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真的存在吗?如何根治?

如题所述

我认为青少年的抑郁是真的存在,不是再作。我觉得这样的家长不改变教育理念,孩子抑郁的问题很难根治。从这位母亲的自作主张中,我们可以读出部分家长对于抑郁症的认知不足。须知,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进行系统而长期的专业治疗。
一、她做出将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的举动,想必是出于好心。但进一步分析,这份自作主张的好心,其实是无知所导致的自以为是。
因为无知,所以在认知上偏激而绝对,听不进与自己的人生经验相背离的观点,继而生出了自以为是的傲慢,不愿意相信医生的专业知识与孩子的亲身感受,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不愿上学只是在偷懒、想去看病只是小题大做。殊不知,正是这样的错误认知,堵住了孩子求助的出口,慢慢地将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至亲之人的不理解,无疑是对患者的二次伤害。我们无法想象,孩子得知母亲替换自己药物的举动后,会多难过、多绝望。
二、我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抽象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痛苦的孩子和一个个焦灼的家庭,当抑郁症的发生日益普遍和年轻化,我们有必要在认知和行动上做出改变。
三、全社会正确看待抑郁症、充分重视抑郁症,是帮助孩子们早日摆脱抑郁症困扰的关键。
诚然,给孩子提供完备的教育条件和丰裕的物质生活,是每位合格的家长的努力目标和重要责任,但这并非父母职责的全部。
四、其实,小小年纪同样会有许多烦恼,且正因为孩子们年纪尚小、心理承受能力与处事应变能力不足,他们尤其需要大人们及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因此,当孩子流露出负面情绪,家长要做的是重视与倾听,给予孩子安慰和引导,用自己的耐心给孩子以信心。家长们唯有充分沟通、耐心倾听,与孩子携手克服对于抑郁症的“病耻感”,消除孩子的自责与自我污名化倾向,才有可能及时发现、积极治疗、早日痊愈。
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远离抑郁症的困扰和伤害,已经刻不容缓。
抑郁与抑郁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反应: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病症。更重要的是,心理疾病往往比身体疾病更加难以察觉和治愈。压力难免会导致抑郁,而长期的压力很容易使无处释放的情绪累积成病症。
结论:从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父母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和睦的家庭氛围提高孩子的情绪免疫力。其实,当孩子健康地长大成人、平凡安稳地度过一生,做父母的便可以知足常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