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是一种诱惑,花钱的人是怎样想的?

如题所述

数据统计显示,中国90后的数量为1.75亿,其中未负债的90后占比13.4%,86.6%90后使用过信贷产品。

年轻人 + 消费贷这种捆绑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与去银行开通传统信用卡不同,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变得便利快捷。年轻人开通“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也不再有任何门槛。

当信贷边界扩展到自己身边,这种便利快捷,对于自制力差、面对诱惑缺乏抵抗力的年轻人,尤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完全就是阿里巴巴叫了一声“芝麻开门”后,进入了财富山洞,钱财遍地,花钱如流水。

于是年轻人们普遍多卡齐开超前消费,最终却因无法偿还能力之外的债务,而陷入困局。

现状已然如此,群体越年轻,越是借贷消费成瘾。

你若问年轻人,你为什么花钱如此上瘾?不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吗?

90后的人可能会说,世界这么丰富多彩,各式各样新奇独特的产品,通通都想体验;此外,还想比别人更潮更时尚一点,所以多花了点儿,我需要全面满足虚荣心和贪婪。

这思路怎么听都没毛病。开通方便、用起来爽、体验感好,更何况年轻人的世界就要无极限、无下限去闯去拼。然而月末的时候“叮”的一声:您的“花呗”、“京东白条”、“借呗”账单到了,晃眼一看,消费近万……

这下心跳才开始加速:都交了房租,剩下的可咋还?

其实此刻90后该自问的是:我都干了些啥,消费了这么多?

现实中,已经没人会承认自己是拜物教(太low),但花钱如流水的行径却被账单坐实,千真万确抵赖不了的。当你月欠账万元以上的时候,最该做的事情,不是咬牙切齿、脸红心跳的删除一大堆借款APP甚至骂自己,而是关小黑屋里面壁反思一件事:我是咋上瘾的?

你为什么花钱上瘾?

人是动物,动物本能就是吃喝玩乐,没头脑,不思考别的。人不同,需得有意识与决断。多数人的决断和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被环境化解了自己还不甚清晰。

举个例子:男士不自觉,尿液总是飞溅到小便池外边缘。校方想了想也不贴标语,直接在小便池里印上一头大象或者汽车人,然后尿液外溅的现象就减少了——因为人们会去瞄准大象或汽车人。

学生食堂里,薯条、油炸食品被放置在最高一层食品架子上,个头不够你都拿不着甚至看不见;而水果、蔬菜、有机食品之类的健康食物通常都放在最容易拿的地方,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拿,并且吃到更多健康食品。

这些做法很简单,它没有强迫人,也没有说教让人非得做什么事情,但就是起到了效果,运营在于,充分利用人的心理弱点或特点,改变环境从而引导人按照它所希望的方向去做事。

所以,你不一定是天生爱花钱,只是生逢其时,盛世浩荡,让你有更多机会接触到金融产品,而恰好,这些金融产品上手使用是如此之简便快捷。再加上,你又年轻,耐不住不用。

个体与环境 环境认知能力

都知道招聘产品经理时,学心理学、社会学专业的会优先考虑。

为什么呢?心理学研究还原人的行为源头、轨迹动态,然后根据你的动线来设计产品。你所购买的每一款产品,几乎肯定会有一个痛点,被产品设计方Get到位并表达了出来。

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他们根据你的个人特征,设计出了这个东西。你上瘾,简直无可奈何,因为那不就是你自己吗?

如此说来,消费者会被产品方吃得透透的。

正如消费贷,吃准了你的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热衷潮流逐浪、花钱不拘小节、对这世界好奇喜欢体验这些青春期心理特征一个道理,你是被自己的欲望所牵引,才跟乔装之后对你百依百顺的消费贷喜结良缘。日后翻脸要你还钱,就是咎由自取。

除此之外,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是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的。尤其是年轻人,既有超然出众的心理,又想拥有混在人群中的安全感和统一调性。

别人都在用而我没有用,就会觉得自己沙雕或者落伍了。对于毫无辨识力的年轻人来说,合群是如此重要,于是果断用起来!

然而,正是这种“合群”思维 + 无节制,让消费贷主要弥漫在90后群体中,而并未在30岁以上成年人群体中流行。

所以,90后群体普遍深陷消费贷,看似是群体或个人问题,其实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

芝加哥市郊一家电影院进行了一项心理学实验。实验者只想验证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人们会吃最多的爆米花?

实验表明,来看电影的人普遍表现出一个特征:进场前拿了大桶爆米花的观众,比拿了中桶爆米花的观众,多吃了53%。相当于拿大桶的观众,从桶里抓了差不多21把。

也就是说,吃多吃少自始至终只与一个事情相关,那就是爆米花桶的大小。

此后,实验者还换了各种电影院和人群,但无论是选宾夕法尼亚州、伊利诺伊州还是艾奥瓦州电影院,还是老中青人群,也不管放哪种电影,所有实验都是相同结果:食物容器越大,观众进食量越大。

看到这儿你就该知道,环境中的小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了吧?

当各种信贷产品铺天盖地的出现在你周围,当你交际圈范围内的所有人都在使用时,环境因素已经开始影响你的决策与判断了。毫无疑问,你会花时间去关注它们,无论你是否真正需要;同时也毫无疑问,你会去使用一下它,因为毕竟产品已经被设计的非常便捷。

科技向善与自我约束

人性弱点 + 环境因素 = 上瘾 + 沉沦,综合说起来,还真就不是单个人的错。

金融产品发展起来是好事,但如果设计者动机不纯、使用者毫无节制,两者相互煽风点火,最终焚烧殆尽的,理所当然是玩火人,进而损伤的,就必然是社会肌体。

“科技向善”是对“科技存在危害”有所警惕的企业,才会想到、使用的口号。因为理性人都知道:如果产品设计者初心动机不纯,科技带给人们的,将不仅仅是便捷高效,更有可能是灾难与损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6
花钱的时候特别爽,拥有一种快感。花完钱后看积蓄,心痛啊心痛。
第2个回答  2021-02-05
花钱的人在花钱时,心情会非常的好,而且会在脑中思考这些东西,价值都很大,用处都非常多
第3个回答  2021-02-05
是满足自我的感想。因为人们在花钱的时候会产生满足的心情,而且能让心情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