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如题所述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 东周地图
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与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邢、陈、蔡、吴及越等国。 东周时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战国铁犁铧冠的出土,说明犁耕在中原已经得到推广,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 洛阳发现的东周天子六驾
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22
想了解相关历史地图
绝尘穿云行:
http://muxiang37.blog.163.com
第2个回答  2010-12-22
经济方面: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有了显著进步。牛耕已经普遍使用。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
2.春秋以前,工商业主要是由官府经营的,劳动力是奴隶,私营工商业者极少。春秋中叶以后,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渐建立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工商业部门也逐渐离开官家的豢养,向私人经营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
3.标志春秋时期经济上突破性发展的是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
政治方面: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公私权力之争,权力逐渐下移。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现象。
2.多国都出现了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加强了君权,削弱了臣权,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3.世卿制到选官制,世禄制到俸禄制的转变。
社会方面:
1.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士阶层兴起。
2.宗族体制瓦解。
3.实现了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法制方面:
春秋各国公布成文法,突破了旧的传统,是对贵族垄断法律特权的沉重打击,有利于社会发展,也是对西周礼制的模式的否定。
军事方面:
1.兵源的变化:征兵为主,郡县的编户成为主要兵源。
2.兵种与作战方式的变化。步兵日益重要,出现弩兵,骑兵等新品种。
3.君主对军队的控制也不断加强,虎符制度就是例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