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教育学知识点:中国教育史部分(7)?

如题所述

【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
2.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①外国语(“方言”)学堂,②军事(“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 留学教育的起步–;–;(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2)张之洞与《劝学篇》: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①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②但是它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更多详情请点击:2015考研:教育学知识点之教育史部分汇总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15
1.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重视儒家思想,实行科举制度,设立太学、郡学和私学。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随着佛教的传入,出现了僧学和菩萨道场,儒家教育经过变革后也形成了新的教育制度。3. 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唐代实行科举制度,设立国子监、太学等官办学校,在私学方面,出现了一些知名的书院。宋代则设立了四门进士科目、举人科目和科举制度改革,民间私塾普遍存在。4. 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元代比较开明,实行“三书六礼”教育制度;明代实行科举制度并再次开展教育改革,在私学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村学、秀才学校和书院;清代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时期,科举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高等教育机构兴起,教育由政府主导。5. 近代教育制度:清末因国力不振,教育面临衰落。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发起了教育改革,推崇民主、启蒙等思想,私塾逐渐转变成了近代学校,学科设置和教练团队也日益完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2个回答  2023-05-15
1. 北京大学与京师大学堂的发展历程及影响。2. 戊戌变法对中国教育的意义。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和启示。4. 鲁迅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改革建议。5. 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6.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7.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程。8. 教育公平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第3个回答  2023-05-16
1. 秦汉时期教育:皇族、贵族子弟接受官学教育,士人则在私塾或家庭中接受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经书、史书、兵书等经典和儒家思想。2. 唐宋时期教育:设立了国子监、太学、府学等官办学校和私塾,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3. 元明清时期教育:明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以经义、礼法、诗词等儒家经典为主;清代增设了府试、会试、殿试等科举考试,考试内容也包括了历史、地理、数学等科目。4. 近代教育:19世纪末开始出现近代教育,以提倡外语和科学技术为主要目标。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中兴奏章》,提出了教育“以西方化为主,兼收并蓄”的口号。同时,传统的私塾和官办学校也在逐渐改革中,注重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5. 现代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行了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政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
第4个回答  2023-05-16
1. 我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包括儒家教育思想、私塾教育、科举制度、寓教于乐等。2. 私塾教育: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教育形式,以个人的名师门下学习知识、礼仪、德行为特点,具有长期传统和广泛影响。3.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贵族子弟及士人参加官方选拔考试,以取得科举文凭,从而进入仕途的制度。科举制度被认为是封建教育的象征。4. 五经:即“《易》、《书》、《诗》、《礼》、《春秋》”五本经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经典书籍,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5. 古代的教育机构:包括太学、国子监、山阳书院等。6. 陶行知教育思想:注重以艺术的形式培养民族精神,提倡“两个文化”:文化与实践相统一和红与专结合。7. 梁漱溟教育思想: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民主意识,提倡“大众教育”:以普及教育,培养广大劳动人民为主要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