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的婚姻:想过过不好,想离离不了

如题所述

逃不开的婚姻困境:想过过不好,想离离不了。

结婚多年的你,已经多久没有和家里那位好好沟通说话了:你还会和TA推心置腹的沟通交流吗?还会渴望TA的每一条信息吗?每天交流的话超过十句了吗?

总结婚姻里的现状,不难发现,这些已经成了中国式婚烟的常态:在办公室侃侃而谈,回到家沉默不语;在酒桌上笑容满面,在家庭聚会上面无表情;恋爱时无话不谈,结婚后无话可说;共处一室,却分床而睡;同桌吃饭,情愿在手机里聊天;朝夕相处,彼此相对无言。

1.“过不好”:多少婚姻抗不过理想化破灭。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很可能并不是全部的真相:在婚姻中感觉“过不好”,可能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对婚姻理想化的破灭。

人们对婚姻总是会理想化的,先不说那些因为恋爱而结婚的夫妻们,那些精心策划的求婚,订婚,乃至婚礼仪式,无一不铺排着浪漫的气息,让多少人,尤其是女人以为,结婚了,就一定步入了幸福的殿堂。

就连那些对对方并不是很满意的,勉强结婚的夫妻们,其实内心深处未尝不残存着对未来生活的希冀:虽然TA不是我最爱的,不过结婚了,也许生活就能不同了。对方看上去老老实实的,不期待多浪漫,过过顺心日子总是容易的。

正如《三十而已》里的陈屿对钟晓芹说:“相亲时我看你挺温柔挺善解人意的,家里也踏实,不像我们家乌七八糟的,我结婚就是为了轻松省心,为了过踏实日子!”这,其实也是一种“理想化”。

正是这些明里暗里的“理想化”,让真实、琐碎而漫长的婚姻生活不断持续时,人们失落,失望甚至绝望的感觉来得那么汹涌澎湃,绵延不绝。没有孩子的二人世界或许还好,一定程度上可以永远保持在比较理想化的状态中,然而一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对父母的精神精力和金钱的需求都骤然升高。

当一个母亲持续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都没好好睡觉,你别指望她还能温柔待你如初,特别是你还不知道协助她半夜冲奶,打下手换尿布,洗澡,或者你对分担这些琐事还叽叽歪歪抱怨不已。

男性可能同样如此,没娃的时候也许能把你当女儿宠,有了娃他明显已经没有精力再对“大女儿”像从前般呵护宠爱了,能做好娃的爹已然不易,还有大把的男性也许在娃到来后,自己倒退行成了“大儿子”。

生活的毒打如期而至,不会因为你心存梦想就放过你,只会打得你更狠。以前听说七年之痒还不相信,现在看看,痒哪需要七年?

2.“离不了”:承担重新选择的风险,你敢吗?

有人说,过不好就离呗!但毕竟不是人人都有那个勇气。认真走入婚烟生活中的人,想要离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系的分离,对任何人来说,都伴随着创痛,何况还是亲密关系何况还有人情,亲情,孩子,经济等等各种羁绊。

分离一遭,已经撕得血肉模糊,想想出去婚姻后,还要重新面对全新的,一个人的生活,或者重新选择一个全新的人一起生活。那样的生活,一定比现在的好吗?如果有人可以打包票,我也许能够奋不顾身,但成年人的人生,没有谁能给你打包票,一切后果都得由自己来承受。

那些本来就把婚姻当作一个依靠,一个逃离原生家庭的“避难所”的人,可能更难迈出这一步,毕竟,对他们来说,“过不好”的婚姻,就像漏水的房屋,好歹还能暂时存个身,要真是走出去,这风雨飘摇的,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可怎么办!

真正能够走出去的,一般有两种情况:对婚姻感觉实在太糟糕,完全不可忍受一分一秒,或者是有足够成熟的心态,愿意承担离开婚姻,重新选择的各种风险。而大量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婚姻”中挣扎的,是那些时时感觉“过不好”而又没觉得完全“不能过”,天天想着逃离婚姻。又惧怕逃离后不及预期后果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