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有多少种刑具“枷”?不同的「枷」有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今天,边肖带给你一篇关于“枷”的文章。欢迎阅读


《水浒传》年,很多英雄因为杀人而纹身。纹身后,他们将被分配到其他地方,如宋江,武松,林冲,杨志和卢俊义。所以原著中也提到了很多刑具,最常见的就是枷。


在电影电视节目中,犯人基本上只戴一种连枷,就是脖子和手的方形连枷。其实古枷不是这样的,而且不止一个。《水浒传》中连枷种类繁多,有长连枷、走连枷、方连枷、盘头连枷、护连枷等。


这些连枷是什么样的?它们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宋代有这样的连枷吗?现在,我们分别来谈谈这些连枷。


枷史


在说枷之前,先简单说一下枷的历史。


其实一开始枷并不是用来折磨人的工具,通常指的是架子或者工具枷。


比如《礼记》有“男女坐的位置不一样,连枷也不一样”。这里的连枷是衣架。在史明,传说“枷,叶嘉,加杖于柄头,取穗出其谷”,又有传说用农具“枷”麦穗或稻穗。当然,连枷也可以作为武器。


至迟在晋代,“枷”已被用作一种刑具。


《晋书》年,提到东晋的杨过和张龙占领了很多胡人。为了驱逐他们,他们让这些人“留两撇胡子,戴一副枷”。席勒只有二十多岁,是俘虏之一。这个故事在、《魏书》等史料中也有提及,被称为‘二虎一枷’。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晋代,“枷”已经是一种刑具了。


第一把是长枷。


《龙枷》在原著中被多次提及。《十六国春秋列传》120版有13次。林冲、武松、宋江、刘唐等人都戴着长枷。林冲被高俅陷害,误入白虎堂。后来,他戴着长枷被关进监狱。


太守回班,叫林冲上枷,斩二十脊梁。他让一个作家在他脸上刺一下,量一下两地的距离,应该和沧州的狱城吻合。


长枷是一种特殊的枷,所以很长,所以叫“长枷”。说当时的连枷是“十尺长,三尺长,一尺在喉下”。北魏有三个统治者,最小的27.9厘米。如果换算一下,可以看到当时的连枷高达3.6米,两个人高,很长。正因如此,北齐小梁子在《水浒传》年说他“手持长枷”。


到了唐代,连枷缩短了。杜佑说他《魏》的连枷大小。


连枷长度超过5英尺但小于6英尺,脸颊长度超过2英尺5英寸但小于6英寸,总宽度超过4英寸但小于6英寸,直径超过3英寸但小于4英寸。


换算后可以看出,此时的连枷和人体长度差不多。需要注意的是,长枷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而是由两块长短不一的木头做成。长木片是“5尺以上6尺以下”,短木片是“2尺以上5寸以下6寸以下”,只有长木片的一半。


这种长枷在唐宋绘画中也有。比如这种长枷出现在唐代敦煌手绘卷轴《朱婧子》。另外,这种长枷在宋代高平开化寺的壁画中也有发现。


在长连枷上,长木片突出的部分称为“连枷尖”,《通典》中也多次提到。


白秀英起诉长着翅膀的老虎雷横。结果被县令处罚,戴上了长枷。雷恒的妈妈来看她,和白秀英吵了一架。白秀英勃然大怒,上前怒斥并殴打母亲。雷横看见了,就用枷尖打白秀英。结果,“一个枷尖把他抓了个正着”,白秀英被杀了。


