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孩子报补习班,如何才能让孩子的学习保持优秀?

如题所述

星期天,到朋友家找她有事,发现家里很安静,“你家的孩子呢?”上补习班,上午英语,下午数学。”“孩子是不是平时下午放学还有晚辅班?”“是的,上补习班,是想让孩子成绩优秀些,但效果不怎么明显,成绩就是个中等,一个学期下来光补习班费用都不得了。‘’朋友有些无奈地说。


让孩子上补习班,在现在己是常态,很多父母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从孩子一两岁的亲子班,到孩子稍微大点的特长班,到孩子上学后的各门功课的补习班。休息时间,孩子要不上补习班,要不在去上补习班的路上,而父母陪着孩子去上课,或者陪着孩子去上课的路上。报补习班,孩子累,父母累,可父母为什么还去找累受了?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的焦虑,让父母给孩子报补习班,想提高孩子的成绩,加大孩子的竞争力。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被迫裹挟进“养娃竞赛”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赢在起点”,这些就像孙悟空头上那紧箍咒,时不时刺痛父母的神经,让父母陷入到孩子的教育焦虑中。

在有一期的《老师请回答》中,有个妈妈给自己的女儿报了十三个课外班,想报跳绳班,没有这样的班,于是这个妈妈组织了几个家长,自己请老师组了个班,这个妈妈说“学校考什么,父母就让孩子学什么,这样才能增加孩子的竞争力。”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的激烈,更加剧了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的焦虑,父母认为只有在教育上加大投资,才更能保障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优势。所以,父母不惜一切,给孩子报越多的班,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安全感越强,希望越大。

从《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发现,为了让子女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86%的家长焦虑课外班的内容和数量,特别是在孩子6-12岁年龄段最为焦虑。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的盲目攀比,让父母不得不给孩子报补习班。

在朋友孩子的班上,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报有补习班,一门没报的孩子几乎没有。本来,朋友认为孩子上小学,只给孩子报了个英语,可孩子回来说,班上同学有的语、数、外,全报有补习班,朋友一听,别人报了这么多,自己的孩子成绩会不会落后了?于是,毫不犹豫地也全报了。

在一项调查中,”周围人的孩子上多个兴趣班和课外班,你会为报班的内容和数量焦虑吗?”结果显示,26%的家长表示“非常焦虑”,28%的家长表示“比较焦虑”。

焦虑家长的心理:倘若孩子同学都选择补课,自己的孩子不去学怎么行呢?孩子报少了,就有可能比别人学的少,那是对孩子来说肯定不行的。

因为,孩子们都是将来参加同一场考试,在对孩子学习的前期准备上可不能落后。大环境下每个家庭都在抢跑,都想先人一步,就得在孩子的学习投入上比别人强。


父母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父母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考上好的大学,有个好的工作,将来的生活衣食无忧。但这些的基础还要是孩子的好成绩。但要想比别人出色,就得比别人多付出。只有多投入精力和金钱在学习上,才能走在别人前面。这样的想法和愿望,让很多父母给孩子报起补习班眼睛眨都不眨。因为心里有美好的愿景支持着父母。

父母在给孩子报补习班,不惜时间、精力、金钱,目的就是让孩子成绩提高,达到父母心中的目标。可让很多父母烦恼的是,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付出了这么多,可孩子的成绩提高不理想,到底是什么回事?

父母给孩子报补习班前,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学习上的问题。

如果,父母看见孩子在学校学习不好,而想通过补习班,来提高成绩。孩子在学校成绩不好,有很多原因,就像在学校里学习,有的孩子成绩优秀,有的孩子成绩不好,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像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的动力等,孩子在补习班有没有效果,跟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一样,也要有这些因素。

同学的孩子从小学习都非常优秀,上学连跳两级,高二参加高考,考上了985大学。孩子从没上过补习班,但孩子特别会学习,这是因为同学在孩子小时候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内驱力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当有了这些,孩子不上补习班,每次考试班上第一。

生活中,有成绩好的孩子报了补习班,有的孩子没报补习班,成绩也优秀,其中最重要的是原因是这样的孩子具备了学习内驱力。


孩子成绩不好,父母把提高孩子成绩的希望寄托在给孩子报补习班上,孩子成绩没提高,是因为父母没有找到孩子的成绩不好的根本。就像孩子头疼,父母却医治孩子的脚,没找准病根,那肯定没有效果。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要先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内驱力,也就是内在动力,出自于内心需要产生的一种做事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所有人的内驱力来自于三个基本心理需求: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如果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内在动力就提高了。所谓归属感:就是无论结果如何,都能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所谓自主感:就是自己的行为需要自己决定;所谓胜任感:就是自信能做好自己要的事情。

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呢?

父母可以从产生内驱力的三个心理需求开始。

归属感:孩子学习的精神支持和信念。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认为: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相信,不是因为孩子一直很优秀,而是尽管他很差,父母依旧愿意相信他,孩子学习好,父母爱孩子,孩子即使学习不好,父母接纳孩子,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让孩子有了面对学习上的任何困难的勇气,去一直努力。

当孩子在父母的心里,纵使得不到全世界的认可,但有了父母的肯定,就会有力量前行。


自主感:让孩子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

现在很多父母喜欢为孩子安排一切。“放学回来,先给我写作业”。“快考试了,你得给我好好复习。”“这次考试,你要给我达到前十名才行。”在孩子的学习中,父母的指挥无时无刻不在,从父母的言行中,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是在为父母学习,而不是为自己学,一件为别人做的事,怎么可能用心去做?怎么可能做的好?

让孩子把学习由为父母学变为自己学,那就要给孩子更多的学习上的自主权。

教育学者张振鹏曾说,有些事情父母只需要提供参考意见,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对自己负责,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更是不在话下了。

学习也一样,父母要想孩子有学习内驱力,让孩子从小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让孩子在学习上有自主权,学好了,有成就感;学不好,自己找出失败原因,争取下次努力。有的自主权,让孩子为学习负责,对学习就有了责任心。

阿德勒说:"每个孩子都会去追求优越感。”"心理健康的儿童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就自己的优越感。‘’

当孩子拥有了学习自主权,孩子的学习责任心和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孩子就会认真对待学习,就会努力,取得好成绩就是件很容易的事。


胜任感:增加孩子学习的信心

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会让孩子感到压力。而且当目标与自身能力相差太远时,会导致孩子焦虑,孩子对学习的目标达不到时,就会放弃。

所以,要给孩子的学习制定合适的目标,制定一个需要跳一跳才能达到的目标,为学习提供一条循序渐进的上升路经。

孩子达到了目标,对学习就会有更多的掌控感和信心。当目标难度适中的时候,人们会达到一种内在动力处于巅峰的状态,也就是称为心流。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

他认为,所谓“心流”,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

当孩子处于心流状态,专注于学习时,他就不会认为学习是件很累的事,自然乐意去学习。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与其给孩子报补习班,不如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5
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并长期保持这样的自律习惯,才能让孩子的学习稳定保持优秀。
第2个回答  2020-10-05
我觉得可以让孩子提高课堂效率,做到课堂百分百认真比什么都管用。
第3个回答  2020-10-05
首先,我们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其次在平时,我们要让孩子多读书。最后,我们要经常指导孩子做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