但当时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才明白了,“它这是在向我告别呀!第二年它就再没有飞回翠湖来了!”;有一次老人正在喂鸥,旁边一个打扮流里流气的伙子瞅准了,便伸手在栏杆上捉住了一只红嘴鸥并得意地哈哈大笑。李志雄亲眼目睹:只见此时的老人如同暴怒的雄狮扑了上去,出手封住伙子的领口,发出了一声雄狮般的怒喝:“杂种!给我放手。”在周围欣赏老人喂鸥的人群也纷纷指斥这伙子的劣行,伙子吓得脸如灰土,赶忙放开红嘴鸥便灰溜溜地跑了……
李志雄结识了老人后,就经常到翠湖来看望老人和红嘴鸥,可是不久,李志雄发现有几天没见老人了,心很是惦念。突然一天,他看到老人穿着一套簇新的手缝的衣服步履蹒跚地到翠湖来喂鸥。老人很虚弱,坐在翠湖边喂鸥时,身体弯成弓样的曲线。老人对摄影师说:“这几天病了,3天只吃了一碗面,今天觉得好些了就来看海鸥,心里总是牵挂着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当时,李志雄拍完照也没觉查出什么,第二天老人没来,第三天也等不见老人,第四天李志雄突然冒出个念头,老人可能出事了!于是,便立刻给在杂志社、电视台的朋友打电话,大家聚在一起立刻买了些滋补品开着车去看望老人。谁知已经晚了,老人已在头天晚上离开了人世!
老人的屋里,只放得下一张床,有一本英汉大辞典,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是6个鸡蛋和一小袋面粉,那是弄来给海鸥吃的。老人的邻居包师傅介绍说:老人平时生活很节俭,他喜欢听京戏,但10多元钱的收音机都舍不得买,只是在包师傅收听京戏时请他把声音放大一点。据化工厂退管办的师傅介绍说:老人30多年了从不报销医药费,去世前仅是患了感冒。老人的床前挂着一张很小的海鸥照片,听说那是他花了3元钱请翠湖公园照相的人帮拍的,照片上的海鸥很小。看着这张照片,李志雄禁不住阵阵的悲痛:自己答应过老人的两件事,一是要送他一套他与海鸥的全套照片,二是要带他去看海鸥睡觉的地方,因斯人已去而爽约了!
老人西去后,当地的报纸,电视台纷纷报道了此事,全云南的人都知道海鸥老人的感人故事。
从化工厂回来后,李志雄他们在翠湖印刷了海鸥老人去世的讣告。李志雄把为海鸥老人拍摄的最后那张照片放大到24英寸后带来翠湖边为老人举行了一个追悼会,很多人都从照片认出了海鸥老人,很多人都在照片上签名,把照片所有空白的地方全部签满了。最奇怪的是,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久久地整齐肃立着不愿离开,目睹了此情此景的人们都纷纷落泪。当李志雄和朋友们要拿走照片时,海鸥们都扑了上来,翅膀几乎要煽着人。李志雄和朋友们给老人送行时,好多素不相识的人都赶来了,他们来到殡仪馆,没有悼词,没有哀乐,他们把这张签满了名字的照片放在老人的怀里,陪老人一起化为了灰烬。
李志雄为海鸥老人拍下的那组照片,使他夺得了第六届新闻奖“人与自然”金奖。“老人与鸥”的故事随着珍贵的影像便永远留在了人间。每次他把这个刻录的片子放给学生们看时,学生们都会哭成一片。人们怎么能不哭呢?在老人悲怆而压抑的生命历程中,他将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寄托在海鸥这个大自然的精灵身上,他只想回归自然,回归和谐。这位小人物的闪耀着人性美光环的人生故事激起了所有小人物广泛的共鸣。海鸥老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世的真善美的活生生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间,而红嘴鸥,已成为贴在昆明人心上的市徽,已成为昆明的一张城市名片。
2005年初冬,红嘴鸥的先头部队又飞来昆明了!在这海鸥老人十年祭的日子里,人们又油然怀念起这位可敬的老人。一位在海鸥飞临昆明那年出生的女孩致信当地报纸说:新加坡一座鱼尾狮成为国家的标志,哥本哈根美人鱼雕像让一个童话永久流传;她说:她第一次知道了海鸥老人的故事后就哭了;她认为:一个真实的童话能为一座城市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温暖,所以,应该为海鸥老人在翠湖边竖起青铜雕像,让它化为昆明的一种精神财富,以免这份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谈忘。
女孩深情的呼唤立即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一个为海鸥和海鸥老人捐款的热潮便在社会广泛形成:有的企业家个人,还有老人生前所在的企业(这是个困难企业),都是捐款上万;有位盲人因与海鸥老人有一面之交而终生难忘,尽管他生计维艰但却慷顺捐资千元且不愿留名;甚至连小学生都捐出了平时积下的零花钱……众人拾柴火焰高,捐款很快就足够开支了!于是,昆明当地的报纸又向全市的艺术家们征集青铜塑象的设计图案,并将多种设计图案发表出来供群众品评,最后从中选定大家公认的佼佼者;并请云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张文勋教授撰文介绍海鸥老人简略事迹。2006年春,海鸥老人的青铜塑像终于在翠湖公园揭幕落成,塑像旁的汉白玉石碑上刻写着老人的感人事迹。凡来云南旅游的游客都能如今,来昆明翠湖的人都会在美丽的翠湖上看到海鸥老人的青铜塑像,为一位社会最底层的最普通的凡人百姓塑像立碑,这在国内很可能是首创,至少是极为罕见。
第3个回答  2010-12-10
您可以上网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