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后学籍档案转移到哪去了

如题所述

学籍档案是一种身份的证明,大学毕业后一般都是转到用人单位或者是打回户口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市场。
通常可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大学生毕业后找到了接受户口单位的话,档案和户口都会转到工作的单位。这是我们平常认为最正规的档案流向,根据统计,这种情况大约只占到毕业生档案的10%左右的比例。
2、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接受户口单位的话,学生的档案和户口留在学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毕业生如果是在毕业之后没找到就业单位,档案和户口可以免费在学校保存两年。两年后户口打回原住地,档案或留在学校,或转到省档案局。
3、大学毕业生如果是把档案和户口放在人才市场交流中心的话,必须确定在毕业的时候是否签过三方协议,这个是学生,学校,工作单位共同签的一个协议书。如果有签订,那么报到证的备注栏就会有填写此时档案会在这个单位所在地的人才市场;如果没有签订,报到证备注栏为空,会默认打回原籍。本科生打回省级人才市场,专科生打回市级人才市场,师范类毕业生打回教育主管部门。这都要毕业生自己联系地方把档案进行转移保管。
大学档案的用处:档案里面有一个人各个时期的学籍卡、成绩单、各方面的评语、获奖证明、还有党团材料。而且这些材料都是原始材料,不可复制。没有档案,有许多人生大事的办理都会较麻烦甚至办不了。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后,没有及时办理参加工作手续,工作几年后仍然是学生身份,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转正定级,也影响到工龄和退休金的计算。人事档案是中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特色,它是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与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紧密挂钩,具有法律效用,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等相关证明时,都需要使用档案。
存档方式国家对于毕业后尚未就业的大学生的档案,一般采取三种管理办法:
一、是把档案转至生源地,由所在地级市的人社局下属人才交流中心接收,并由个人去办理托管手续。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准备在生源地范围内就业的毕业生和暂时不想就业的毕业生,优点是在生源地就业后办理手续简单方便,而缺点是两年内如离开生源地就业,需重新办理改派手续。
二、是把档案留在学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籍和档案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申请档案留校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的,学校将其档案和户口迁回生源地,学校不再为其发放就业报到证。这种方式适合有就业愿望但尚未就业的毕业生,优点是学校诚信度较高,代为保管户口关系和档案不收取额外费用,其缺点是毕业生档案留校只是延长了择业期,与学校没有人事隶属关系,涉及人事关系的证明都不能出具。
三、是把档案转至就业代理或人才交流中心。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准备考研、创业、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优点是易于毕业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缺点是如果毕业生与指导中心交流相对少,则容易造成信息不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二十九
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