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资料

如题所述

《毛主席在花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八单元第28课的课文。

这篇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质。

课文中毛主席所在的“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以北的一个小村子。

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

当时,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中国共产党正在积极筹划全国的战略决战。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前往西柏坡的目的是为了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于1949年3月5日胜利召开。

讨论了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提出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总任务。

扩展资料:

《毛主席在花山》等红色动画演绎课本上的故事

《毛主席在花山》《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这些课本上的经典故事现在有了动画版,课本上的英雄人物“活”了起来。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曹小卉说:“所谓热血,就是有理想、有行动。其实我们早就有很多热血故事,像红军、八路军,和后来的科学家,为了中国梦艰苦奋斗,甚至牺牲。”

曹小卉认为,将课本与动画结合,是让孩子了解历史很好的途径。“做这种有教育意义的动画要理直气壮,用不着用一些搞笑场面来替代教育,不能把历史的厚重娱乐轻薄化。”

曹小卉说,“中国动画在创作过程中有一个误区,认为娱乐才是观众最需要的,其实不然,收视率也并不一定和娱乐性相关。我们将来在新的创作中,要大胆深入历史。”

该片的总导演胡一泊是典型的80后,从小看着动画片长大。

出于对这种艺术形式的浓厚感情,他“特别希望能用年轻人的视角,重新诠释这些红色经典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主席在花山》等红色动画演绎课本上的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8

课文中毛主席所在的“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以北的一个小村子。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当时,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中国共产党正在积极筹划全国的战略决战。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前往西柏坡的目的是为了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于1949年3月5日胜利召开,讨论了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提出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总任务。

扩展资料

这篇课文按事情的发展过程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这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毛泽东对群众的关心。

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了毛泽东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泽东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上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毛泽东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主席在花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05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一天早晨,毛主席正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niǎn)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有动静了呢?” 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碾米。” “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警卫员回头一笑:“知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碰上村长正和一个端簸(bò)箕(jī)的大娘说话。警卫员迎上去,问:“村长,这位大娘是要去花椒树下推碾子吧?” 大娘用手拢了拢搭在耳下的头发:“不,俺(ǎn)去西头。”说着转身就要走。警卫员忙对村长说:“村长,是首长让我请乡亲们来花椒树下碾米。”村长沉思了一下,说:“这碾子一响,就得转到天黑,怕误首长的事呢。”警卫员再三解释,村长才答应了,对那位大娘说:“那你就去花椒树下碾吧。”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簸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台吱吱扭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就叫他。他走进去,毛主席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的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说。”说着,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qī)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他一直没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为难。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笑着说:“快去吧,炊事员还等着你呢。” 茶沏好了,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来到碾台旁,用粗瓷碗一一晾在石板上,跟碾米的人说:“乡亲们,来喝茶吧。”开始,乡亲们还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也就不拘束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喝了起来。茶水对这山旮(gā)旯(lá)的群众来说,确实新鲜。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一碗水,凑到警卫员跟前,说:“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警卫员乐呵呵地说:“您老慢慢地喝吧,一会儿就喝出味道来了。” 这时候,毛主席来了,喝茶水的乡亲们纷纷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毛主席给乡亲们说起喝茶的好处,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了毛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 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tiáo)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第3个回答  2010-12-29
毛主席在花山

陈晔

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
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
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
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
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
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秘
密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巴掌大的美丽
小山村。

当时张冀新刚满十八岁,在花山小学做小学教师。他就
是花山村人。主席来之前,村里开了会,说民运工作组首长
要来这里住几天,要保密,任何人不准走漏风声。首长要住
在张冀新家后排的张德山家,于是后排的几家人都将房子腾
了出来,挪到前排,几家人挤在一起住。

5月18日傍晚,花山村响起了汽车的轰鸣声。顺着河槽开
来几辆汽车。车停稳后,下来一些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随
后从第三辆车上下来了一个身材魁伟的大个子。花山村的人
第一次见到汽车,都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稀罕儿。张冀新就站
在家门口,看见大个子的第一眼,他觉得很面熟,只是想不
起来是谁。

首长住的房子旁边有一盘石碾。平时,张冀新他们四五
家人吃面都在这里碾米。为了不影响首长办公,他们就到离
家很远的另一个碾子上去碾米。

首长来的第三天晚上,张冀新带着疑问,翻来覆去睡不
着,这个面熟的人是谁呢?当时,边区家家户户都已经张挂
毛主席画像,张冀新在脑海里几经对照,断定首长就是毛主
席!他激动地彻夜未眠,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但这是
极端保密的事情,不能讲!

