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即实性,但肚子饿是实实在在的,怎么办

怎么消除肉身的食欲

要是我们不修行,凡人断除食欲,几乎不可能
可以看一下弘一法师的断食日记
现在很多人有辟谷、断食来提高健康指数的方法
清心则寡欲,饮食维持我们日常生活。
我们还没开悟前,或许不必执着在文字的空还是实上面。
因为没有修行,就没有持戒,不持戒,心难以清净安静,也难以用真实智慧去懂得什么是空什么是实,什么是对立的,什么又是超越对立的。
既有肉身,也必有食欲,除非是已经有很好修行功夫的人,像那些禅悦为食的众生和天道的人等。
吃的事情,可以学着吃素,一点点,循序渐进地来,完全能吃素了,就能发现对身体和心灵都有很大的帮助,日常生活要规律,完全吃纯素食,也不能贪食,刚好够,差不多饱了就成。贵在坚持。像有的爱美之人,千方百计减肥,其实长期吃素,坚持下来,比任何效果都好,就和锻炼身体是一样的,最健康的方式。这样,身体健康能保证,而且内心的欲望,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欲望也能相应减少。每晚睡觉可以用吉祥卧的方式(百度百科可以看一下介绍)。

此外说点题外话,平实如果可以更多接触善知识,最好,要是不知道自己所听所学某法师的讲课是否正法是否正知正见,那么就以释迦牟尼为师,学他当年的(日常生活)行为,快乐的内心,简单的生活,真诚真实的的教学让别人受益,让自己提升。并且以佛教正统经典作为教材来学习。全部一丝不落地落实在生活中,身在世间,心出世间,其实对于我们普罗大众,也就是超越了对立,世出世间中修行,都是一体的,对父母和亲人,做到自己的本分,对朋友和社交众生,以不伤害他人为最终底线,当然如果能介绍有缘分的朋友一同学佛,更好!再者,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要尽责任、持之以恒、莫一时迷信颠倒妄想而以苦为乐。
佛法,难,是因为高深的道理无边无际,不是我们凡尘大众能很快就明白开悟的。
佛法,也不难,是因为真理往往是用最简单的方式体现在最日常的生活中,只是看我们自己是否能够发现,是否能够用心体会。
睁开眼的时候,多看看世间一切人、事、物的道理因缘和好的方面。
闭上眼的时候,多看看自我心中各种不好、各种不应该、各种错误和过失并忏悔而坚韧地去改正。
希望您能够有收获,能够快乐!
如果简单一点讲,以后我们大家去西方极乐世界,酒没有肉身的种种烦恼了。呵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03
在佛教的教义中,空不是虚无的意思,虚无的概念仅仅是汉语字词中的概念,佛教中借用这个词来表达“无限”“无尽”的变化这样的概念。对于“空”,佛法最基本的理解是从变异、无常的表现来理解。是说由于各种事物、各种事物的表现都是无永恒无常态的变动的,也都是互相影响关联,互为缘起,所以说有生死、有变异而出现种种“苦”。
欲望,是指需求,是所有生物赖以维持存活和发展的基本力量,是种生物的特性。但是,只有我们人类可以通过自我的努力来引导和控制,使欲表现在必要的范围内而不是无所约束。这与我们的自身素质修养、社会生活的经验有很大关系。佛法中,一切苦恼的产生根源都是对欲望的错误执著。对待食物的欲望,都是来源于眼睛的视觉、鼻子的嗅觉、口的味觉、心灵的感觉、思维的综合(比如别人的评价判断),当然也有可能通过听闻别人的介绍而生起想吃或爱吃的感受,但是真正的源头可能只是色彩、物质,变化无常。所以,各种感受是可以认知,可以体验,可以造就,但不会持久,而且随时间、随角度、随人心意,不会有恒定的取舍。所以说这样的欲望追求其实是空的,是没有价值的,没有真正所得的。
食物,是培养身心的正常物质需求,只要不过度,控制在自己需要的范围内就足够了,也就是不要贪执。比如说:我们知道饭菜和砂土的不同,知道饭菜能够吃,能够维持生命,而砂土不能吃,不能维持生命,这就是正常的思维分辨;而如果去执著于饭菜的滋味、数量、品质等表象上的东西,不知道丰美的食物的饭、粗鄙的食物也是饭,这就是由于自我的贪欲、爱欲而来的分别心了。
佛法的修行或者学习,不是让我们忘记生命的重要,不提倡追求苦修。以种种自我的克制需求去认识佛法,只会带来思想上的妄执。人需要的不是放弃欲望,而是克制欲望的贪婪和执著,使自我的欲,也就是需求,维持在必要的正常的程度上。所以禅宗和尚经常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简单的觉察就是修行,懂得其中的道理就是觉悟。
第2个回答  2010-12-02
吃饭 肚子空了才可以再吃饭 。吃饭也是佛性的妙用啊。阿弥陀佛
第3个回答  2010-12-02
这个食欲并不是饿,而是对佳肴美馔的痴迷。
佛说,肚子饿了,就该吃饭