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生产力理论相对份额

如题所述

希克斯的理论创新性地将边际生产力理论与相对份额的三类创新相结合,并将这一观点扩展到整个经济体系中。根据希克斯的观点,技术变化如为“中性”的,将保持资本与劳动比率在相对要素价格不变;哈罗德则认为,这种变化会维持资本与产出的固定比率,而不影响工资和利润的份额。后来的研究试图证明,如果生产函数具有单位替代弹性,如科布-道格拉斯模型,那么希克斯和哈罗德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然而,行业层面的数据往往需要考虑非单位替代弹性的生产函数,如CES函数。尽管如此,希克斯理论的完整性使其在解释数据时显得更有优势,但这也导致了理论与微观经济行为联系的不足。


肯尼迪和塞沃尔(1972年)总结技术进步文献时提到,精致的模型或轻微修正的独占-寡头模型无法准确预测技术变化对收入的影响,仅提供了“哈罗德中性”和“希克斯中性”的技术进步定义,用于解释问题,但并非深入根源。同样,约翰逊在分析收入分配理论时指出,替代弹性在分配理论中的应用往往沦为形式,而非实质性的理论贡献。理论成果的解释往往受限于理论与微观行为的联系,例如技术变革理论虽诱人,但缺乏一致的微观基础。


边际生产力理论在分配份额的预测上面临挑战,因为相对份额的确定取决于测量方法,可被操纵。定义劳动和利润份额的公式正确,但这些在标准理论中并非行为变量,没有明确的理论地位。因此,工资和利润份额理论与工资理论或利润率理论并不相互排斥。事实上,收入分配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理论上的简化假设往往导致分析结果而非实际意义的结论。


新古典理论在职能收入分配上显得相对简单,但并未提供因果解释。哈恩指出,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依赖于完全竞争的永久均衡模型,这并不能轻易解释工资和利润份额问题,因为社会阶级不是理论的解释变量。经济学家在实践中常被这种理论的简单答案所吸引,但这些模型的逻辑基础受到了批评。




扩展资料

边际生产力理论(Theory of Marginal Productive ,边际生产力这一术语是19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首创并进一步用于其分配论分析的。 它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即边际物质产品(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 有时被简称为边际产品MP)。而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产量所增加的收益,叫做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简写为MRP)。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