毛主席每天都要出来散步。有一天,张冀新的妻子端着
玉米去村上推碾,主席碰见了,拦住了她:“这不是有碾子
吗?为什么还到别处去推?”张冀新的妻子回答说,怕影响
首长办公。毛主席说:“就在这儿推,以后不要再到那么远
的地方去推碾。”主席以为是警卫安排的,就叮嘱他们,
“告诉乡亲们,咱们住了人家的房子,不能连碾也不能推,
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不要影响群众生活。”

闲了几天的碾子又开始转上了。一天,张冀新与母亲在
碾上推碾,他妻子在碾旁罗面。这时候,主席从院里出来了,
下了台阶,径直朝石碾走来。

“你是小学教员吗?”浓浓的湘音。

张冀新听见是冲他说话,忙抬起头来应声。

“是。”“你教了多少娃娃?”“34个。”“你教什么
课本?”

“我教的是晋察冀边区政府编的课本。”和主席说话,
张冀新心海里一直翻滚着激动的浪花,他多想说出一句“您
就是毛主席吧?”然而,几次想说出口,几次又将这个念头
压了下去。

主席听说教的是边区课本,连说,“很好,很好!”说
罢,他停顿了一下,沉吟良久,对张冀新说,“一定要培养
好祖国的下一代!”

主席走了。但主席的这句话,却让张冀新激动万分。一
个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受到主席的千钧嘱托,既有压力,又
有动力。主席这句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对千百个教育工作
者说的。主席建国之前领导全国解放战争,日理万机,仍然
牵挂着祖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祖国的下一代!其心可鉴!

主席在村里住了9天,便从花山到了西柏坡,而后,在西
柏坡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主席在花山的故事编入了中学课
本,还编成了歌儿,被人们传唱。
======================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9
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
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
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
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
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
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秘
密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巴掌大的美丽
小山村。

当时张冀新刚满十八岁,在花山小学做小学教师。他就
是花山村人。主席来之前,村里开了会,说民运工作组首长
要来这里住几天,要保密,任何人不准走漏风声。首长要住
在张冀新家后排的张德山家,于是后排的几家人都将房子腾
了出来,挪到前排,几家人挤在一起住。

5月18日傍晚,花山村响起了汽车的轰鸣声。顺着河槽开
来几辆汽车。车停稳后,下来一些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随
后从第三辆车上下来了一个身材魁伟的大个子。花山村的人
第一次见到汽车,都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稀罕儿。张冀新就站
在家门口,看见大个子的第一眼,他觉得很面熟,只是想不
起来是谁。

首长住的房子旁边有一盘石碾。平时,张冀新他们四五
家人吃面都在这里碾米。为了不影响首长办公,他们就到离
家很远的另一个碾子上去碾米。

首长来的第三天晚上,张冀新带着疑问,翻来覆去睡不
着,这个面熟的人是谁呢?当时,边区家家户户都已经张挂
毛主席画像,张冀新在脑海里几经对照,断定首长就是毛主
席!他激动地彻夜未眠,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但这是
极端保密的事情,不能讲!

毛主席每天都要出来散步。有一天,张冀新的妻子端着
玉米去村上推碾,主席碰见了,拦住了她:“这不是有碾子
吗?为什么还到别处去推?”张冀新的妻子回答说,怕影响
首长办公。毛主席说:“就在这儿推,以后不要再到那么远
的地方去推碾。”主席以为是警卫安排的,就叮嘱他们,
“告诉乡亲们,咱们住了人家的房子,不能连碾也不能推,
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不要影响群众生活。”

闲了几天的碾子又开始转上了。一天,张冀新与母亲在
碾上推碾,他妻子在碾旁罗面。这时候,主席从院里出来了,
下了台阶,径直朝石碾走来。

“你是小学教员吗?”浓浓的湘音。

张冀新听见是冲他说话,忙抬起头来应声。

“是。”“你教了多少娃娃?”“34个。”“你教什么
课本?”

“我教的是晋察冀边区政府编的课本。”和主席说话,
张冀新心海里一直翻滚着激动的浪花,他多想说出一句“您
就是毛主席吧?”然而,几次想说出口,几次又将这个念头
压了下去。

主席听说教的是边区课本,连说,“很好,很好!”说
罢,他停顿了一下,沉吟良久,对张冀新说,“一定要培养
好祖国的下一代!”

主席走了。但主席的这句话,却让张冀新激动万分。一
个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受到主席的千钧嘱托,既有压力,又
有动力。主席这句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对千百个教育工作
者说的。主席建国之前领导全国解放战争,日理万机,仍然
牵挂着祖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祖国的下一代!其心可鉴!

主席在村里住了9天,便从花山到了西柏坡,而后,在西
柏坡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主席在花山的故事编入了中学课
本,还编成了歌儿,被人们传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