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手下有什么人 比如衙役捕头之类的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如题所述

  知府衙门

  府在唐、宋只限于在少数地区设立,而清代在全国普遍设府。府实际就等于唐、宋的州了。其地位较唐、宋为低。府的长官为知府,初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改为从四品,《清史稿·职官三》说:“知府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三岁察属吏贤否,职事修废,刺举上达,地方要政白督、抚,允逎行。”据《光绪会典》卷4记载,全国共设知府188人,其中直隶、山东、湖北各10人,山西、河南、湖南、福建、广东各9人,江苏、安徽、甘肃各8人,浙江、广西各11人,奉天、吉林、新疆各2人,四川、贵州各12人,其余则台湾3人(光绪二十一年裁撤),陕西7人,江西13人,云南14人。在光绪、宣统间,有些新省份,或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又增设不少。据《清史稿·职官三》载,知府有250人。

  知府的佐贰有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清史稿·职官三》说:“同知,通判,分掌粮盐督捕,江海防务,河工水利,清军理事,抚绥民夷诸要职”。一般的府设同知、通判各1—2人,视事务繁简设置,无定员。知府衙门所属机构有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等单位。经历司有经历(正八品)、知事(正九品)各1人,照磨所有照磨(从九品)1人,司狱司有司狱(从九品)1人,分掌府属各事。此外,各府还设有儒学,置教授1人,掌教本府生员学习事务。少数府还分别设有库大使、仓大使、宣课司大使、税课司大使、检校等官。知府衙门之属官,也视事务繁简而置,无定员。

