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一被抛弃就会自暴自弃?

如题所述

最近看一部电影《杰克》,触动很深。

  因为我看到了:

  一个孩子被多次抛弃之后,失望地离开了家庭,以此保护自己。

  在影片中,10岁的杰克遭遇了3次抛弃——

  第一次是关系层面的,杰克上学和生活家务几乎完全自理,没有得到父母的护理和关心。

  第二次,是帮弟弟洗澡时烫伤了弟弟,因此被妈妈送去了福利院,这是一次直接的抛弃。

  第三次,杰克从福利院逃出来,妈妈对孩子的归来无动于衷,而是指着一个陌生男人,说:“杰克,这是我正在交往的男友,他人很好。”

  这一刻,10岁的杰克才绝望地明白到:眼前的母亲,从未爱过自己。

  最后,他带着弟弟回到了福利院。

  尽管福利院里没有妈妈,但,福利院不会抛弃他。



  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

  它不禁引起了我的反思:

  一个屡屡「被抛弃」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是怎样的呢?

  我想起了来访者小妆。

1

  小妆是一个深受“被抛弃感”困扰的孩子,她整个人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她想离父母远远的,很讨厌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指指点点。

  因此一毕业,她就在城里经营花店,不常回家。

  另一方面,她思想上又“离不开”父母。

  很多事情拿不准主意,要征求父母意见,不然心里老是没底。

  为什么小妆会这么矛盾呢?

  我们一起回溯她的成长经历。

  首先,她从小父母缺席。

  小妆出生在乡下,但为了成绩更好,她被送到县城上学,住在县城的舅舅家。

  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很少跟小妆亲近。对她的关心,也几乎是生活费和成绩,很少问小妆在外面开不开心,有没有受委屈。

  每次家长会上,看见同学领父母进课室,而自己却只有舅母代来时,小妆都会想:

  为什么我爸妈不在身边?

  从理性层面上,小妆当然知道原因,所以她只能劝自己“懂事”。

  但内心仍然极度失落,她的依恋需求是受压抑的。

  遮掩了内心感受,在现实中自立,这是小妆处理「被抛弃感」的一种临时办法。

  其次,养育者区别对待。

  小妆在县城上学时,曾受到舅舅一家区别对待。

  每逢寒暑假,表哥由舅舅接送去补习班,小妆只能去图书馆占位学习。

  表哥放学回家迟了,一家人仍等他开饭;而小妆回来稍晚,夹菜都要看舅母脸色。

  生活中,很多非独生子女的家庭,都有类似现象。

  父母常常在学习成绩、性格、习惯上,更偏爱某个小孩;而“被比下去”的,则显得像次要、多余的角色。

  “被比下去”的小孩往往试着脱离这种打压,去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圈,比如:

  交识许多朋友,在社交中活出自己的独特性格,

  通过兴趣爱好,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等寻找自己的价值。

  但一受到父母关注,他们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