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黄花大姑娘?

如题所述

中国 历史 悠久,文化底蕴丰富,从古至今,不仅有王侯将相,还有十二花神。

相传这个正月花神,是南朝宋的一位寿阳公主(版本不一,也有说是会稽公主),民间传说她是梅花精灵。她生的非常美貌,得到了皇帝宋武帝夫妻的喜爱,经常由着她在皇宫大内玩乐。

(梅花花神)

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

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皇后见了,也是我见犹怜,让她不要洗去。公主就这样三天没有洗脸,以后花迹才渐渐转淡。

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

这种妆容传到民间后,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

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中国古代诗词中“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因此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

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能保持贞节。

以后这种妆容越来越普遍,诗词也多有描述,如《木兰辞》

为什么常把未出阁的少女称为“黄花大姑娘”,而不叫“红花大姑娘”或者“紫花大姑娘”什么的呢?别看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花的颜色,其中却有一段美丽的故事,且这“黄花”二字还别有深意呢。

姑娘称“黄花”的由来

南朝宋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朝代,满打满算都没超过60年。虽然国号为宋,但为了区别赵匡胤所建立的宋朝,后人就在国号前面加上了国君的姓氏,史称“刘宋”。

刘宋虽然短暂,却有一位公主因为一朵小小的梅花而 历史 中留下了名字。这位公主就是刘宋武帝的嫡长女,称为寿阳公主或者会稽公主。



这位公主生的花容月貌,且备受父皇母后的宠爱。据说有一年的正月初七,她和宫女们在御花园中嬉戏,后来累了就在梅林里小憩。不知不觉中微风吹落梅花,落在了她的额头上。公主脸上香汗未消,那梅花经过汗水浸渍,竟然把个淡淡的花痕留了下来。等公主醒来,宫女们直呼好看,皇后看了也觉得自己的女儿有了这朵花痕在额间,反而显得更加妩媚娇丽,于是就叫女儿不要洗,多留几天。

后宫女眷见后也啧啧称奇,每个人回去都学着那花痕的样子在额间描画,没过多久,这“梅妆”便在全皇宫都流行了起来。

当时皇宫里女子的装扮可谓 时尚 潮流的领航者,一句“皇宫里的样式”就足以让民间女子也赶紧效仿。所以没过多久,民间也兴起了在额间点梅花的妆容,或贴花钿,或描绘图案,其效果都不尽相同。


第二年春季,百花盛开,梅花也便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天生爱美的女子们便进一步延伸,将梅妆升级换代,采了黄色的花粉细细研磨做成颜料,在额间点缀,便称作“花黄”或“额花”。

李商隐曾写“ 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这正是描绘寿阳公主出嫁时的情景,那时的人喜欢画八字眉,而且在眉心涂抹黄粉。

正因为这眉心或额间的淡淡一抹黄粉,此后未出阁的女子都被称为“黄花姑娘”。

不仅如此,寿阳公主还被封做正月花神,正是梅花花神。


为何不叫“红花大姑娘”?

北魏年间开始流传的《木兰辞》中已经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句,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

后来的朝代里花黄成了一种常见的面部装饰,特别是唐朝的画作里经常看到这类的装扮。 真的可以说女人在化妆技术上的改良和创新一直比较迅速。隋唐时又细分为花钿和鹅黄。一般花钿是忒上的,而在花钿周围淡淡的扫上黄色的粉末,和皮肤颜色的衔接就显得更为和谐,也更美观。而花钿不光是花,花鸟虫鱼爱贴啥贴啥。 并且用这种装饰的不再只是少女,“女为悦己者容”,可以说大姑娘小媳妇都喜欢贴。 不过“黄花姑娘”一词却已经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



但为何要选黄花,且叫黄花大姑娘,而不叫红花或者紫花呢?这恐怕要扯上另外一种花,也和梅花一样,一身傲骨不惧寒风,而且是陶渊明最喜欢的那种花--菊花。

古代很多诗句中所用到的“黄花”,其实大都是指菊花。南宋女诗人朱淑真曾有一句很著名的歌颂菊花的诗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赞颂菊花宁可在枝头枯萎,也绝对不会四散飘落。当然,要较真的话,只能说是菊花的品种问题,少数的菊花也是会花瓣飘落的。


比如《警世通言》里王安石和苏东坡的故事,王安石写“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不但讥笑王安石是不是在朝堂上用脑过度,连菊花是不是会落花瓣都不记得了。还趁他午睡的时候,留下“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文字,自以为高明。 结果等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在某一个秋风瑟瑟早上推开房门看见满地飘落的菊花瓣,才知道自己的孤陋寡闻。


不去管少数品种的问题,菊花在古代诗人的诗句里,那就是代表着一种气节,忠贞,不随波逐流。用黄花一词,也被引申为表示未出嫁女子的贞洁。而一旦变成“红花”,“紫花”就太过艳俗了。

刘亦菲主演的电影《花木兰》中,那木兰相亲时也是抹了一脑袋黄乎乎的粉子,虽然说抹上还不如不抹,但从“花黄”这一妆容来看,技术差点,但意思是有了。

在南北朝时有个叫宋的国家,因为他的建立者是刘裕,所以史学界又将这个国家称为“刘宋”。宋武帝刘裕有个女儿叫寿阳公主,长得非常漂亮。有一天她玩累了便躺在宫殿的屋檐下休息。当时恰逢梅花盛开也可以里的季节,一阵微风吹过,梅花的花瓣片片飘落。有几朵花瓣正好落在了她的额头上。