  如:清代南阳知府及属官职权责利的划分
  清代于各府设知府一人,为府的地方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清初秩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秩从四品。知府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究、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职掌。按清代官制,各省知府例由京察一等记名之翰林侍读、侍讲等,内阁侍读、给事中、御史及各部、理藩院郎中、员外即,顺天府(奉天府)治中、盐运使司运同、府同知、直隶州知州升任,知府例应升各省盐运使及各省道员。
  清代地方机构是“以官而设”,地方官是以“正印官”为主体,一切佐贰杂职均为附庸。同时,清代地方官员设置增减无常.据清嘉庆《南阳府志》记载:清初甫阳府设知府一员,同知一员(顺治十六年裁,至康熙二十三年复设改驻淅川),通判一员,(康熙三年裁),经历一员,照磨一员(裁),教授一员,训导
  四员(后裁其三),分守南汝道一员(康熙三年裁)设阴阳学,医学、僧会司、道纪司、普济院、育婴堂等。
  同知和通判为知府的佐贰官。在我国封建社会凡主管一事而不授予正官之名者,则称之为“知某事”,此制始于宋太祖.时宋太祖为杜藩镇之弊而派朝臣赴各州以代刺史,名为知州。后相沿此习已久以府之主管官为知府,其副者则称“同知”,为知府之佐贰。通判与同知二字之意义相近,宋代初设通判时,名为副职,实际上职权与知州,知府无别。明代于府下设通判,与同知共为府之佐官,清如之。清朝,府同知、通判有两种,其一为府的辅佐官由同知与通判分理府内之玟务,另一种是分派专管地方之同知、通判,凡隶于省的,为各直隶厅的长官,职如各府、各直隶州之制,隶于府的为一般散厅的长官。职如县(如清康熙二十三年淅川厅同知),而品级相同。府同知,通判量事置员,南阳府各设一人,分管粮运、督辅、水利、清军、理事诸事,以佐知府之政治。
  府同知为五品官,在公文上称“丞”,尊称“司马”。按清代官制,府同知由稍,蒙正从七、八、九品小京官拣选兼升,亦自大理寺左右寺丞,京府通判、光禄寺署正、京县知县、兵马司指挥,銮仪卫经历,内阁办事中书.内阁汉军典籍、中书科中书、大理寺左右评币,大常寺博士、知州、盐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外府通判、外县知县、宜隶州州同升任。府同知例应升六部员外郎,各省知府及盐运司云同。
  通判为正六品官,尊称“别驾”。按清代官制,例由满、蒙正从七、八,九品小京官拣选兼升,亦由詹事府主簿、兵马司副指挥,光禄寺典薄、京县县丞、问、盐运司运判、直隶州州同、属州州同,按察司经历升任。外府通判例应升京府通判、府同知、知州、盐运司运副及盐课司提举。
  清代南阳知府衙门的内部组织机构由府堂及经历、司狱、照磨等司组成。
  府堂为知府衙门内一个综合性办事机构,南阳府衙设有承发司、永平库,并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具体办事,直接为知府服务,置典吏若干人承办。
  经历司掌管出纳文移。清代南阳府衙设经历一人,秩正八品。按清代官制,外府(相对于京府而言)经历例应由吏员除,亦可由合同馆大使,鸿胪寺鸣赞,盐运司知事,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县主簿,府州县训导升任。府经历例应升兵马司副指挥、京县县丞、外县知县、按察司经历、盐运司经历及州判。
  照磨所掌勘磨卷宗。清代南阳府衙设照磨一人,秩从九品。按清代官制,外府照磨例应由宣课司大使、同知司狱、通判司狱、府税课司大使、府巡检及京、县典史升任。府照磨例应升按察司知事、外县县丞、布政司照磨、按察司照磨及府知事。
  司狱司掌察理狱囚诸事。清初南阳府衙设有司狱司一人,后裁,清末时有增置,今存南阳知府衙门尚有故址。按清代官制,府司狱例应由吏员除,亦可由崇文门副使、关大使,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同知库大使,州库大使、税课司分司大使、州税课司大使、驿丞,河伯所所官及闸官升任。府司狱例应升府知事、县主簿,京外府照磨、同知及通判照磨。
  清代南阳府除上述知府衙署内办事机构及职官外,府之所属机构还有府税课司、医学、阴阳学、僧会司、道纪司等。
  清代南阳设税课司大使一人,秩从九晶,掌征一府之杂项税课事务、凡商贾、僧屠,杂市俱有常征,由税课司按时征收。按清代官制,府税课司大使例由吏员除;亦可由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同知库大使、州库大使、税课司分大使,州县税课司大使、汉军八品笔贴式、外县知县、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
  驿丞、所官等升任。其例应升府知事、县主薄、京外府照磨及通判照磨。
  清代南阳府医学设正科一人,品秩末人流,为副府属之医官,例由所辖有司,遴选谙医理者咨吏部给札,由医士充补。
  清代南阳府阴阳学设正术一人,品秩末入流,为府之阴阳官,兼辖星学,府阴阳学正术例由所辖有司遴选行端者送礼部移咨吏部注册,由阴阳
  生充补。
  清代南阳府僧会司设都钢一人,品秩从九品;副都钢一人,品秩末人流,为一府管理僧人之官员,例择通晓经义,恪守清规之僧人充补,由礼部移咨吏部注册。
  清代南阳府道会司设都纪一人秩从九品,副都纪一人,品秩末人流,为府管理道士之官员。例择通晓经义、恪守清规之道士充补,由礼部移咨吏部注册。
  清代南阳知府衙门所属机构中除“正官”外,还设有典吏若干人,名额时有变化,多则几十人,少则十余人;另设攒典一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14
县令底下有衙役捕头师爷,刚码到这我也在查

看到别人说的,复制过来,希望我的回答对后来的人有所帮助。
知府那些大概也是叫衙役吧?想想包拯断案时,包拯官多大?旁边不也有衙役捕快什么的吗……(如果理解错误,望大伙提个醒)
衙役也有定额编制。如清代大兴县衙役定额为:门子2人,皂隶16人,马夫12人,禁卒8人,轿夫与伞扇夫7人,灯夫4人,库卒4人,仓夫4人,民壮50人。但实际上的衙役数量,都大大超过了编制。一般来说,一名正式衙役,手下往往有三四名“白役”。通常,小县有衙役数百人,大县有上千人甚至数千人。据清代曾任四川巴县知县的刘衡记载,他到巴县上任时,衙役竟有7000人之多。
第2个回答  2021-03-21
古代也和现代一样,有编制衙役叫捕快,没编制的叫白役,即协警。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