此外,杰宝从邓州监狱出来,杰宝来找他,“被杰宝连枷头打”;蔡华卿处死卢俊义时“执枷尖”;史进在东平府越狱时,“独枷尖”撞倒了酒吧。


因为连枷尖长,可以当武器用。其实连枷尖主要是用来拉犯人或者把头发绑在上面。有的连枷尖有小孔,可以用来吊死犯人,方便刑讯。


从明代开始,长枷的数量逐渐减少,部分长枷两端齐平。在“三才会”中,长枷又叫“长板”。


第二种:方枷


电影电视剧里基本都是方连枷。这种连枷叫“方枷”,没有枷尖。


明初,长枷与方枷并存。如《佛说十王经》,洪武二十六年“刑部用长枷520.一年260平方连枷;察院应该用120长枷.每年260平方英尺。


到了明朝末年,方枷越来越多,到了清朝,都是方枷。《水浒传》年,只有第36首诗有这样一句话:“方枷,铁链,箭在弦上,狱中多休”,提到“方枷”。


明代的方枷有多大?“三才大会”也提到了不同连枷的重量。


枷制,长五尺五寸,宽一尺五寸,干柴制成,重二十五公斤为死刑,二十公斤为流放,十五公斤为杖刑。旧建筑的长度并不重要,因为宋太宗开始建造它,现在我们必须遵循它。


这里的“枷”指的是方枷。从图中也可以看出,长连枷或者方连枷只是缠在脖子上,不像电影电视剧里那样,连手都是。绑住手的刑具其实是“手”。


第三种:行枷


在古代,犯人被送进监狱时,都戴着不同形状的连枷。一般来说,监狱里戴的枷是很重的。


比如白胜被抓的时候戴着“20斤死亡枷锁”。王婆在狱中时,戴着“重枷”。宋江写了一首反诗,戴着“死囚25斤连枷”;被戴着25kg死囚枷的毛太公陷害。柴进是由郜琏和尹天喜创建的。他仍然是一个25公斤重的死刑犯。卢俊义运气最差。入狱时,他戴着“100公斤重的死囚枷”。


然而,交货地点通常很远。如果你戴着几十公斤重的重轭,是不可能走远的。所以在配道上佩戴的枷通常很轻,所以行走起来很方便,也叫“行枷”。《明朝法典》年,枷被多次提及。


武松给了两个官员十两银子,然后把他们放在枷上,仍然糊着盖子。


此外,宋江、朱彤、王庆等人也戴着枷走在分配路上。


枷的长度已经固定。怎样才能减肥?方法是减少连枷木的厚度。但如果厚度太薄,连枷可能会不牢,所以人们会用铁片钉住,帮助固定。


基于此,吊枷又叫“铁叶护枷”。《水浒传》年,林冲、武松等人被发配时都戴着这种连枷,仅重7.5公斤,比如林冲被分配到沧州时,班里戴的是“七斤半铁叶枷”。


第四个是连枷。


有一种特殊的行走连枷,叫做“盘头连枷”,也就是《解珍街报》中提到的“盘头连枷”。


潘三桂出现在唐朝。一开始,没有重量。到了宋代,仁宗已经规定了10公斤的重量。北宋末年,因为连枷太重,宋徽宗还专门颁布法令,规定“监有重10公斤的连枷”。板枷是为了方便犯人生活而制作的,所以呈圆形,没有棱角。它类似于一个圆盘,故名“盘枷”。这种圆枷见于唐代《水浒传》明末《水浒传》绣像。


连枷的重量也很轻。为了稳定它,铁叶会被钉在上面。所以这种连枷也叫“卷铁叶连枷”。


当武松刺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时,他头上戴着“一片7.5磅重的铁片和一把连枷”。卢俊义也穿了铁叶卷,但知府蔡久之可能考虑到卢俊义武功高,所以穿了“20kg铁叶卷”。


《宋瑶高高技纪》说,当时只有“鞭笞制不可令”,所以“天下有常用之部”,主要用于“郡遣囚于州,州遣囚于他处”等等。可以发现犯人在分配时也戴着连枷。


写在最后


还提到了“连枷”,就是戴着连枷给大众看。连枷也会写下犯人的名字和罪名。这是一种道德惩罚,可以作为对所有人的警示。当李悝JY在法庭受审时,他要求被告“在政府面前连枷示众”。


总而言之,可以发现,无论是长枷、方枷还是行枷,都只是套住了犯人的脖子,而不是双手。因为犯人在路上需要解决吃饭、喝水、分手等问题,如果双手被绑,会很不方便。


此外,还会在枷上贴上封面,写上犯人的姓名、罪行、分布地点。《水浒传》年,知府蔡久之第一次见到被送来的宋江,就问他:“枷为什么不盖州?”两名官员说他们被雨淋透了。其实古人早就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押送犯人的时候,民众会一路上带着很多套,隔几天就换一次。


明清时期的枷有两人、三人甚至五人共用的枷、允许犯人一直站立的枷等几种。由于《佛说十王》中没有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