寿阳公主当时也是玩累了,便睡了过去。梅花花瓣因为汗水的浸染就紧紧贴在了她的额头前。等寿阳公主醒来时,发现梅花花瓣在自己额头上留下了梅花印记。她本来就生的漂亮,这浑然天成的“梅花妆”让她显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看到了她美丽的妆容,都失声惊呼起来。从此以后,爱美的寿阳公主就时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寿阳公主的这种“梅花妆”在流传出宫廷之后,受到了大户人家女儿的争相追捧。她们纷纷化起了梅花妆。一时间城里的梅花都遭了殃。而且这梅花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季节性问题。它不是一年四季都绽放的。这时,有人想到了个法子。可以采集其他黄色花粉制成粉料来化妆。这种粉料后来被称作“花黄”或“额花”。

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而且化这种妆容的女子多是未出阁的小姑娘。所以人们就开始将那群未婚少女称为“黄花大姑娘”。而民间的普通女子在当时也喜欢这种妆容。但是她们却买不起昂贵的粉料。于是她们想出了一个法子,用黄纸剪成各种花的样式贴在额头上或者头发两侧。

此外,黄花一般又指菊花。菊花傲霜耐寒,常被人们称赞它的节操。姑娘们带上黄花就代表她们还没结婚,而且还保持着自己的清白之身。

像《木兰诗》中这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表明了花木兰替父从军,打胜仗之后待嫁的黄花大闺女心态。

关于“黄花闺女”一词的由来,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南朝某年农历正月初七这天的下午,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廷里嬉戏。过了一会儿,寿阳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便躺卧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这时恰好有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纷纷落下,其中有几朵碰巧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经汗水渍染后,在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腊梅花样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使寿阳公主显得更加娇柔妩媚。皇后见了,十分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保留着它,三天后才将其用水洗掉。此后,爱美的寿阳公主便时常摘几片腊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以助美观。宫女们见了,个个称奇,并跟着仿效起来。不久,这种被人们称为“梅花妆”(或简称“梅妆”)的妆饰方式便在宫中流传开来(事见宋代李 等撰《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后来,“梅花妆”又进一步流传到民间,并受到了女孩子们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官宦大户人家的女孩子以及歌伎舞女们,更是争相仿效。

可是,腊梅花的开放是有季节性的,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于是,有人便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设法采集花朵的黄色花粉,将其做成黄色的粉料,再用其将薄纸片、干花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蜒翅膀等染成金黄色,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然后将其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这些用黄色花粉染制而成的饰物被人们称为“花黄”(亦称“花钿”、“花子”)。在南北朝时期,花黄是少女们一种必不可少的脸部饰物,这从当时的一些诗歌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如:南朝陈后主《采莲曲》一诗中有句云:“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南朝梁陈间诗人徐陵《奉和咏舞诗》一诗中亦有句云:“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画妆。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黄”;大家熟知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也有诗句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因为花黄(即“梅花妆”)的饰粉是黄色的,而采用这种妆饰的又都是未出阁的少女(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装饰,另作一番打扮,故古代民间有俗谚云:“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再加上“黄花”在古代又代指菊花,而菊花又具有傲霜耐寒的特性,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品性的高洁。所以,后来就有人把“花黄”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前面,构成“黄花闺女”一词,一方面表示少女还没有结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灵纯洁、品性贞洁。后来,这一用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久而久之,“黄花闺女”也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了。

古时侯,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黄花大姑娘,就是说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能保持贞节,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还未出嫁的大龄女青年。

首先谢谢你的邀请!为何叫黄花大闺女?这个问题,根据民间传说: 一方面表示少女还未结婚出嫁,另一方面表示少女心灵纯洁,黄花大闺女一词,只是个代名词。它的由来出自于这样一种说法:在南朝某年正月初七的这天下午,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庭里禧戏,玩累了便在含章殿檐下小憩,当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纷纷落下,碰巧其中有几朵花正好落在了公主额头上,被汗水浸染后留下了几道花痕,怎么擦拭却难以擦去,使得公主更加娇柔妩媚。回去后,皇后十分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保留着,三天后才用水洗掉。从此以后,爱美的公主时常摘些梅花印在自己的额头上以助美观。宫女们见了个个称奇,也跟着仿效起来。这种用梅花妆扮的方式,从此便在宫中流传开了。之后,从宫中又流传到了民间,受到了女孩子们的喜爱。尤其是那些官宦大户的千金们争相仿效。之后,那些歌伎舞女们也用上了。可是,腊梅花是季节性的花,不是四季都有的,于是有人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为了常年累月都能扮妆,她们想法采集花朵中的黄色花粉,制作成黄色的粉料,再用其将鱼鳞片,蜻蜓翅膀,薄纸片,干花片,云母片等等染成金黄色,然后剪辑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将其粘贴在额头、嘴角、鬓边、酒靥这些地方,用黄色花粉制作的饰品,被人们称之为"花黄”。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有人把“花黄"两字颠倒,用在了闺女一词前面,从而形成了"黄花大闺女“一词。这样一个回答希望你能满意?!谢谢!

我国古代的女子都爱梳妆打扮,当时除流行画眉外,还时兴“贴花黄”。

“花黄”是指“花子”和“额黄”两种东西。《木兰诗》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之句。所谓贴花黄,就是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人用黄纸剪成各种花纹样,贴在额上或两颊,作为一种装饰。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花黄”也就成了女性的特征。

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比喻人有节操,闺女前面加黄花,不仅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表示这个姑娘能保持贞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